学科分类
/ 25
4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原表达GII.6型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P蛋白和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扩增NoV GII.6型P区基因并克隆至pET28a载体,转化感受态E. coli BL21(DE3),IPTG诱导进行原表达。使用Ni-NTA亲和柱层析进行纯化,重组蛋白进行寡糖结合分析,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血清,ELISA测定该抗体的效价,western blot (WB)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并进行有效性评估。结果成功构建了原表达载体GII.6P-pET28a并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40×103的GII.6型P蛋白;Ni柱亲和层析纯化后纯度达90%以上;寡糖结合显示GII.6型P蛋白与B、leb、H2型结合,与A、H1、lea型不结合;ELISA测得抗体的效价为1∶160 000;WB显示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交叉实验未显示出对GII.4的亲和力。结论成功表达了GII.6型P蛋白并获得高效价的抗体,为GII.6的检测和疫苗研发提供有效工具。

  • 标签: GII.6 P蛋白 寡糖结合分析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髓单个细胞(BMMCs)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右侧额叶缺血灶周围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Nogo-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BMMCs,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根据Longa评分选择入组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MCAO大鼠分为模型组及观察组,每组再细分为7 d、14 d及21 d共3个亚组。将BMMCs缓慢注入观察组缺血侧纹状体内,模型组则注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后7 d、14 d及21 d时再次进行Longa评分,随后麻醉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亚组大鼠右侧额叶缺血灶周围脑区GFAP及Nogo-A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1 d时,发现观察组大鼠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大鼠在再灌注14 d及21 d时其GFAP表达数量均较模型组增多[(37.62±2.45) vs (27.62±1.69),(38.00±1.85) vs (27.25±1.83),P<0.05],而Nogo-A表达数量均较模型组降低[(28.88±2.64)vs(32.50±1.60),(23.87±2.36)vs(32.00±1.85),P<0.05];观察组大鼠在再灌注21 d时其Nogo-A表达量明显低于再灌注14 d时水平[(23.87±2.36) vs (28.88±2.64),P<0.05]。结论BMMCs移植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灶周围脑组织GFAP表达及抑制Nogo-A表达有关。

  • 标签: 骨髓单个核细胞 脑缺血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Nogo-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发展中转运蛋白KPNA2定位及表达的动态变化,探究其在早产儿B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85%的吸入氧浓度诱导新生SD大鼠BPD模型(n=50),对照组吸入空气(n=50),两组分别于1、3、7、10、14 d采集肺组织标本,分离、纯化及培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PNA2的分布及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可见KPNA2主要定位于肺泡上皮细胞的胞浆及胞内,与对照组相比,BPD组1 d胞、胞浆均表达增加,3~14 d胞表达明显减弱,胞浆表达增强。细胞免疫荧光可见KPNA2在对照组1~14 d主要定位于细胞,BPD组3~14 d主要定位于细胞浆,BPD组KPNA2表达较对照组减弱,胞浆表达较对照组增强。KPNA2总蛋白及浆蛋白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比较,BPD组1 d开始升高(P<0.05),3 d达高峰(P<0.05),7 d开始逐渐下降(P<0.01),14 d仍高于对照组(P<0.05);BPD组KPNA2核蛋白表达3 d开始降低(P<0.01),持续降低至14 d(P<0.05)。与对照组相比,BPD组KPNA2 mRNA表达1 d开始升高(P<0.05),3 d达高峰(P<0.05),7 d开始逐渐下降(P<0.01),至14 d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暴露于高氧中新生鼠KPNA2转运功能障碍,可能是影响BPD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应答早期启动的重要机制。

  • 标签: KPNA2 核转运 DNA损伤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大鼠,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肝细胞因子4α型高胰岛素血症(HNF4α-H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加深对HNF4α-HI的了解和认识。方法选取2008年2至12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并通过遗传学分析证实为HNF4α-HI的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和后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索MEDLINE数据库中HNF4α基因突变导致HNF4α-HI的报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HNF4α-HI患儿出生为巨大儿,生后1 d起病,对二氮嗪治疗有效,携带HNF4α基因c.157T>C(p.C53R)突变,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为新生突变,用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标准对该突变进行综合分析鉴定显示该突变可能是致病的。该患儿于2岁余停用二氮嗪治疗,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目前智体力发育与同龄儿无异。共检索到HNF4α-HI病例23例,共19种突变类型;起病年龄为0~2.3岁;出生体重3 500~5 900 g;对二氮嗪治疗均有效;根据病例资料显示11例患儿在随访期内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最大缓解年龄为6.9岁;随访部分患儿后期发现3例患儿患有糖尿病。结论HNF4α-HI患儿出生多为巨大儿,起病年龄早,多数患儿对二氮嗪治疗有效,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自行缓解倾向;该型患儿有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应在10岁以后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

  • 标签: 高胰岛素血症 二氮嗪 肝细胞核因子4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比较发作期和临床治愈期的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静息态下缰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特征。方法对35例发作期抑郁症患者(first-episode current MDD,fMDD)、35例经住院治疗达到临床治愈期抑郁症患者(remitted MDD,rMDD)和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被试(healthy controls,HC)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以缰为感兴趣区进行FC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并对差异脑区FC值与病程、HAMD17评分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与HC组相比,fMDD组缰与左侧枕中回(x,y,z=-48,-84,3,t=-4.335,P<0.05)FC减低,缰与左侧缘上回(x,y,z=-66,-30,36,t=4.876,P<0.05)、左侧额上回(x,y,z=-6,-33,51,t=4.402,P<0.05)、双侧顶下小叶(左侧:t=3.300,P<0.05,右侧:t=3.557,P<0.05)FC增强;与HC组相比,rMDD组缰与左侧枕中回(x,y,z=-48,-84,3,t=-4.321,P<0.05)、左侧丘脑(x,y,z=-9,3,3,t=-3.971,P<0.05)FC减低,缰与左侧颞中回(x,y,z=-48,-39,9,t=4.062,P<0.05)、左侧缘上回(x,y,z=-51,-15,45,t=2.906,P<0.05)、左侧额上回(x,y,z=-24,-21,39,t=3.044,P<0.05)、双侧顶下小叶(左侧:t=2.880,P<0.05,右侧:t=3.512,P<0.05)FC增强;(2)fMDD组缰与右侧眶额皮层(t=-3.899,P<0.05)、左侧颞中回(t=-4.023,P<0.05)功能连接低于rMDD组,缰与左侧缘上回(t=4.157,P<0.05)、左侧额上回(t=3.327,P<0.05)、左侧丘脑(t=3.316,P<0.05)、左侧顶下小叶(t=3.909,P<0.05)FC高于rMDD组;(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以上差异脑区FC值与HAMD17总分均无相关性,缰与左侧枕中回FC值与病程具有边缘相关性(r=0.328,P=0.063)。结论发作期与临床治愈期MDD患者缰与默认网络、视觉网络、奖赏网络功能连接异常,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rMDD患者缰功能连接未恢复正常。

  • 标签: 抑郁症 发作期 临床治愈期 缰核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复发性抑郁症(recurrent depressive episodes, RDE)与首发性抑郁症(first depressive episode, FDE)杏仁静息态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差异,以探索RDE的FC改变特征。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RDE患者、FDE患者及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 HCs)各21例,采集3组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MRI数据,并完成临床抑郁、焦虑及冗思等量表的评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双侧杏仁与全脑FC差异,并对结果进行高斯随机场校正。提取3组间FC有差异脑区的时间序列均值(FC值),对FC值进行事后两两比较,所得结果进行Bonferroni校正(P<0.016)。最后对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的FC值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与FDE组比较,RDE组左侧杏仁与左、右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部额上回的FC增强,RDE组右侧杏仁与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前叶、右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中扣带回的FC增强。与HC组比较,RDE组左侧杏仁与左、右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部额上回的FC增强。(2)RDE组左侧杏仁与左、右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部额上回的FC值与中文版冗思量表(Rumination Response Scale, RRS)评分呈正相关(r=0.460,P=0.033)。结论RDE与FDE在杏仁与边缘神经环路、奖赏环路、体感运动区及默认网络的FC值存在差异,且RDE存在更为广泛的FC改变特征,这可能是RDE神经病理机制更为复杂的原因。

  • 标签: 复发性抑郁症 首发性抑郁症 杏仁核 静息态 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原表达GII.P16型诺如病毒RNA依赖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蛋白,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和晶体制备。方法首先通过RT-PCR方法获得GII.P16 RdRp完整基因并将其克隆至携带His-Tag 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然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用IPTG诱导RdRp的表达,最后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His-Tag亲和层析和分子筛的方法纯化目的蛋白;分别使用体外酶催化实验和Hampton结晶试剂盒进行蛋白活性测定和晶体筛选。结果构建了原表达重组体PET28a-RdRp,并大量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60 kDa的可溶性蛋白;经两次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纯度达到90%以上;体外酶催化实验显示RdRp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通过多种生长条件的筛选,获得了优质的RdRp晶体。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得的GII.P16 RdRp蛋白及其晶体,为理解其生物学功能和解析其晶体结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诺如病毒 GII.P16 聚合酶 活性 晶体
  • 作者: 栾炜 陈飞 张扬 赵辉 朱小倩 陈文倩 孙艺 闫娴 王正阁 张鑫 青钊 张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盐城 224005,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影像科,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深部团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帕金森病(PD)不同运动亚型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47例PD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按照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运动功能评分,将47例PD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组30例和非震颤为主型(NTD)组17例;另外选择同期受检且无认知障碍者24例为正常对照(NC)组。对两组PD患者及NC组进行常规MR平扫及DTI检查,测量各受试者双侧黑质、红、尾状头、丘脑、苍白球、壳的DTI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系数(DA)和径向扩散系数(DR)。比较各团DTI参数在三组间的差异。分析存在TD和NTD组间差异的DTI参数单独及联合应用对TD和NTD的鉴别诊断效能,以及这些参数与PD病程、Hoehn-Yahr(H-Y)分级、UPDRS评分、震颤评分和非震颤评分的相关性。结果TD、NTD两组黑质、尾状头、丘脑、苍白球及壳的FA值均低于NC组(P值均<0.05),其中黑质和尾状头FA值在TD和NTD组分别为0.49±0.08、0.56±0.08和0.22±0.04、0.19±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TD组尾状头MD、DA和DR值分别为(0.72±0.04)×10-3 mm2/s、(0.90±0.05)×10-3 mm2/s和(0.65±0.02) ×10-3 mm2/s,均高于NC组的(0.67±0.04)×10-3 mm2/s、(0.84±0.05)×10-3 mm2/s和(0.60 ± 0.03 )×10-3 mm2/s,且MD和DA值高于TD组的(0.69±0.05)×10-3 mm2/s和(0.85±0.05) ×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黑质FA值和尾状头FA、MD、DA值联合应用鉴别TD和NTD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96、88.2%、80.0%和0.682,其中AUC值明显高于各参数的单独应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黑质FA值与病程、UPDRS Ⅲ评分和震颤评分呈负相关(r=-0.484、-0.343和-0.618,P值均<0.05),尾状头FA值仅与UPDRS Ⅲ评分和非震颤评分呈负相关(r=-0.359和-0.384, P值均<0.05),尾状头MD和DA值与H-Y分级、UPDRS Ⅲ评分、非震颤评分呈正相关(r=0.392、0.444、0.486和0.371、0.404、0.467, P值均<0.05)。结论不同运动亚型PD患者脑深部团DTI参数存在差异,并与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联合应用黑质和尾状头多个DTI参数鉴别TD和NTD比单独应用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帕金森病 神经核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丘脑室旁(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alamus, 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在艾司氯胺酮麻醉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研究全部选择8~10周龄雄性Vglut2-cre转基因小鼠。取3只小鼠在PVT区立体定位注射钙信号病毒rAAV-EF1α-DIO-GCaMp6s-WPRE-hGH pA,3周后采用钙信号光纤记录技术观察艾司氯胺酮麻醉前后PVT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活性变化。取10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光遗传激活组(ChR2组)和光遗传对照病毒组(mCherry1组),每组5只,分别在PVT区立体定位注射兴奋性光遗传学病毒rAAV-EF1α-DIO-hChR2(H134R)-mCherry-WPRE-hGH pA或对照病毒rAAV-EF1a-mCherry-WPRE-hGH pA,并埋置刺激光纤,3周后采用光遗传学技术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观察麻醉维持期mCherry1组和ChR2组脑电频谱及各频段百分比总功率变化。取16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学遗传抑制组(hM4Di组)和化学遗传对照病毒组(mCherry2组),每组8只,分别在PVT区立体定位注射抑制性化学遗传病毒rAAV-EF1α-DIO-hM4D(Gi)-mCherry-WPREs pA或对照病毒,3周后采用化学遗传学技术抑制PVT谷氨酸能神经元,观察mCherry2组和hM4Di组诱导时间和觉醒时间的变化。结果与清醒基线比较:PVT谷氨酸能神经元钙信号在麻醉诱导期明显增加(P<0.05),持续300~500 s,麻醉期明显下降(P<0.05),小鼠翻正反射恢复(recovery of righting reflex, RORR)后钙信号与麻醉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低于清醒基线水平(P<0.05)。采用光遗传学方法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与刺激前比较,ChR2组刺激中δ频段的百分比总功率明显下降(P<0.05),α频段的百分比总功率明显增加(P<0.05),其他频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学遗传抑制PVT谷氨酸能神经元:与mCherry2组比较,hM4Di组觉醒时间延长(P<0.01),但两组诱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参与艾司氯胺酮麻醉和觉醒过程,激活PVT谷氨酸能神经元可促进艾司氯胺酮麻醉觉醒。

  • 标签: 麻醉,全身 觉醒 艾司氯胺酮 丘脑室旁核 谷氨酸能神经元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机体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如何改善创面愈合条件,使创面快速愈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氧化应激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是一种经典的抗氧化应激因子,也是极具潜力的促创面愈合因子。Nrf2的激活可以调控下游的抗氧化应激元件,发挥抗细胞凋亡、维持细胞稳态的作用,从而改善创面的愈合环境,促进创面的修复。该文概述了Nrf2常见的激动剂及抑制剂,并综述了Nrf2促进糖尿病溃疡、辐射损伤、缺血再灌注损害等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

  • 标签: 皮肤 创伤和损伤 氧化性应激 活性氧 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 创面愈合 再上皮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基底钙化(BGC)与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SCCD)的关系以及存在BGC的SCC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SCCD患者(试验组)的临床资料。将同期门诊就诊的70例神经科疾病患者(包括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例痴呆患者、22例脑出血患者)以及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BGC的发生率,并分析存在BGC的SCCD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试验组中BGC的发生率为38.9%(35/90),高于对照组的18.9%(17/9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P=0.003)。存在BGC的SCCD患者中的女性患者所占比例(31/35)较无BGC的SCCD患者(30/5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3,P=0.001)。BGC在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SCCD患者中的比率(例)为:以单纯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中占30.3%(10/33),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患者中占33.3%(13/39),除上述表现外同时合并颈部症状的患者中占12/18,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74,P=0.025)。通过对比影像学结果发现,以单纯眼睑痉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基底核区的钙化相对较轻,而同时合并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颈部症状的患者其基底核区钙化程度较重,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患者基底核区的钙化程度介于上述两类型患者之间。结论BGC与SCCD的发病可能有关;存在BGC的SCCD患者中,女性患者占大多数;受累部位越多,临床表现越复杂的SCCD患者BGC的阳性率越高,且钙化程度相对较重。

  • 标签: 基底神经节 钙化 节段性颅颈肌张力障碍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 标签: 斜颈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北地区肝型肝豆状变性(Wilson’s disease,WD)患儿的临床特征与ATP7B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回顾分析75例肝型WD患儿的临床及ATP7B基因变异的特点。结果75例患儿中,症状前患儿4例,表现为单纯转氨酶升高者59例,急慢性肝病者12例;ATP7B基因纯合变异9例,复合杂合变异64例,杂合变异2例;共检测出49个变异,高发变异位点为c.2333G>T(p.Arg778Leu)、c.2621C>T(p.Ala874Val)及c.2975C>T(Pro992Leu),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7%、12.7%及9.3%;检出了c.1908dupC(p.Asn637Glnfs*118)、c.4179_4180insC(p.Pro1394Profs*15)、c.1604A>G(p.Glu535Gly)、c.2278C>T(p.Pro760Ser)、c.3008C>A(p.Ala1003Glu)及c.3532A>C(p.Thr1178Pro)6个新变异,除c.1604A>G(p.Glu535Gly)为临床意义不明确变异外,余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儿童肝型WD的基因型-表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西北地区肝型WD患儿常见ATP7B变异类型为c.2333G>T(p.Arg778Leu)、c.2621C>T(p.Ala874Val)及c.2975C>T(p.Pro992Leu),基因型-表型间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儿童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极向倒置特征的乳头状肾肿瘤(papillary renal neoplasm with reverse polarity,PRNRP)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预后。方法对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2013—2019年诊断的9例PRNRP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基因测序等,并进行随访,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60.1岁,平均随访29个月,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均无病生存。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表面覆盖单层立方或柱状细胞,胞质颗粒嗜酸性,最突出的特点是肿瘤细胞位于远离基底膜的胞质顶部,且大小一致,排列整齐,未见或极少见核仁。9例PRNRP免疫组织化学均弥漫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7、E-cadherin,不同程度表达P504s,CD10和CD117阴性,Ki-67阳性指数1%~3%,与普通乳头状肾细胞癌不同,9例PRNRP均特征性的阳性表达GATA3。荧光原位杂交检测,8例PRNRP不存在第7、17号染色体三倍体。KRAS基因测序证实8/9例中存在KRAS基因错义突变。结论PRNRP是一种具有可被识别的形态学特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并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和分子改变,生物学行为惰性,是否将其定义为“癌”还需要更多的数据积累,明确诊断PRNRP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癌,肾细胞 免疫表型分型 原位杂交,荧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质蛋白22(NMP22)及E-钙黏蛋白(E-Cad)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1例确诊为原发性膀胱癌患者的尿液样本,设为膀胱癌组,并选取同期60例健康者的尿液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酶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NMP22表达水平及定量夹心酶免疫测定技术测定E-Cad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膀胱癌组的NMP22、E-Cad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膀胱癌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E-Cad水平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NMP22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4%和59.3%,E-Cad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6.9%和50.0%。结论NMP22、E-Cad均可以作为检测膀胱癌的良好指标,联合NMP22及E-Cad检测可以弥补各指标检测的弊端,显著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膀胱肿瘤 核蛋白质类 E-钙黏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双侧丘脑底(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观察不同亚型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采用双侧STN-DBS治疗的9例原发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刺激器开机后1、3、6及12个月采用西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分量表(TWSTRS)评估患者的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以及疼痛评分,计算TWSTRS评分改善率,并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差异,以评估STN-DBS治疗CD的有效性,并初步观察不同亚型CD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刺激相关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STN-DBS治疗。术后头颅MRI均显示植入电极位于或接近计划靶点。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过敏反应及排异反应。术后8例患者出现异动症状,1例出现躁狂症状和睡眠障碍,2例出现轻微的单手乏力伴协调性差,程控后均缓解。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37(12~62)个月。9例患者开机后1、3、6及12个月TWSTRS总分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5.7%(11.6%,37.2%)、53.5%(42.8%,71.8%)、87.5%(53.2%,100.0%)以及100.0%(84.1%,100.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TWSTRS总分、痉挛严重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P<0.05)。在开机后12个月随访时,4例活动型CD患者的TWSTRS评分改善率均为100.0%,5例紧张型CD患者的改善率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94.2%(72.3%,100.0%)。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双侧STN-DBS治疗原发性CD较为安全、有效,且活动型和紧张型CD患者均可获益。

  • 标签: 斜颈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的椎间盘髓细胞增殖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酶序贯消化法获得大鼠椎间盘髓细胞,并将细胞分为正常组、IL-1β组(20 μg/L)、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IL-1β+12.5、25.0、50.0 μmol/L白藜芦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与IL-1β组比较,细胞活力(0.396±0.040、0.435±0.043、0.517±0.052比0.362±0.036,t=5.856、6.437、6.893,P均<0.05)显著提高;细胞早期[(15.23±1.53)%、(9.54±1.05)%、(3.56±0.36)%比(18.63±1.86)%,t=5.587、6.394、6.885,P均<0.05]及晚期凋亡率[(14.29±1.43)%、(8.34±0.83)%、(4.39±0.44)%比(19.56±1.96)%,t=5.136、6.483、6.679,P均<0.05],TNF-α(3.63±0.36、2.89±0.29、1.96±0.20比4.56±0.36,t=5.436、6.135、5.378,P均<0.05),IL-6(2.98±0.29、2.16±0.22、1.86±0.19比3.78±0.38,t=5.842、5.689、6.234,P均<0.05) mRNA表达量及p-NF-κB p65(0.29±0.03、0.169±0.01、0.065±0.01比0.66±0.06,t=5.632、6.137、6.841,P均<0.05)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结论白藜芦醇通过降低NF-κB活性抑制IL-1β诱导的椎间盘髓细胞增殖及炎性反应。

  • 标签: 白藜芦醇 白细胞介素-1β 椎间盘髓核细胞 细胞凋亡 炎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方向OCT (D-OCT)观察并分析正常人视网膜外层(ONL)厚度分布及随年龄、性别及解剖部位改变的变化规律。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且经常规检查受检眼无异常者及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应用Cirrus HD-OCT仪5线高清单线扫描模式对黄斑区进行水平、垂直扫描,所有受检眼瞳孔直径>6 mm。操作方法参考威斯康辛医学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提供的D-OCT操作标准。探测光于距瞳孔中央约1.5~2.0 mm的颞侧、鼻侧、上方、下方入射,得到倾斜且清晰显示Henle纤维层(HFL)的图像。人工标记HFL上界、下界及外界膜。以黄斑中心凹为中点向外,水平和垂直径线上以150 μm为间隔测量并记录多个位点ONL与HFL+ONL厚度。比较不同解剖部位、不同年龄及性别者ONL厚度。年龄对ONL的影响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对ONL的影响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入组67名67只眼。其中,男性27名27只眼,女性40名40只眼。平均年龄为(39.97±16.98)岁;男性、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38.48±15.33)、 (40.98±17.7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2,P=0.562 )。年龄<20、20~39、40~59、≥60岁者分别为11、22、22、12名,并据此分为A组、B组、C组、D组。按解剖部位,中心凹ONL厚度最厚,其后随离心率增大,厚度逐渐降低。水平扫描,鼻侧0.90 mm、颞侧0.75 mm处ONL/ONL+HFL值最低,分别为36.1%、38.3%。垂直扫描,下方0.75 mm、上方0.90 mm处ONL/ONL+HFL值最低,分别为36.2%、35.6%。A组、B组、C组、D组受试眼中心凹ONL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区ONL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男性受试眼ONL厚度较女性厚,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常人中心凹ONL厚度最厚,距中心凹越远,ONL越薄;随年龄增长,旁中心凹及中心凹周围区ONL厚度逐渐变薄;男性ONL厚度较女性厚。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正常人 外核层 Henle纤维层
  • 简介:摘要慢性炎症是一系列临床难治疾病(包括心血管损伤、炎性肠病、癌症等)的病理学基础,而缺氧是慢性炎症引起组织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对组织适应缺氧具有调节作用。缺氧时,HIF-1α通过激活适应性转录反应以协调低氧组织中的氧供应和代谢活性,此过程涉及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等细胞因子的上调。调节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的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具有与HIF-1α类似的功能,即在低氧条件下通过改变氧依赖性脯氨酸羟化酶活性来调节缺氧状态。此文讨论了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HIF-1α与NF-κB激活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HIF-1α和NF-κB通路作为炎症性疾病治疗靶点的潜力。

  • 标签: 炎症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NF-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