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2

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张茜

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 陕西省咸阳市 陕西省咸阳市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引起教师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尤其云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全新方式更对语文教育提出巨大挑战。这一背景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需认真思考。本文试从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角度进行探讨,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语文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1956年,麦卡塞等科学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术语。[1]人工智能的教学应用已很广,人工智能通过实时采集与分析处理课堂教学信息,为教师的教学决策与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能在课堂记录、学生成绩测试、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2]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学习速度、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都远超人类。

面对如此高科技,引发了一些人的恐慌:教师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吗?未来学生还需学习知识吗?

人工智能比人类学习能力更强,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对于二者,有人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交给机器,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从事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实现教学信息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突破时空局限,生生、师生间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交流互动。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什么呢?

  1.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文最注重人文性,是文本、教师和学生心与心的碰撞,是精神和情感世界的交流分享。其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感受贤哲思想感情,以优秀文化传统滋养心灵发育,初步形成有民族文化印记和丰富宽广情怀的精神世界。教师应以涵养人文情怀为核心,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养料。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有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体验比较肤浅,他们渴望有人澄清困惑,需要人生楷模,需要建构健全人格、形成审美眼光、确立远大目标。[3]教学固然要充实学生的知识,训练能力,更重要是让他们对某种人文情怀奠定基础。[4]

这些情感的教育靠人工智能显然不现实,因为情感为人类特有,语文教育的情感性正是其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课堂上,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和课堂气氛中能潜移默化获得无形的教育,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强调读写都要有真情实感,教学生用文字表情达意,做到我手写我心,在读写中获得情感和生命成长。所以语文情感教育重在让学生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宝贵的亲情、友情、爱情等,这是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精神诉求,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1. 智慧教育:语文教学的支撑

人工智能让学生学习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在线自主学习,教育的价值不在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目前,教师无法回避应试现实,教学中仍很注重知识传输,但积累书本知识并未使学生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不会活学活用,而教育的初衷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变得更聪慧,学会自己掌握方法并获取知识。

怎样把知识转化成智慧?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文本解读,还应涉及一些有关生活和生命的哲学思考,开阔学生眼界,提升思想境界。黑格尔说:“关于精神的认识是最具体的,因而也是最高和最难的。”[5]智慧是为人处世之道,比知识的力量更大,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愉悦地与自己相处。随着技术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远超之前,但信息过载、垃圾信息的泛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学生大多不愿动脑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被削弱,因此教师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发展学生生活智慧转变,善于引用哲学家、思想家关于生命的阐述对学生进行智慧启迪,让他们对生命等哲学问题有更深邃的体察和洞见。

借助各种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把网络的虚拟课堂和教室的实体课堂结合。课前学生用网络进行预习,根据读后的最初感受、认识上网交流,变学生个人关在家里预习为全班同学在网上相互争论和启发,教师借机了解学生的初步接受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教案。而学生因为有争论,产生许多问题,迫不及待要在课堂上讨论。这样,课堂教学里师生都取得了主动权,学生带着问题学,教师则有针对性地讲解;将学生网络预习中发表的好意见展开和升华,对认识上的不足以至误读予以纠正引导,符合学情,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都比较准确。

  1. 生命教育:语文教学的精神底色

近年来,生命教育日益被重视。频发的恶性事件令人痛心,学生面对生命时的漠然冷酷,有些学生的人生观错误甚至扭曲。对此,语文教师也应自问:我们给学生讲那么多篇课文,考那么多试,写那么多作文,学生心中到底留下了什么?当他们面对生活迷茫无助时,这些学过的课文究竟能给他们怎样的精神力量?

教师绝不能忽视生命教育,否则语文教学就失了源头活水。怎样让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思考过“人生意义、人生应当怎样度过”吗?这些问题与学生自身生命体验紧密联系,能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看清前进方向,珍惜年华,让生命更有价值。

这方面,人工智能起的作用能有几何?诚然其智能水平远超人类,但语文教师才能增加生命教育的温度。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设计贴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话题。比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不局限于焦刘爱情悲剧的分析讲解,而要话题追问“你怎样看待焦刘殉情?现实中当感情受挫和人生不顺时该怎样面对?”这类问题就能把文本和学生的生命思考拉近,他们不再只是悲剧的旁观者和同情者,而是自身爱情观和生命观的积极思考者。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学生。[6]何时都不能对学生投去漠不关心和厌弃的眼光,更不能对学生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不闻不问,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因为师生间的生命交流不能由机器和技术代替。

  1.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课本中文学作品占比最大,“文艺的精致,就在于是一种情感、联想、语言的精致。这能熏陶人的心灵,是一种心灵享受。”[7]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之区别,是它的非功利性[8]。要在课文中滋润和净化学生心灵,丰富情感,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生活中的人和事,找寻诗意生活的方式。但应试现实使许多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无动于衷,只关注成绩,更注重现实的获得,而不考虑精神追求。

语文教学的审美性,是让学生摆脱应试桎梏,获得心灵自由。叶嘉莹说:“现在学校只训练一些能应付考试的人,能给出标准答案、标准读音的人,根本不管诗中感情,也不管音调的美跟诗歌的意境有什么关系。”[9]让学生用审美眼光关照课文,面对丰富的人性,不能只有科学客观理性的价值观念,还要有审美的艺术感知。让学生发现、欣赏并创造美,成为有美好心灵和不断崇德向善的“全人”。

人工智能背景下,实现资源共享,突破时空局限,但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会导致师生思维平面化浅表化。语文教学应凸显语文的情感、智慧、生命和审美教育,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寻找课文和学生心灵的契合点,这是未来语文教学可考虑的新思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云宇.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四学式”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2018,378:111-115.

  2. 马希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8;159-160.

  3. 王贵禄.关乎人文,化成天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

  4. 王贵禄.关乎人文,化成天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

  5. 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3.

  6.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52.

  7. 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

  8. 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7,39.

  9. 叶嘉莹.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N].文汇报,2017-02-10(006).

陕西省咸阳市 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 张茜 高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