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脑血管药物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同性别与年龄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使用脑血管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取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28例(64.00%),女性72例(36.00%),年龄≥60岁患者117例(58.50%),<60岁患者83例(41.50%),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男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差异较大,其中50~59岁,60~69岁两年龄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药物可导致不良反应较多,且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具有较大关系。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脑梗死及脑出血的内科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基础参数平稳后继续采用Bobath法进行康复治疗,6周为一个疗程。采用布朗斯壮分级以及日常自理能力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患者依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与日常自理能力评分相较对早组有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药物治疗同时加用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的恢复。

  • 标签: 早期康复 病肢体功能 急性脑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病康复预后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脑血管病的患者100例进行分析讨论,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 脑血管 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对尼麦角林治疗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CCVI)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取112例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基础性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施加尼麦角林连续使用12周,并在治疗后的4、8、12周对患者进行效果观察,使用经颅多普勒对大脑中动脉进行观察,并对治疗前后12周的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进行观察,计算得出脉动指数。结果经过尼麦角林治疗8周和12周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4周后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在治疗后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脉动指数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的两项指标也均高于治疗前,动脉指数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时使用尼麦角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老年人头晕、头沉等症状以及脑血流得到显著改善。

  • 标签: 尼麦角林 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尼麦角林在老年慢性血管功能不全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尼麦角林,对治疗后4、8、12周后患者的头沉、头晕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椎动脉、大脑中动脉的收缩血流速度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算脉动指数。结果治疗后8、12周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治疗后4周(P<0.05);治疗后的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计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采用尼麦角林治疗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能够显著改善头沉、头晕及脑血流,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 标签: 尼麦角林 老年 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32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中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4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其中26例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清楚血肿并减压;14例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并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给予大剂量的激素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行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有效率为30.77%,死亡率为69.23%,行内科保守治疗的14例患者有效率为21.43%,死亡率高达78.57%,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出差异(X2=0.412,P=0.814>0.05);两组患者存活伤残情况经统计学分析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X2=0.611,P=0.737>0.05)。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应以预防为主,发病时及时就医。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急性 神经源性肺水肿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及治疗要点,为该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过程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于本所就诊Ⅱ型糖尿病患者共126例,将患者按照是否患有合并心脑血管病分为两组,将患有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并发心脑血管病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3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控制能力普遍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以高脂高糖食物为主的患者比例较高。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运动量亦不及对照组;观察组的吸烟患者比例较高,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及饭后两小时血糖达标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包括患者饮食不规律、运动量少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临床上在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时,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和防护措施,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Ⅱ型糖尿病 心脑血管病 临床治疗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TI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分为两组,TIA组48例和脑梗死组48例,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和TIA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hs-CRP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hs-CRP浓度虽都有所下降,但脑梗死组仍然显著高于TIA组(P<0.001)。结论hs-CRP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hs-CRP浓度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轻重相关,其升高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
  • 简介:目的分析高龄患者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29例对象皆为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全部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护理工作,做好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本组研究患者住院时间为(10.6±3.8)天,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5/29)。结论高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加强围期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高龄患者 冠状动脉 支架植入术 临床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健康教育在脑血管病康复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选取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病康复护理中,对患者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健康教育 康复期
  • 简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InterventionalNeurology》杂志社、世界卒中组织(WSO)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定于2014年6月13~15日在南京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脑血管病及神经血管介入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注册代表将获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8分。

  • 标签: 脑血管病 高峰论坛 征文通知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国际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分组,其中270例未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90例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治疗手段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年龄较大、GCS昏迷指数较低,低蛋白血症患者比例较大、脑出血患者比例较大、既往有吸烟史者比例较大,糖尿病患者比例较大,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比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比例较大,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低蛋白血症、意识障碍、脑出血、吸烟史、糖尿病史、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医院获得性肺炎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创伤性脑血管痉挛(posttraumaticcerebralvasospasm,PTCV)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4年1月乳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单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入院后2h内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30min静脉滴注,连用14d;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100ml,2次/d,静脉滴注。伤后6月通过门诊及电话等方式随访,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估计预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PTCV发生率27.5%,对照组52.5%,两组PTCV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VmMCA分别为(140.23±16.23)、(90.56±15.98)cm/s,对照组分别为(142.30±15.63)、(130.99±19.67)cm/s,观察组治疗前后VmM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mM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mM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CV患者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infarction,PTCI)发生率为15.2%,对照组为55.6%,两组PTCV患者PTC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83.3%,对照组52.5%,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注射液明显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且明显降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能明显缓解脑血管痉挛,减少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能显著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标签: 依达拉奉注射液 外伤性脑血管痉挛 创伤性脑损伤 外伤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诊急救于急性脑血管病应用价值,总结救护经验。方法选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97例,其中接受院前救护者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统计治疗结局,分析影响院前救护效果因素。结果观察组死亡率、好转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时间<30min者好转率、恶化率、死亡率、昏迷指数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诊急救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院前急诊急救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缺肌『生脑血管血管搭桥治疗中CT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组实施搭桥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CT灌注检查,再对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手术侧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降低,达峰时间(TTP)延长情况,符合搭桥手术指征。手术后2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CBF)均显著升高,显示了搭桥手术对这2组患者缺血区局脑血流灌注的改善效果显著;其中烟雾病组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手术前升高,而非烟雾病搭桥组rCBV与术前变化不明显;烟雾病组相对达峰时间(TTP)较手术前缩短,非烟雾病组册P改变不明显。结论CT灌注对局部脑血流的评价结果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前的重要手术指证;CT灌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很有价值。

  • 标签: CT灌注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搭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应有动脉压迫器的护理方法800例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后应有动脉压迫器止血,取得满意的效果结果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达到99%(8/800),患者制动时间6-8小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穿刺点皮下血肿、感染等等。结论动脉压迫器止血是有效安全的,并且缩短患肢制动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动脉压迫器 止血 股动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心理状态及适宜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对86例脑血管病后病人采取自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方法,找出其主要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脑血管病后病人常有抑郁、焦虑、躯体化等心理行为改变,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大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结论脑血管病后心理行为改变较为明显,迫切需要良好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应重视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解除其思想压力,以增强治疗效果。

  • 标签: 脑血管病人 心理分析 心理特征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血糖反应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6例疑似急性脑血管病人经检验血糖诊断为低血糖反应的误诊病例。结果经输注葡萄糖治疗后症状好转,肌力恢复到发病前水平,复查头颅CT影像如前。结论低血糖反应常为中老年人多发,合并基础疾病,发病突然,往往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表现脑功能障碍,更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 标签: 低血糖反应 误诊 急性脑血管病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