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在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进入我院实习的医学生48名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教学,观察组接受情景模拟模式的心肺复苏教学。对比两组实习生学习成效与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成绩、教学满意度都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情景模拟教学模式 心肺复苏 理论成绩 操作技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以10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2月,分为常规组(50例,常规护理)和研究组(50例,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于护理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研究组明显更优,P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气指标、焦虑抑郁心理、不良反应情况与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PCO2为(31.28±3.85)mmHg,低于对照组的(42.73±4.16)mmHg,而PaO2为(96.52±5.03)mmHg,高于对照组的(87.64±4.53)mmHg;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NIHSS评分与GCS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8.16%,低于对照组的46.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策,可有效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机体血气指标,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康复进程,获得确切康复效果,应用价值高。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院前心肺复苏急救病人使用优化后急救护理业务流程,同时观测优化后急救护理业务流程使用效果。方式:医院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院前心肺复苏急救的184例病人为主要观测对象,并且分为实验组和参考组分别使用了优选急救护理业务流程和常规急救护理业务流程,同时观测两个急救护理业务流程使用效果。结论:在两个急救时间比较中,实验组的时间为2.31±0.43(min),参照组为4.36±0.64(min);实验组到达时间为17.64±3.83(min),参照组为22.95±4.15(min);(t=8.042,p=0.000)的结果有差异。结果:院前心肺复苏救治病人及进行优化的急救护理流程成效突出,该方法可以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急诊 院前 急诊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将综合护理应用于麻醉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患者中,观察其并发症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麻醉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患者66例,将随机分组,空白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常规护理+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出现舌后坠、呼吸意识遗忘、呕吐与误吸及喉部损伤等并发症情况明显比空白组降低;且试验组(84.85%)的有效率高于空白组(69.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麻醉复苏期呼吸道并发症患者中,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护理效果。

  • 标签: 综合护理 麻醉复苏期 呼吸道并发症 并发症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观察其康复效果情况。方法:本组研究中,开始于2021年10月,结束于2022年9月,将76例患者分组对比,普通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急诊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和临床效果情况。结果:普通组和急诊组满意度和临床效果对照中,普通组满意度为29(例)76.31%、急诊组为37(例)97.36%,普通组总有效率为32(例)84.21%、急诊组为37(例)97.36%,(x2=13.506,p=0.015),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在进行护理中应用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择取于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在我院实施心肺复苏后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将实验组、对照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采用急诊护理的实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肺复苏后 急诊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病人进行改进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观察。方法:对184名某一医院2年时间里的院前急救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采用最优的急诊护理程序和常规的急诊护理程序进行比较。结果:在两组急诊治疗中,实验组的出车时间为2.31±0.43,而参考组为4.36±0.64;实验组的抵达时间分别为17.64±3.83(分钟),参考组为22.95±4.15(分钟);(t=8.042,p=0.000),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结果不同。结论:急诊急救流程的优化应用对院前心肺复苏的急救处理有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肺复苏急诊 院前 急诊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的重要举措,电话辅助心肺复苏是指调度人员在接到呼救者求救电话以后通过对呼救者描述的病情进行有效判断,并通过电话发布心肺复苏的各项指令,指导呼救者对患者进行就地心肺复苏的一套干预措施。此套干预措施可提高呼救者对患者的心肺复苏实施率,进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就近几年电话辅助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将来国内大力推广此干预举措提供参考。

  • 标签: 电话 辅助 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观察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治疗后患者康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本院 2021 年 8 月至 2022 年 4月前来本中心进 行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 96 例纳入本次研究当中,运用区组随机化分组将其分为急诊护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48例患者,常规护 理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急诊护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急诊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焦 虑抑郁情况。结果 急诊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组(P <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 < 0.05),焦虑及抑 郁程度低于常规护理组(P < 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 的焦虑、抑郁程度,可在临床进行大范围应用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 临床效果 焦虑 抑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气指标、焦虑抑郁心理、不良反应情况与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PCO2为(31.28±3.85)mmHg,低于对照组的(42.73±4.16)mmHg,而PaO2为(96.52±5.03)mmHg,高于对照组的(87.64±4.53)mmHg;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NIHSS评分与GCS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8.16%,低于对照组的46.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策,可有效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机体血气指标,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康复进程,获得确切康复效果,应用价值高。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暂停后高质量护理措施对新生儿窒息性复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住院的50名新生儿窒息性复苏病人,将其分成25名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预后以及术后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的复苏成功率达92%,与常规手术相比,完全不能达到100%。观察组的患者预后生活品质得分显著好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护士满意程度显著提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P

  • 标签: 窒息复苏 新生儿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上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急诊护理的效果。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以心脏骤停为对象,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有116例,研究时段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将入选患者随机划分至两个独立的小组单元,对照组患者数量:观察组患者数量=58:58,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予观察组急诊护理方案。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显示前者均优(P<0.05)。结论 急诊护理方案可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症状,护理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不良反应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80例于2019年3月-2020年5月期间接受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纳入研究,并以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予以A组常规护理干预,B组急诊护理干预,并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急诊护理干预后B组康复效果、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心肺复苏患者护理效果及康复速度的提升,并赢得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多认可度,值得被应用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护理效果 满意度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心肺复苏干预措施实施阶段开展急诊干预阶段对于提升患者预后康复效率的影响。方法:样本收录时间为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共计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评价急诊护理干预阶段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结果:在心肺复苏干预阶段落实急诊护理阶段措施,能进一步提升急救干预效率,有效优化患者的急救效果与预后生存质量,更好地保证本院医疗行为质量提升(P<0.05);对于急诊就医的患者而言,若是必要的急救干预措施能显著优化机体状态,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心肺复苏干预措施的开展,有效降低了机体抽搐,反应迟钝,胸部不适等各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0.05);在急诊科急救护理干预措施的落实中,开展心肺复苏,干预手法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因突发因素导致的心脏停搏现象,有效提高了病情的抢救效率,使得急救护理质量也随之提升(P<0.05);通过对急救干预后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联合开展心肺复苏干预的患者情绪状态更加稳定,在医疗干预阶段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对身体状态影响更小(P<0.05);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分析中,在急救护理干预阶段开展心肺复苏干预措施,对于提升急救效率,促进病情干预质量,优化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均有着重要的价值体现(P<0.05)。讨论:在急诊护理干预阶段,针对心脏骤停、呼吸不畅的患者,在急诊护理干预基础上,应用心肺复苏手术能够有效优化患者的心率血压状态,促进机体功能有所恢复,有利于后续医疗干预方案的及时开展,使得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得以提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患者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作间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PE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联合发作期18F-FDG PET/CT、发作期99mTc-双半胱乙酯(99mTc-ECD)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CT在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3月至2022年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男36例,女25例,年龄(32.46±11.01)岁,年龄范围为18~58岁。所有患者均行发作间期18F-FDG PET/CT代谢显像且均为阳性表现,对18F-FDG PET/CT显像结果表现为多灶改变而不能准确定位者行发作期18F-FDG PET/CT显像或发作期99mTc-ECD SPECT/CT显像,评估发作间期18F-FDG PET/CT显像及联合发作期18F-FDG PET/CT显像或99mTc-ECD SPECT/CT显像在难治性癫痫致痫灶中的定位诊断价值。结果61例患者中23例(37.7%)在18F-FDG PET/CT中表现为单发病灶,38例(62.3%)在18F-FDG PET/CT中表现为多发病灶或弥漫性改变无法准确定位,其中12例行发作期18F-FDG PET/CT显像,9例(75.0%)转化为单发病灶;26例行发作期99mTc-ECD SPECT/CT显像,20例(76.9%)转化为单发性局限性血流灌注增高区。61例患者经发作间期18F-FDG PET/CT联合发作期18F-FDG PET/CT或99mTc-ECD SPECT/CT显像最终准确定位致痫灶52例,准确度为85.2%。结论发作间期PET/CT显像表现为单发病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准确;发作间期PET/CT显像表现为多发病灶而无法准确定位的患者,可加行发作期SPECT/CT显像或发作期PET/CT显像,联合应用优势互补,可显著提高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准确度。

  • 标签: 癫痫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术前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