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覆膜支架修复术后血浆D一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例覆膜支架修复术后患者随诊2-11年.采用主动脉超声或CT检查,化验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结果7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呈持续高水平,平均(2628.9±1596.3)ng/ml;第7例患者术后2年内及其他6例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结论覆膜支架修复术后血浆D-二聚体持续稳定升高,可能与手术本身相关,不提示术后血管病变加重,无需特殊治疗。

  • 标签: 主动脉瘤 D-二聚体 主动脉夹层 心脏外科手术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依达拉奉组(E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血清S100B蛋白浓度和NSE浓度。结果与S组比较,IR组S100B蛋白浓度和NSE浓度显著升高(P<0.05),使用依达拉奉处理后,与IR组比较,S100B蛋白浓度和NSE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显著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S100B蛋白和NSE的表达量,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

  • 标签: 依达拉奉 S100B蛋白 缺血再灌注
  • 简介: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可能性的方法除了组织病理学分级外,还需要分子标志物予以补充。B7-H3作为一种免疫调节蛋白,数种癌症病程中均可见其过表达,且常与疾病晚期和不良预后相关。本研究旨在考察B7-H3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结直肠癌预后标志物。

  • 标签: B7-H3 结直肠癌 不良预后 预测 结肠癌 核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法和Pringle’s法在肝切除术中应用效果,评价其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肝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行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法的半肝组,和行Pringle’s法的Pringle’s组。观察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3d、7d血清ALT、AST和总胆红素,以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手术时间。结果半肝组在术后3d、7d血清ALT、AST和TBil恢复情况优于Pringle’s法(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方面均少于Pringle’s法(P<0.05)。结论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与Pringle’s法对肝切除互有优势,建议将二者联合进一步减少术后出血,减轻术后功能表损伤程度。

  • 标签: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 Pringle&rsquo s法 肝切除 肝功能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观察激素敏感的MCF-7细胞在体外干细胞培养和常规培养条件下雌激素受体(ER)变化及对内分泌治疗药物的敏感性变化,初步探讨肿瘤干细胞与内分泌耐药的关系。方法分别于常规培养及干细胞培养条件下(悬浮球培养)培养激素敏感的MCF-7细胞株,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子表型CD44^+CD24^-/low与CD44+CD24+亚群细胞比例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ERa和ERl3的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对他莫西芬的敏感程度。分别以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细胞培养条件下CD44^+CD24^-/low亚群细胞的比例为(1.60±0.08)%,比常规培养条件下的(0.27±0.08)%显著增加(t=-12.10,P=0.00),而CD44+CD24+亚群细胞比例由(5.59±0.88)%增至(30.63±4.40)%(t=-5.58,P=0.00)。干细胞培养条件培养下ERα和ERβ表达率较常规培养下调,分别由85.27%和90.53%降至69.43%和7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64,P=0.00;χ^2=303.58,P=0.00),且对他莫西芬的敏感性降低,IC50值由(9.82±0.31)μmol/L升至(16.46±0.50)μmol/L,再次诱导分化后ER并未出现上调,对他莫西芬的敏感性仍旧降低(F=113.63,P=0.00)。结论与常规培养相比较,体外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可以培养出含高比例具有干细胞特性的CD44+CD24^-/low与CD44+CD24+亚群细胞的微球囊,其ER仍为阳性表达,但对他莫昔芬治疗敏感性减低,推测其可能是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原因。

  • 标签: 乳腺肿瘤 干细胞 雌激素受体Α 雌激素受体Β CD44+CD24-/low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传统二对半、HBV-DNA的相关性,分析PreS1-Ag检测在乙肝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LISA、PCR的方法对320例乙肝患者进行HBV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及HBV—DNA的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的模式下,HBV—DNA、PreS1一Ag的检出率分别为86.9%、85.9%和100.0%、100.0%,两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HBsAg(+)HBeAb(+)HBcAb(+)、HBsAg(+)HBcAb(+)及HBsAg(+)HBeAb(+)的模式下,HBV—DNA、PfeS1一Ag的检出率分别为43.3%、45.9%;47.4%、46.2%;11.0%、11.0%。在HBV—DNA(+)情况下,PreS1一Ag的阳性率为6.8%,HBV—DNA和PreS1一Ag的阳性率也比较吻合。结论PreS1一Ag与传统二对半及HBV—DNA密切关联,能够很好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及传染性,对于乙肝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前s1抗原 HBV-DNA
  • 简介:目的:应用UroVysion染色体及基因异常检测试剂盒,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染色体3、7、17号和9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9p21)位点的畸变情况,探讨这4种染色体畸变的临床意义及其组合辅助诊断膀胱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UroVysion试剂盒中基因识别位点探针(LSI)9p21基因探针和着丝粒3、7、17探针(CEP3、CEP7、CEP17),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60例膀胱癌患者和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统计分析每条染色体在膀胱癌患者中的畸变率及其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间的关系,计算4种探针组合检测膀胱癌的总阳性率。结果:①用FISH法检测发现,60例膀胱癌患者的尿脱落细胞核中3、7、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基因均有较高的畸变率,分别为61.7%(37/60)、56.7%(34/60)、55.0%(33/60)及66.7%(40/60)。3、7、17号染色体畸变中,除3例患者表现为17号染色体单倍体,其余均表现为多倍体,各染色体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级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病理分期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p21位点纯合性缺失者7例(11.7%),单体者22例(36.7%),多体者11例(18.3%),9p21的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期、分级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0例膀胱癌患者4种探针组合检测的总阳性率为56.7%。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中有2例FISH检测结果为阳性,特异度为90%。结论:我国人群中3、7、17号染色体和9p21位点畸变率很高,而其畸变与膀胱癌的早期发生、进展过程、恶性程度等密切相关。UroVysion试剂盒可在我国人群中开展应用,但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国外报道低。进一步寻找适用于国内膀胱癌的最佳探针组合,制定适当的阳性判断标准是非常必需的。

  • 标签: 膀胱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畸变 诊断
  • 简介:摘要采用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路转位治疗臂丛神经中下干根性撕脱伤11例,经过精心地治疗及护理,病人均康复出院。神经移植术是目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良好方法,手术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手外科医生的精湛的医术,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水平。这里就要求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护理,保证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从而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的功能。我科护士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康复。耐心细致地心理护理,有效地心理沟通,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情和顾虑情绪;完善的术前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为患者手术提供了保证;术后正确的体位使患者安全舒适;积极巡视患者,并密切观察并发症,耐心听取患者主诉,从而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及康复训练,因为功能锻炼是提高手术优良率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从而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提高受损肌肉力量。通过以上护理,我科采用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路转位治疗臂丛神经中下干根性撕脱伤11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健侧 C7神经根转位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72)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72),抽血检查后分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大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在同一种性质斑块中,两治疗组(小剂量和大剂量组)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对两种性质斑块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进行比较,无论是小剂量组还是大剂量组,三项指标均以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或P〈0.01);在同性质斑块组中,无论是接受小剂量还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大剂量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P均〈0.01)。治疗6个月后,小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稍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大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下降,两项指标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小剂量组斑块回声信号无明显改善,而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s-CRP、IL-18和MMP-7的水平可作为检测AS易损性的血清学生物指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 标签: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白细胞介素-18 基质金属蛋白酶-7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S-1是一种含5-氟尿嘧啶的复合抗癌新药,在日本已被作为治疗晚期胃癌的一线用药。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S-1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来评价单药及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方法通过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及论文集检索相关文献。依据检索策略收集资料,按纳入标准筛选文献,主要对客观缓解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以及Ⅲ/Ⅳ度毒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4篇随机对照实验(RCT),涉及1392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S-1单药组与联合用药组相比,S-1单药组1年生存率提高76%(95%CI为0.61~0.95);客观缓解率高出49%(95%CI为0.37~0.65),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2年生存率方面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Ⅳ度毒副反应方面,S-1单药组较联合用药组高,S-1单药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增加17%(95%CI为0.12~0.24),白细胞减少症增加13%(95%CI为0.07~0.21),恶心增加43%(95%CI为0.25~0.7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1单药可能有效提高晚期/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试验。

  • 标签: 胃肿瘤 Meta分析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