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1


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模式研究

阳少波

湖南省昭阳市 隆回县司门前中学 422206

摘要:合理进行作业设计,适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减少班级之间的整体差异,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是初中数学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个性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主要切入点,实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正确的学习方式,改变自身存在的弊端,从而全面实行素质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模式

引言

一刀切的作业布置,使得学习成绩较好、学习基础较强的学生得不到能力提升的机会,对于学习基础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消化不了。因此,老师们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安排具有差异性的作业。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力水平完成老师的作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老师作业分层的设计中,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使得每位学生能够激发潜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

1重视整体教学过程

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他们在解决同一类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把培养的重心放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上。以此,作为教学核心,根据差异性进行科学化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沟通、与同学相互讨论进行学习,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过程,从而实现全班共同进步。处于小组内部的成员,同学之间可以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带动成绩较差的同学一起进步,互相帮助,解决一些他们无法独立完成的题目。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成绩较差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转换能力。由于课堂的限制,或者是教师讲解的不足,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性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深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对所有学生实施最有效、能收获最大益处的差异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头脑的全面发展。

2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分层

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和所在层次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练习任务,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有所收获。同时也可以让一些低层次学生在完成了该层次的任务后去完成一些高层次的练习,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争取能够实现新的高度跨跃。同时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A层学生教师要能够安排一些拔尖性的练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对于B层学生可以提供一些超前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能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最后,对低层次学生而言,能够让其先通过练习掌握好基础的知识即可,避免给这层学生带来过多的负担和压力。

3对作业进行合理分层

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分三个层次。第一类,基础性作业,这类作业主要考察对基础知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适合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直接相关的问题解决;第二类,综合性作业,这类作业主要考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巧妙地将数学定理、法则通过灵活思考,并运用在相关数学问题中解决数学问题;第三类,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整理、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学完一次函数后,设置一个课后应用题作业:妈妈带着小红去买练习本,在A、B两个商店都可以买到同样的练习本,已知两个商店的标价都为1元一个,但A商店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个练习本以上,从第11个练习本开始,按标价的80%卖;B商店的优惠条件是从第1个本子开始就按标价的90%卖。(1)小红想要买40个练习本,到哪个商店买比较合适?(2)求出在A、B两个商店中总价Y关于本数X的关系式。3.小红现在有25元,去哪个商店买本子较为合适?这一道应用题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小问题,根据对学生的分组,让A层次的学生把三个小题全部做完;B层次的学生必须做到第二小问,第三小问选做;C层次的学生必须将第一个问题做完,第二小问和第三小问选做。通过学生的分层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既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需求、探究需要得以满足,又给予了学生突破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们在作业完成时树立数学信心,获得发展。

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化、科学化利用差异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凸显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缩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逐步实现不同个体的共同提升和进步,这是值得利用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相关部门可以落实差异化教育,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也落实了对初中生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啟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差异教育的效果分析[J].名师在线,2018(24):43-44.

[2]马心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教育应用分析[J].教书育人,2019(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