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英语学习活动观”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3

新课标“英语学习活动观”实践探究

黄林郁

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 532200

[摘要]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处理碎片化和理解浅表化的问题,新课标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扭转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指明灯。新课标对这种新型语言学习观的基本指向是通过对主题意义的深度探寻,达到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发展高阶思维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生本原则、交互原则、可评原则和递进原则。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英语核心素养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告别以往的三维,五维时代,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也就意味着我们英语教学的一切活动指向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等学科素养的有效形成。阅读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模式,理应发挥先行和指导作用,但目前我国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处理碎片化和理解浅表化的问题,教师忽视阅读教学中语言形式与语篇的内在联系,没有深层阅读观,没有主题语境观,没有研读教材意识。具体表现为:1. 以语言知识学习为主要目标:语法讲解、句式练习、词汇解析、逐句翻译等活动充斥课堂,把课文教学等同于词汇和句子的教学;2.读中活动大多采用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课文内涵未能得到挖掘,把精读课统统上成泛读课。造成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深入不到文章的行文特点以及思想内容。更有甚者,随着课改的风起云涌,部分教师从原来的过度关注词汇、句子结构教学走到了现在所谓的先进教学理念,重点集中在课文篇章结构上,以语篇教学为借口,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改善认知结构、提高思维品质。为纠正目前英语阅读教学总的种种弊端和实现新《课标》中的育人目标,“英语学习活动观”应运而生。它对实现深度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与规范作用,值得实践,使之成为一种一线教师的自觉教学行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浅见,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在课改道路上且行且探究。

二、什么是新课标 “英语学习活动观”?

乍听 “活动“ 一词,也许有人会想到那些让学生动起来的热热闹闹的活动,或者“task”。所谓“task”,是利用已知的目标语完成某一项交际任务,体现的是用英语做事,推崇的是learning by using it,learning for using it 的教学理念,新课改应该坚持的教学法之一。然而,本文要讲的“活动” 泛指一切静态和动态的英语教学活动,简言之,此处的活动囊括各种各样的“Task”。《课标》中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观,即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意图、观点和态度,并通过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由此构成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基于这一活动观设计的活动包括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三大类。 综上可见,“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和特点如下:1.以学生为主体;2. 以意义和思维为导向; 3.落实到知识内化语用;4.最终指向阅读素养。

三、实践六要素整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价值和意义

如前所述,实践六要素整合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克服碎片化学习和浅表化理解问题的一个新思路,但它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于此。笔者认为这是帮助一线教师更新观念、走向阅读素养培养的契机,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抓手。要实践学习观,教师要积极进行角色转换, 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观:比如教师要摒弃语言知识或阅读技能至上的观点,而是要用心研读文本(what—how—why),挖掘新课程内容中各大主题语境群和它们所有的子主题的思想价值,并进行整合,着重意义探究,坚持意义为导向;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来形成结构化知识,并优化和逐层递进问题设计,注重思维层次,坚持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创设情景,立足解决问题,设计出情境化,应用化的问题,落实知识的内化语用。

毋庸置疑,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可以帮助一线教师拓宽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探寻深度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四、“英语学习活动观”阅读教学设计的原则

(1)生本原则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课标“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设计的立足点,我们不应唯分数论,教学中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人的情感和感悟。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主体,通过交往和对话,发展学生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以教学活动准备阶段来说,长期以来教师备一节课的标尺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学效果如何?而在学习活动观之下,教师在文本研读后首先要重点考虑:学生要学什么(课程六要素有哪些 )?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学好(自主/合作/探究)?如何检测和促进学生的所学及所产生的疑惑(过程性评价)?总而言之,当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这三个问题为导向,处处从学生的“学”出发,履行好“指导者,引导者”角色时,新课标英语学习活动观才得以落实。

(2)交互原则

1.交互阅读模式

阅读课教学的载体是语篇,语篇意识决定了阅读的深度,是活动观的关键。目前普遍认同的语篇意识的养成过程是“整体—局部—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阅读方法相互结合运用。“自上而下”是从整个语篇的结构安排入手,纵览全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分析,进而弄清主题是怎样逐层展开的,各层之间是怎样衔接和连贯成篇的,各层对于表现文章主题起什么作用,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语篇骨干和框架。同时采用“自下而上”方法,从微观上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对重要的单词短语进行讲解,对复杂的语法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来排除阅读理解的障碍,达到准确领会语篇所传递的信息的最终目的。教学从篇到段到句及单词短语,最后再回到篇上,逐渐使学生对语篇从模糊宏观到微观,最后达到清晰宏观的理解。

2.交互教学维度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有包括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策略、认知思维、文化背景、 语言交际能力、情感价值态度等等几个维度。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我们要在教学中去逐个教授以上内容甚至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与其他的维度的教学对立起来,确切地说,他们就是把语言知识与语篇分析教学对立起来。其实,语言基础知识是语篇分析的基础与前提,语篇分析离不开语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语篇分析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并促进语言基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变,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重视语篇分析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放弃对于文章词汇语法的学习。

对于许多语言基本功普遍差,词汇语法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毫不为过,但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词汇时以语篇分析为主,同时将词汇,语法学习与语境,文体以及篇章联系起来,把词汇语法教学提高到语篇层次上来进行。比如,在检查同学们查读文章具体信息时,我们可以设计具有本文结构特点的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或表格,并让学习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填写含有新词汇的文章具体信息;教授线性结构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按该文的时空顺序、主要情节及其发展等来组织教学;如果是层次结构的文体,则可引导学生寻找主题句、分主题句、用于支撑主题句的含有新词会的表现事实的句子等,这样一来,学生学到新词汇的同时,也了解了语篇结构。再如,在检查学生对文章信息层次的理解时,我们可以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间,利用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注意信息之间的衔接手段和逻辑关系,无论阅读的文章是议论文、记叙文或者说明文,文章内容演化的主线是什么,我们要明确各个步骤,并将事实与细节贯穿在一起让学生把握主线。以议论文为例,议论文是具有说服性的,作者想说服给读者一个什么样的核心观点,为了达到这个说服目的,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内容,其间的内容都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等等。

(3)可评原则

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教和学不必赘述,但何谓“评”?“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活动设计是为了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同时有教就有学,学习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思考每一项教学活动具体落实哪一条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达成制定评价内容及标准,这样就有非常清晰的方向。教学目标落实的程度怎么样,如果落实得不够完整,或者出现了困难和问题,可能就需要去做一些弥补性的工作。所以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和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生落实的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调整提供依据。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关注教,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通过检查评价内容,比对评价标准,我们才能监督,调整并促进每一项活动的目的的达成度。

(4)递进原则

阅读过程是理解的过程,理解即思维活动。笔者建议在教学设计是遵循的递进原则更精确的说是“思维递进发展原则”,顾名思义,旨在强调思维的发展性,即由简单思维向复杂思维的进化,由识记、领会、应用等初阶思维向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的过渡。这一原则的落实是通过分层设计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也是《课标》所建议的,按照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迁移创新活动的顺序来实施 “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教学活动,使得“了解新知--能力内化--素养形成”递进实现。

总之,整合课程六要素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新课标倡导的新型语言学习观。我们要深刻领会本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目标和要求,始终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和深入地学习语言的同时成为一个文化自信,有理想信念,有社会担当,有学习创新能力,能在全球范围交流和做事的世界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