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气胸辅助单孔或多孔胸腔镜下胸腺切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人工气胸辅助胸腔镜下胸腺切除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常规胸腔镜手术的41例患者比较,分析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胸管引流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人工气胸辅助胸腔镜手术组与常规胸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是(79.3±20.7)min、(82.6±31.5)min,胸管引流时间分别是(1.5±0.7)d、(1.2±0.9)d,胸管引流量分别是(138.2±26.5)ml、(150.6±38.2)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是(7.5±2.6)d、(8.2±3.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胸辅助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次,较常规胸腔镜手术组的12例次显著减少(P〈0.05);合并肌无力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人工气胸辅助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是可行有效的,同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手术 人工气胸 纵隔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术后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收住我科的67例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及同期70例开放胃癌根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及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09.00±40.71min和133.25±37.45min(P〈O.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61.83±196.37ml和258.92±56.83ml(P〈O.05),平均排气时间分别为42.12±21.36h和64.92±31.58h(P〈O.05),开始进食流质时间分别为2.11±1.28d和3.56±1.91d(P〈O.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36±1.88d和8.28±3.48d(P〈O.05)。结论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在中失血、术后早期进食,缩短住院日方面较开腹手术更有优势。

  • 标签: 腹腔镜 进展期胃癌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白细胞单采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高自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前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白细胞单采治疗,并分析其疗效。结果:经治疗性自细胞单采,47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由219.78±115.76×10^9/L降至118.62+53.35×10^9/,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下降不明显。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化疗不良反应减轻。结论:白细胞单采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患者耐受好,不良反应轻。静脉通路的建立有利于单采过程顺利进行。

  • 标签: 高白细胞白血病 白细胞单采术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技术。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腮腺肿瘤的患者78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应用改良耳垂、乳突后小“C”隐蔽切口入路,借助内窥镜在腮腺咬肌筋膜下分离建腔,找到面神经主干,根据肿瘤位置解剖相应分支,行肿瘤及区域性腮腺切除;对照组采用传统式。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长、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满意度来评价内窥镜辅助小切口入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变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口干、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以及区麻木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术后面部外观的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窥镜辅助下耳后小切口径路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安全可行、切口小、瘢痕隐蔽,达到了微创美容效果,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内窥镜 微创 腮腺良性肿瘤 临床研究
  • 简介:背景与目的: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癌切除已较为成熟,本文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在46例垂体腺瘤患者中,应用导航系统辅助手术,术前对患者行核磁共振连续薄层扫描,将影像信息导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解剖学三维重建,中对肿瘤及周围重要结构实时定位,判断肿瘤的切除范围。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38例,次全切除8例。术后30例内分泌学指标恢复正常,32例头痛好转,20例视力好转,16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均无出血、视力、视野障碍、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在手术中定位准确,可以实时准确的指示区的有关解剖结构.并引导手术操作,有效地减少了创伤,提高了手术疗效。

  • 标签: 神经导航 鞍区肿瘤 显微外科
  • 简介:对胼胝体区、矢状窦旁及镰旁、嗅沟、向两额叶生长的大脑镰肿瘤,以非跨中线骨瓣行手术切除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顺利全切肿瘤,预防和有效控制矢状窦的出血、我们应用跨中线骨瓣切除上述肿瘤,回顾并总结该式的优点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以来我科收治的11例幕上肿瘤,均以跨中线骨瓣手术切除。对嗅沟和胼胝体区肿瘤、向两额叶生长的大脑镰肿瘤取冠状切口,作跨中线骨瓣或以肿瘤主侧为主的跨中线骨瓣。对中、后矢状窦旁和镰旁肿瘤取蒂位于肿瘤、过中线的马蹄形皮瓣,以肿瘤为主的跨中线骨瓣结果:本组病人均有良好的野显露,均获肿瘤全切,无中大出血发生,止血效果良好。11例中临床治愈8例,好转3例。结论:对矢状窦旁、胼胝体区、大脑镰旁、嗅沟、向两侧额叶生长的大脑镰肿瘤,采用跨中线骨瓣,有利于野的显露,能够达到肿瘤全切除,对中止血、防止大出血都是十分有利的,

  • 标签: 跨中线骨瓣 颅内肿瘤 切除术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胃癌根治式对术后辅助化疗耐受性及完成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观察不同式对进展期胃癌病例术后辅助化疗的影响,比较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化疗终止原因、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及吻合口病变情况。结果327例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全胃切除式81例,近端胃切除85例,远端胃切除161例;术后化疗完成率分别为40.7%,21.2%及36.6%。近端胃切除组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致近端胃切除组化疗不耐受的原因中,消化道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43.3%,尤其是呕吐反应的发生率为35.8%,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病变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端胃切除组病例术后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化疗完成率低,这一式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及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胃癌 术后辅助化疗 近端胃切除 反流性食管炎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自动活检在乳腺防癌普查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高频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4938例健康体检女性进行常规乳腺检查,疑为乳腺癌的病例行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或密切随访。结果4938例经高频超声检出可疑乳腺癌65例,加用CDFI后为17例,再用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术后确诊为16例,后两种方法与前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初次未能确诊者嘱密切随访而没有漏诊。结论高频超声、CDFI、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三者联用可显著提高早期乳腺癌检出正确率,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乳腺防癌普查的常规项目之一。

  • 标签: 高频 彩色多普勒超声 自动活检术 乳腺癌 防癌普查
  • 简介: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技术(naturalorificetransluminalendoscopicsurgery,NOTES)是指使用内镜通过在胃、阴道、直肠、膀胱等空腔脏器壁上形成人造穿孔后进入体腔完成相应的诊断或治疗的技术。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naturalorificespecimenextraction,NOSE)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是将传统腹腔镜肿瘤根治手术与标本经自然腔道取出技术相结合。

  • 标签: 传统腹腔镜 结直肠癌手术 ORIFICE 乙状结肠癌 根治术 空腔脏器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对进展期胃癌胃周血管的三维重建能力,评价其对腹腔镜胃癌根治的指导意义.方法25例拟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患者行腹部双源CT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ingtechnique,VRT)进行三维血管重建,根据其CTA表现评价胃周血管的空间解剖特征,将所得的解剖学资料与腹腔镜下血管解剖对比.结果双源CT血管重建准确显示胃左动脉25例,胃右动脉15例,胃左静脉5例,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全部显示,其中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胃左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2例.脾动脉起源相对固定.根据CTA结果指导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D2根治,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重建的胃周血管与中活体解剖完全吻合.结论双源CTA能清晰显示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以及部分静脉血管,对腹腔镜进展期胃癌D2根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双源CT血管造影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 简介:目的评价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4月-2010年4月收治的76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36例,开放性肾上腺肿瘤手术40例.两组在年龄、病种及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优缺点、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后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中平均出血量、胸膜损伤,术后皮肤感觉异常、平均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开放组.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点,是治疗肾上腺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开放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弹性训练对胃癌根治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胃癌根治患者,通过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弹性训练,均连续护理8周。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简明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分和卡氏(KPS)功能状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两年内胃癌复发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CD-RISC评分、POMS量表评分(疲劳、慌乱、愤怒、抑郁和紧张)、KPS评分均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CD-RISC评分、PMOS量表评分(疲劳、慌乱、愤怒、抑郁和紧张)、KP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年胃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2年复发率为8.33%(4/48),低于对照组的25.00%(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根治患者进行心理弹性训练,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癌根治术 心理弹性训练 预后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腹腔镜胃癌根治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32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检索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制订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术后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无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循证护理有利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患者减轻术前焦虑,减少术后不适和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胃肿瘤 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 围手术期 循证护理
  • 简介:目的对比传统手术方法,探讨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在右半肝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行绕肝提拉法(liverhangingmaneuver,LHM)前入路右半肝切除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06年至2008年传统手术方法右半肝切除的26例患者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构成比、合并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酶、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19例LHM的患者手术均无因盲穿损伤出现肝短、肝静脉主干、下腔静脉出血,LHM组患者中出血量显著小于传统手术组(P<0.01),平均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LHM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水平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绕肝提拉法前人路右半肝切除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可减少中出血,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又可避免中挤压肝脏引起肿瘤血行播散,符合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

  • 标签: 绕肝提拉法 前入路 右半肝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epiduralspinalcordcompression,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的生存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解放军307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的胸椎MESCC患者72例。收集每例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评分、Tokuhashi评分(包括原发肿瘤特点、术前卡氏评分、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转移瘤数目和Frankel分级)、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受累椎体分布、连续性、病理性骨折、术后行走状态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数据。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各暴露因素组的生存状况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胸椎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72例中62例死亡,10例仍存活,中位生存期7.45(0.3~91.9)个月。5例(7%)术后1个月内死亡,47例(65%)术后1年内死亡,55例(76%)术后2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COG评分〈2分、Tokuhashi评分〉8分、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24个月、术后可行走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MESCC患者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okuhashi评分、年龄、和术后行走能力是影响MESCC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kuhashi评分能很好地反映M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同时年龄、术后行走能力也是影响胸椎转移瘤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骨肿瘤 胸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导管药盒系统植入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0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采用经右锁骨下静脉及右股动脉穿刺植入导管化疗药盒系统于右侧前胸壁及大腿内侧腹股沟下约3cm,留置管到达相应靶血管,中给予化疗栓塞,术后行经药盒规则灌注化疗及定期护理。结果10例病人成功植入10个导管药盒系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均保持药盒通畅及无留置管移位。本组病人生存期最短10个月,最长约37个月。结论经皮导管药盒系统植入为行长期规律性晚期恶性肿瘤区域灌注化疗或化疗栓塞提供了一条安全、微创、简便有效的途径。在床边或门诊即可实现区域化疗,达到提高疗效,降低费用的效果,易为病人接受,不失为治疗恶性肿瘤良好手段。

  • 标签: 导管药盒系统 植入术 恶性肿瘤 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RLPN)的不同式治疗早期肾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最大径<4cm,并行RLPN的肾癌患者127例。分为4组,传统组(n=44)以传统肾肿瘤剜除治疗,假包膜组(n=35)为单纯沿肿瘤假包膜切除肿瘤,免打结组(n=39)为沿肿瘤假包膜切除肿瘤并采用免打结缝合修补肾脏组织缺损,选择性阻断组(n=9)在免打结技术的基础上对肾动脉选择性阻断并切断肿瘤血供。比较前3组肾蒂血管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中输血率及术后尿漏发生率。结果3组的肾蒂血管阻断时间分别为(32.07±5.59)min、(30.20±5.84)min、(27.31±6.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68±20.07)min、(106.20±16.32)min、(97.00±17.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3组的中出血量分别为(106.93±72.26)ml、(80.26±49.57)ml、(54.23±36.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7.82±1.42)d、(6.31±1.69)d、(5.97±1.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组中输血率分别为2.3%(1/44)、0(0/35)及0(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尿漏发生率分别为0(0/44)、2.9%(1/35)及2.6%(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4~60个月,127例患者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较小的肾癌,沿包膜剜除肾肿瘤及中免打结技术的应用明显缩短了肾动脉的阻断时间及中出血量。同时,选择性肾动脉阻断技术的应用将有望摆脱肾蒂阻断时间及热缺血时间的限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肾癌 后腹腔镜 肾部分切除术 选择性肾动脉阻断
  • 简介:目的应用后路Coflex动态稳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28例连续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有限减压、椎板间Coflex动态稳定.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38~72岁,平均54.8岁.本组患者术前均有下腰痛以及下肢神经症状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并经过X线平片以及动力片、CT和MRI检查确认病变节段和诊断.本组患者接受单节段手术27例,双节段手术1例.手术方式均为全身麻醉下有限开窗减压、Coflex椎板间动态稳定.手术前后对患者的VAS视觉疼痛评分和改良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进行评价,通过动力平片评价手术节段腰椎活动情况.随访时调查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8min,出血量180~310ml,平均210ml.无神经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d佩戴软腰围下地活动,术后7d出院.术后1、3、6、12、24和36个月门诊随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评价.本组发生并发症3例(9.3%).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5.2个月.平均VAS视觉疼痛评分由术前的8.1到术后的2.8,最后随访为2.6;Oswestry评分由术前的54.3到术后的21.8,最后随访为23.2.上述评价指标手术前后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别.随访中手术节段屈伸活动良好,活动度2°~6°,平均3.6°.未发现假体移位脱出现象.随访时本组患者对本次手术治疗满意度为89.3%(25/28).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Coflex动态稳定,可以通过微小创伤手术,直接彻底解除神经压迫,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同时良好保留了手术节段腰椎的运动功能,随访结果表明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板间 动态稳定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即时阴道超声检查对降低肌瘤残留率的作用。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敦煌市医院收治并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97例,其中50例于肌瘤剔除后行即时阴道超声检查(实验组),另47例未行即时阴道超声检查(对照组),观察肌瘤残留、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年子宫肌瘤复发率。结果实验组中发现11例有肌瘤残留,均为肌壁间肌瘤。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子宫肌瘤复发率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剔除中使用阴道超声探查能及时发现残留肌瘤,减少术后肌瘤复发率。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肌瘤剔除术 阴道超声 术后残留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 布氏杆菌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