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懂”与“不懂”

/ 2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懂”与“不懂”

殷德全殷婕

殷德全殷婕(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中学075000河北省北方学院075000)

摘要: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学生议论说对有的音乐能听懂,也愿意学。对有的音乐听不懂,失去学习的信心。笔者抛砖引玉,就“懂”与“不懂”的说法,进行粗浅的分析探讨,提出解决由“不懂”到“懂”转化的一些意见,与同行共勉,促进和提升音乐欣赏的水平。

关键词:音乐欣赏;“懂”与“不懂”;界限;转化;偏爱;对症下药;博采众长;循序渐进;认知水平;古典音乐;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常听到许多学生议论说,自己很喜欢音乐,但只能听懂理查德·克莱德曼式的通俗音乐,对其它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总是听不懂。这种“懂”与“不懂”的说法,未免偏颇与绝对,直接影响到对音乐的欣赏。

一、音乐欣赏,“懂”与“不懂”难有严格的界限

所谓欣赏,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音乐欣赏,“即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1]

音乐欣赏是一个心理反映的过程,根本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思想理解音乐。如同“有一个个听众就有一个个哈姆雷特一样”,在音乐欣赏中,即使是同一乐曲的同一表演,不同的听众也会有不同的反应。面对一部音乐作品,只要有听觉,就一定会产生心理感应,有所体会。或乐或烦,或喜或悲,或大喜大悲,只不过是因人而异,反映、理解程度不同罢了。学生所谓的“听懂”音乐,很难说是达到了真正懂的境界。比如听到军乐队演奏的雄壮威武的进行曲,会产生振奋精神、整齐步伐的效果。听到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抒情小品,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效果等等。可以说这是一种懂。但因为只是获得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尚没有音乐认识上的理性升华,没有作出更为专业的评价。因此,这种懂是粗浅的,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懂”。又比如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即使从没有欣赏过的人,一般也能从音乐中听到一种苍凉感。对此,我们很难说他没有听懂,但仅限于此又是不够的。我们从《二泉映月》中,不仅要听到一种苍凉感,还应该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阿炳死水微澜式的情感涟漪,体验到他的悲惨命运。对这种深刻的情感内涵,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受到了,所以他在指挥演奏时心领情至,潸然泪下。这种“懂”有可以称之为是真正的懂,因为这种“懂”音乐已经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并不仅仅是初步的感性的喜、怒、哀、乐的体验。应该指出,即使“懂”音乐,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要明确说出每段音乐的具体表象,能够做出所谓“正确”的评价。事实上,多数人都无法明确说出绝大多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是什么。可见,“懂”与“不懂”,是相对而言的,并无严格的界限可分。“懂”非全懂,“不懂”,并非全不懂。“懂”与“不懂”,只能是在理解和感受的程度上大概去区分。即使自己认为“懂”了,也不能止步,还有继续探究的空间,还需要继续去挖掘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到自己一时听不懂,再所难免,并不是音乐欣赏中难以逾越的障碍。“不懂”是奔向“懂”的阶梯。能够自己说出“听不懂”,其实就是已经在用心感受和动脑思考了,距离“听懂”也仅仅剩下一步之遥。

二、对症下药,促使“不懂”到“懂”的转化

学生反映听“不懂”,原因种种,笔者认为主要有二点:一是个人偏爱倾向所致;二是缺乏对作品的深刻了解与认识。针对这些关键问题,跟上有效的施教措施,不懂”很容易转化为“懂”。关于偏爱倾向,问题主要出自欣赏者自身。偏,就是不正,就是单独注重一方面。因为有偏爱倾向,对自己所不喜爱的,一定是提不起兴趣。这样等于自己要把自己羁绊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就会失去想要听懂的原动力。对于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基本可以说无从谈起。笔者认为:一个真正喜欢音乐的人,一个想要做听懂音乐的人,首先应该善于博采众长,多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对各个时期、各个派别、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有所了解。记得朱践耳先生给王国安教授的信中说过这样的话,音乐家听音乐要有四副耳朵:一副是听古典音乐的、一副是听现代音乐的、一副是听民族民间音乐的、一副是听流行音乐的。这样的教诲我十分赞同。音乐家、乐评家要有四副耳朵,爱乐者又何尝不需要四副耳朵呢?只能听流行音乐而不听或不了解古典音乐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爱乐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些古训,同样适用于聆听音乐。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只要我们摆正心态,静下心来,用心用情去聆听各种音乐,就可以找到由“不懂”到“懂”的通衢大道。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欣赏音乐也是这个道理,听多了自然慢慢能听懂,就能抓住不同音乐的音乐变化和旋律节奏的特点。同时会对这些特点所表达的感情、意境有所领会。当然,多听还必须广泛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其实有些音乐并不是作曲者创作出了让你“听不懂”的音乐,而是你不了解作曲家所使用的那种约定性。只有多听、多体会,才能发现自己和作家表象能力的差异性,才能努力“听懂”不同风格的音乐。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适当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会有助于更好地欣赏音乐。对于理解大型复杂结构的作品,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大多数欣赏者来说,没有系统地学习这些音乐知识,那就更需要结合具体作品来欣赏。随着欣赏曲目的不断扩大,有关知识的掌握也会逐步系统和完善,还可以充实到没有欣赏过的曲目当中,有利于听懂更多的音乐。

多听,并不是一味地灌输,胡乱填鸭,特别应该注意循序渐进,通过过渡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也有人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这些都是对音乐共性的经典与精辟的概括。但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的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甚至根深蒂固。何况又加之偏爱倾向。循序渐进,应从大家较为熟悉的民族的优秀作品入手。比如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此,很多学生都是耳熟能详,倍感亲切,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如何解决学生的偏爱倾向,提高欣赏能力,方法很多。有的学者提出了过渡法:如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等等,使学生从偏爱到喜欢听各种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进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会。无疑,是很值借鉴的。

三、强化认知教育,促进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

对作品的了解与认识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对一部音乐作品的“懂”或“不懂”。

人们之所以能够“听懂”《二泉映月》,是由于对阿炳的生平、阅历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再加上曲调本身的下行叹息性特点,很容易使人理解音乐。强调了解创作背景的意义在于欣赏者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因为音乐作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欣赏者是具有主观创造行性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必须服从客观事物。如果仅仅存在主观创造性的思想,而不认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这种音乐欣赏只能是盲目的。

听众普遍反映“听不懂”古典音乐,主要是对作曲家的阅历、生平、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不够了解。人们能听懂《二泉映月》是对阿炳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听懂”《梁祝》是对他所讲述的故事情节感受至深。能够“听懂”理查德·克莱德曼改编的《命运》是由于改编后的乐曲节奏化鲜明,时应当代生活节奏、步伐和审美观的需要。因此,并不是“听不懂”古典音乐,而是不了解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果对贝多芬创造每首乐曲的基本情况、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再加上一定的音乐知识,那么会发现他的作品有无穷的魅力,远比当今通俗音乐有着更为深远的思想,有着无穷尽的吸引力。

特别应该指出,古典音乐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站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欧洲古典乐派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精华。欧洲古典乐派在艺术上崇尚理性,强调逻辑、音乐语言清晰、简明而富有表现力、音乐主题轮廓分明、各有特色。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继承和发展了欧洲传统音乐的主调音乐因素,并确立了近代奏鸣曲式结构和以这种结构为主要骨架的交响曲、奏鸣曲、各类重奏曲等器乐套曲的体裁。从此,音乐史上出现了能够充分表现富有哲理性、内容较深广的器乐体裁和形式,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仅应该多听古典音乐,还应该想方设法去“听懂”,从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听懂”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应该努力加强对这些古典乐派的认知教育,而责任主要在施教者。

可以说,对于一部音乐作品的了解与认识,主要取决于施教者的功底。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听众都要有深厚的音乐知识,都要了解作者生平所处的时代的特征、作品创作时的个人背景与时代背景,都有关于音乐的诸多理论与概念。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憾,主要责任在施教者。当我们的施教者把一部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经过、韵律结构、社会价值等等相关的情况详尽作出介绍后,笔者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如同电影乐曲,由于有情有景,由于欣赏者直观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面对着主人公的命运,基本没有听“不懂”的反映。“懂”音乐不仅仅是把音乐当成一种娱乐活动,而且能在感性上理解它,理性上升华它,真正和自己的情感发生共鸣,并且对它作出评价。“不懂”音乐也不是绝对地不懂,而是缺乏某方面的知识或经验,只要及时把知识和经验补充进来,音乐是不难懂的。音乐本身就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是最能够直接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

因此,它是最容易接近人们的内心世界。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让我们抛弃传统的“懂”与“不懂”的音乐界定,用心地去感受音乐、用理性去理解音乐、用知识去充实音乐吧。只要努力,用心多学多听,谁都可以跨越“不懂”的障碍,将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注释:

[1]张前·王次·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