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的成长需要两种启蒙,一种是文化的启蒙,另一种是思维方式的启蒙。在中国教育中,后者常常被严重忽视了。《大学》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如果做一个机械的比附,那么,学与问相当于文化启蒙,思与辨则相当于思维的启蒙。将学问、思辨和行动并列,可见前人的智慧。后世学者或陷入价值观的迷信不能自拔,或沦为知识的奴仆不能自省,都违背了"大学"之道。在精神建构的序列中,思维方式的建构与价值的建构、知识的建构同等重要。

  • 标签: 思维教育 文化启蒙 成长需要 中国教育 后世学者 精神建构
  • 简介:随着动漫产业的多元化时代开始,高校的动画专业建设也随之进入一个高潮,教育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有生力量也发展的根本,审视这个发展空间和建立一个适应发展动漫教育的大环境成为当务。

  • 标签: 动画 道统与创造力
  • 简介:老子思想在政治法律方面讲不出多少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提不出什么有参考价值的举措,其说不清道不明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诸观点更像是在玩一种虚幻空玄的文字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是在忽悠老百姓。而其提出的“愚民政策”与“统治权术”更让人不寒而栗。其一些道德理想虽很宏大,却只是空中楼阁。

  • 标签: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愚民政策 统治权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孟子在人性本善、圣王明君基础上构筑起来的统治模式,在民本主义、道德教化沙丘上搭建起来的仁政蓝图,只是一幅海市蜃楼式的政治幻景,数千年来一直温情脉脉地麻醉着中华民族的中枢神经,阻碍着中华民族的行进步伐。我们必须清理这些颇为弱智的文化遗产,从中引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迈向现代化的未来。

  • 标签: 人性善 圣王 仁政 道德教化 民本主义 批判
  • 简介:批判理论的唯一功能就是变革社会,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4]   批判理论之所以认同现存世界的整体

  • 标签: 批判终结
  • 简介:林克莱特是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一员大将,其批判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后逐渐得到国际关系理论界的重视。林克莱特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原则,在对传统的主流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建构起了一套自己的学术思想,而其精髓就在于用贯穿始终的世界主义情怀,探索人类解放之道。林克莱特的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以其多元的理论方法,独特的理论视角,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探索人类解放的方案提供了重要借鉴。

  • 标签: 林克莱特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 人类解放
  • 简介:"沉浸式"阅读引导读者凝视作品,对于当代阅读有着积极的补救价值,但不能替代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主张质疑与解惑、多元与权衡、解构与建构的统一。真正的读者,首先必须是个批判者。批判的姿态,才是经典阅读应有的姿态。批判是对话的基础,批判是建构的前提。

  • 标签: 批判性阅读 对话教学 文本解读
  • 简介:在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发扬了德国哲学批判的传统,并以"人的问题"为内在逻辑线索实现了对宗教、政治以及哲学这三重批判。因此,深刻认识马克思的三重批判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路及评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历史地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批判 宗教 政治 哲学
  • 简介:新的社会时代背景。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我们不得不追思.师生关系的现实境遇究竟如何?理想状态应该怎样?如何消解潜在的危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纯的教学关系,更是一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 标签: 师生关系 现实境遇 理想状态 生态 呼吁 社会时代背景
  • 简介:儒佛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型态的儒学与佛学,在佛教传入伊始就处于一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吸收、融合的关系之中。在这种复杂的演变关系中,佛教面对本土文化的排斥和打击,吸取儒家的伦理道德等思想,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逐渐站稳了脚跟、并渐渐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且在中土与儒、道两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标签: 佛教传入 佛学 儒学 儒家 思想史 批判
  • 简介:汪曾祺作品的美,包括他所创造出的世界的美好以及他所追求的和谐健康的人性的美学理想,并且阐述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淡泊的心态。汪曾祺作品中也体现出了人道主义关怀和一定的批判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两方面的批判,其一是对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及事情的批判,这种批判的根源是对于人性的缺失的一种辛辣的批判;其二是对文革时期对人性戕害的一种更为深刻的批判

  • 标签: 汪曾祺 和谐 人性 美好 缺失 批判
  • 简介:作为德国观念论的后继者,批判理论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对立。为了破解意识形态批判的自反性悖论,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理念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的互文解读,将内在性与超越性的辨证法重新定向为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后者不仅是社会批判的结构化特征,而且成为重构意识形态批判谱系的方法论支撑。面对诸种社会病理对人类自由理性生活的扭曲和颠倒,作者认为,对物质世界的超越有赖于某种体察历史的正统人类学的指引,这也是为什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必须遵循由黑格尔和马克思奠基的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的原因所在。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 批判理论 意识形态 辩证法
  • 简介: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生成性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的内生逻辑,其对于当下道德治理具有深远的现实观照意义。当下,以"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为主要表征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为指导,构建科学而有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首先,秉持"道德批判当先"的理念,是合理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自觉契合,是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现实诉求。

  • 标签: 道德批判 经济批判 生成性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 内生逻辑 当代观照
  • 简介: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骨》,记录了美国华裔梁家在遭受二女儿安娜自杀重创后的生活状况与情感状态。本文着重分析了《骨》中两位主人公—莱拉、利昂的创伤经历与身份困惑,揭示了莱拉与利昂各自应对创伤、重构身份的过程。

  • 标签: 走出创伤 身份重构 记忆 历史
  • 简介:本文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基础,从传统隐喻和现代隐喻认知角度,论证了对隐喻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语义解码过程,还是在最佳关联原则指导下寻求本体和喻体间最佳相关的认知推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隐喻语义的重新建构。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关联理论 认知功能 语义重构
  • 简介:软件的修改会不断地产生技术债务,而重构是偿还技术债务的有效方法。对代码重构的作用进行归纳,体现在改进软件设计,帮助理解代码、发现缺陷和提升效率等方面;并分析在添加新功能、修改错误和代码评审这三个重构的时机。

  • 标签: 代码重构 软件 技术债务
  • 简介:本文剖析多数学生在学习上依靠教师引导、部署;家长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手法进行安排、灌输,导致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群体中出现:适应型、不适型、摇摆型;大多数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提出应改变当前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探讨内部改变与外部影响的技巧方法的微妙关系,提升内在重构的强大驱动力,尽快从低效学习过渡到高效学习。

  • 标签: 内在重构 影响行为 高效学习
  • 简介: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的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的: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的自由只能是消极的。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的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的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的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的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的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伯林自由观念的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的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的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的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的线索,而对伯林文本的进一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的合法性。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