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姜涛

鸡西市第九中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开展有效的朗读训练活动,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课文的深层次中,对作者的心理以及情感进行探访,从知识、情感以及能力等方面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对朗读教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抓住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朗读指导的契机,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品味课文的内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引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而,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再加上朗读的方式相对单一,这限制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围绕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朗读氛围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朗读氛围。学生较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学生就会逐渐爱上朗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一位学生上台朗读某篇课文,每位学生都有上台朗读的机会,学生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就会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朗读练习。又比如,教师定期抽出一节课,让学生朗读自己的课外阅读文章,并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点评,由全班学生选出表现最为优异的几位学生,然后对这些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此,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活动之中。

2 师生关系平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并且一直崇尚“师道尊严”的观念。在这样的观念之下,教师往往会居高临下,会采取命令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大多数教师都是单方面的进行信息传输和知识引导,造成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很强的距离感。新课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发展阶段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不断的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地位。

3 重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则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朗读技巧。例如,要让学生对停顿进行把握。在朗读过程中,对停顿的把握好坏反映了一个人的朗读水平,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文中的标点符号为依据,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换而言之,学生在朗读文章时,要能够根据语感做到自然地停顿。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良好的停顿也能够很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4 朗读是学生情感教育的有用手法。

朗读的最终目的,是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崇高德行,使学生领悟到立身处世的道理。当然学生的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作的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的差异也会使朗读所传递的情感有所区别。但重要的是要正确地转达出个体所理解的思想情绪。

《诫子书》是国学经典名篇,可以采用“朗读——译读——品读——背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这是一封家书,可以开门见山、交代背景,直接进入情境,为学生朗读创造条件。要求学生尽情练习诵读,口齿清楚、读得顺畅。小组互读,揣测语气,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朗读时要注意语气,用担心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伴随孩子成长的无奈;用劝诫的语气读,要读出父亲的淡然与智慧;用期望的语气读,要读出热切中的盼望与警告。然后小组互听互读,通过层层的朗读训练,从读准确读流畅到读出韵味,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诵读中明白修身治学的意义,同时在学生的心灵里埋下一颗宁静淡泊的种子。

4.1 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

多样化的朗读方法可以激起学习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热情。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走进了那新月般纯洁美妙的童年世界。课前预习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诵读初步了解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在课堂上,要求围绕孩子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在散文诗中找到你认为最美的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大声朗读这些字词优美、想象奇妙的美文,然后在小组间交流朗读,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试着读出情感,表现出文字的美感,去重温童年的梦,感受孩子心中的那份挚爱真情,同时注意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整首散文诗的基调是温馨舒缓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文中的母亲和孩子人物形象鲜明,母亲的温馨爱怜,孩子的调皮天真,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比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内心焦急,孩子突然出现,又惊又喜,欢喜中带着嗔怪。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孩子和妈妈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孩子那么天真调皮?孩子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在学生激情诵读中,人物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4.2 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在诵读之前要注意篇章的基调和朗读的节拍。要求学生发声正确、吐字清晰。有些课文有很强的节奏感,比如诗歌、文言文,因此读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停顿,这样朗读时才能读出节奏上的美感。如果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但没有节奏感,朗读就失去了气韵。同时,朗读还要求有镜头感,这就要求学生有想象和联想,将客观存在和主观情感关联在一起,在脑海中自动生成活泼优美的画面。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要激励学生将自己置于想象的画面中,充分体会笔墨创造的意象美。

比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在熟读和背诵之间加深理解,领悟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理趣,进一步鉴赏诗词中表现出的那种气象雄浑的境界,同时要求说说领悟了哪些意境。意境,就是通过诵读诗文所领悟到的“眼前有画,心中生情 ”的一种境界。学生想象着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落日低垂,河水波光粼粼的画面,自然就觉得意境开阔起来,朗读也更大气更有韵味。一个“直”字,一个“圆”字,非常精确地刻画了戈壁的奇特景象,而且暗示了旅人的独特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独寂寞巧妙地和广袤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通过朗读,提高了学生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

4.3 示范领读引发情感共鸣

学生由于人生经历、认知能力的不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虽然能理解课文内容主旨,但在朗读时,也未能妥帖的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地传达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让学生设身处地,通过朗读来表情达意,这样效果不会太差。同时老师的领读很重要,它起着引领树模的作用。

5 结束语

综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朗读时间有所不足、教师的朗读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等,这制约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因此,在今后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朗读氛围,要丰富朗读的形式。此外,教师要重视对朗读技巧的讲解,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梅.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04):106-108.

[2]熊枫.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18(3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