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影响免疫学检验结果的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且提出合理解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分析的379份采血标本所有资料,所有样本均实施免疫学检验分析,同时予以质量控制,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未实施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免疫学检验分析血液样本作为对照,分析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的不合格发生率。结果实施质量控制之前采血标本不合格发生率3.16%显著高于实施质量控制之后采血标本合格发生率1.84%,P<0.05,统计学显示分析意义。结论在免疫学检验血液标本之采集前实施质量控制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免疫学检验 血液标本采集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中心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干预对策。方法对24例不合格血液标本体检者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例不合格血液标本中,不合格原因为采血量不足6例、标本溶血6例、采集试管错误4例、脂肪血3例、送检不及时3例、试管条形码与申请单不一致2例。结论针对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针对性质量控制策略,有利于减少检验结果误差,提高检验质量。

  • 标签: 体检中心 血液标本 采集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全血采集的平均流速的因素,以便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升全血采集的效率。方法此文研究对象是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中心血站的100名献血者,统计影响全血采集的平均流速的相关因素。结果400mL采血规格的全血采集平均流速显著比较于200mL采血规格,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随机采血的全血采集平均流速比较于集中采血,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25岁及以下的全血采集平均流速比较于其他年龄区间,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男性的全血采集平均流速比较于女性,数据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存在。结论影响全血采集的平均流速的相关因素有多种,需加强注意。

  • 标签: 全血 平均流速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采集位置及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间在医院接受常规生化检验的200名患者为研究样本,分别抽取患者左侧肘部静脉血,右侧肘部静脉血,在血液标本采集后、采集后4h及采集后8h分别开展血糖指标(GLU)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胆固醇(TC)检测、钾离子(K+)检测与总胆红素(TB)检测。结果左侧静脉血的检测结果与右侧静脉血在血液标本采集后、血液标本采集后4h及血液标本采集后8h后的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左侧肘部静脉血标本与右侧静脉血标本的GLU指标及TB指标会在血液标本放置后4h、放置后8h两个时间节点内成降低趋势(P<0.05)。ALT水平、K+水平及TC水平均会在放置后4h及放置后8h两个时间节点内成上升趋势(P<0.05)。结论血液标本位置不会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放置时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血液样本中的GLUI指标、TB指标、ALT指标、K+指标与TC指标均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在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及时开展生化检验,可以为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一定保障。

  • 标签: 血液标本采集 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降低儿科护士对住院患儿血标本采集错误的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以“降低血标本采集错误率”为主题,通过品管圈各种QC手法,对活动前的2015年3-5月份血标本采集错误率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拟定实施对策并实施,将活动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试管应用错误率、漏采血率、条形码错误率均为0.00%低于对照组5.38%、0.9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的活动有效的降低了血标本采集错误率,改进了护理工作方法,增强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自信心及团队凝聚力,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儿科 血标本采集 错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收血标本采集法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选取在我院接受细菌临床检验的300例患者参与临床研究,依据盲选法讲患者均分为两组,各15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改进血标本采集采集标本,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采集采集标本,分析比对两组患者的检验合格率及隐形率,用以分析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标本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病原菌检出率和分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标本采集法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为避免发生临床检验错误,要提高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操作燕歌行,避免因操作违规而导致的检验结果错误。

  • 标签: 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 血标本采集法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以肺结核疾病作为研究方向,针对痰涂片标本采集,观察品管圈活动对其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6月到2020年9月,研究对象为肺结核患者,病例数共计60例,数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痰涂片标本采集。其中,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活动,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对标本质量的影响。结果:针对标本质量合格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肺结核患者,以品管圈活动形式完成对其痰液标本的采集,可有效促进标本质量提升,可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肺结核 痰涂片标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免检测与核酸检测在采集血液乙肝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本地区献血且参与酶免检测和核酸检测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酶免双试剂检测阳性者,直接淘汰,不进入核酸检测环节,统计阳性检出率。结果:酶免抗体检测与核酸检测均有着较高的阳性检出率,HBV酶免双阳检出率为0.16,HBV核酸阳性检出率为0.08,P<0.05。结论:酶免检测与核酸检测在采集血液乙肝筛查中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酶免检测 核酸检测 血液 乙肝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采用血标本采集法检验细菌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94例细菌检验患者,使用随机平行方法分组平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试验组采用血标本采集法检验,对照组采用传统采集法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检验效果存在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31.91%,高于对照组病原菌阳性检出率12.77%统计学差异性存在,P<0.05;试验组污染检出率为4.26%,低于对照组污染检出率21.28%统计学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细菌检验主要影响因素有采血位置、血标本采集温度、溶血,以及血培养和标本送检时间几方面因素,为提高细菌检验的准确性可采用血标本采集法进行临床检验,合理确定采血位置、严格控制血标本采集温度及标本送检时间,同时避免发生溶血的现象、认真做好血标本培养工作。

  • 标签: 细菌 临床检验 血标本采集法 检验效果 相关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影响动脉采血成功率的干扰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法,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选择合适的动脉及穿刺部位,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操作者技术熟练的程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成功率。结果通过实施有效的干预方法,150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成功145例,失败5例,成功率达96.6%。结论明确有效的干预方法对提高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功率的效果,为提高临床护理效果,起到很大作用。

  • 标签: 血气分析标本 动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血采集中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本中心血站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采集的86例献血人员所有资料,探究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以此提出合理解决措施。结果对本次分析的86例献血人员进行研究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6%,虽然献血车不良反应对比献血站更高,女性献血不良反应高于男性,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分析意义。多次献血不良反应低于初次献血不良反应,夏季献血不良反应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显示分析意义。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是引发轻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睡眠不佳、空腹、疲劳以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是引发中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晕血、晕针等因素是引发重度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诱因。结论全血采集过程中精神因素是引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关键,因此需要血站操作人员建立温馨、舒适的环境,采集人员以娴熟过硬的技术以及服务来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

  • 标签: 全血采集 不良反应 诱因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做好疾控检验工作。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检验样品,做好样品保存工作,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测食品的微生物情况,明确食品的安全情况。结果在疾病控制方面,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工作。结论微生物检验技术在疾病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食品检验中,应该推广应用。

  • 标签: 食品微生物 样品 采集 保存 检验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AVA)序列增强扫描评估兔VX2肝癌模型血供的价值。方法以4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VX2肝癌模型。于建模后2~3周对实验兔行腹部MR平扫及LAVA序列增强扫描,比较平扫T1WI、T2WI及LAVA序列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分析肿瘤MRI表现及强化特点;根据LAVA序列增强扫描肿瘤的强化特点,分为均匀明显强化、不均匀强化及环状强化三种强化方式(均匀明显强化组、不均匀强化组及环状强化组),每组各处死2只实验兔进行病理检查。结果32只建模成功,共32个病灶。LAVA序列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32/32,100%)高于平扫T1WI(20/32,62.50%)及T2WI(23/32,71.88%)的检出率(χ2=12.410、8.275,P均〈0.05);平扫T1WI与T2WI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8,P〉0.05)。MR平扫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低、T2WI高或混杂信号。LAVA序列增强扫描中,2个病灶表现为均匀明显强化,11个病灶不均匀强化,19个病灶环状强化。病理检查示均匀明显强化组及不均匀强化组肿瘤内毛细血管较多,而环状强化组肿瘤内毛细血管较少。结论LAVA序列增强扫描对兔肝XV2肿瘤检出率高,且对肿瘤血管显示效果佳,可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VX2肿瘤的生长特性。

  • 标签: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模型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