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琅琊”之手,多维角度提振学生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0
/ 3

巧借“琅琊”之手,多维角度提振学生兴趣

吴丽萍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 广东省 深圳市 518100



内容摘要:一步好的电视剧,是一道“大餐”,同理,一节好的道法课,也是孩子们的一道“大餐”。借助经典影视好的题材、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深挖细掘”学生的兴趣点,全方位、多角度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核心素养和能力的目的。下面结合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巧借其中奥妙,从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巧设“兴趣点”,从多维角度提振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

关键词:琅琊榜 提振兴趣 悬念 动静 留白 创新


重温电视剧《琅琊榜》,被编剧出色的叙事技巧、高远守正的立意、悬念丛生环环相扣的情节设置所折服。“拍剧”犹如“上课”。同样是课堂,有的学生视为畏途,有的学生视为乐园。同是一节课,这位老师讲,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气凝神,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那位老师讲,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忽而哈欠连连,忽而神思游离……,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所谓“为了将来不需要教”就包含着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能够主动地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督促着学习,这就是乐学。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品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下面笔者结合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巧借其中奥妙,从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巧设“兴趣点”,从多维角度提振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

一、借“悬念”之手——以神秘激趣

电视剧《琅琊榜》以剧情紧凑、环环相扣,给人一种看悬疑剧的紧迫感而备受观众喜欢。比如主人公梅长苏出场,导演在其出场之前做足了伏笔,从麒麟才子的甄选到民间的议论,从梁国国君到太子、王侯对其的渴求,无疑增强了梅长苏的神秘感,大大激发了观众对梅长苏的期待。与之相似,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在恰当的时机巧设悬念,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乐学,使学生“活”起来,使课堂“动”起来。

比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九上“正视发展挑战”这一框内容时,我先不着急讲课本内容,而是从一则热播抖音“大胃王吃播”说起,学生的“胃口”瞬间就被“调动“起来了。下面是上课的节录:

师:同学们,喜欢抖音吗?(学生惊奇状)今天我们要说的事情与一则热播抖音有关,请大家欣赏!

61cd55ed08a27_html_7a55b9b1ba63d5c.png

(上图是关于吃播的视频截图)

师:这段时间,各个网络平台的“大胃王”吃播们走上风口浪尖,引起热议。你支持大胃王这种吃播形式吗?为什么?(师微笑,期待)(学生跃跃欲动,很明显兴趣被点燃)

生1:不支持。这样的“吃播”形式既伤身体又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与我们当前的国情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光盘行动,节约粮食。(掌声)

生2:我认为这些“大胃王吃播”已经变了“味”,他们是“假”吃,视频前,所谓的“光盘行动”,视频后却是拼命地催吐,就是为了博取流量,这样不仅伤身体、浪费食物,而且违背了诚信的原则。(掌声)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假吃令人不齿,大量浪费粮食更不应该”。一些“大胃王吃播”博主呈现的是一种畸形的饮食文化和不健康的消费观。“大胃王”浪费粮食为什么会受到网友热议?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粮食?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正视发展挑战”一课。(热烈掌声)

学生求知欲的激发需要新奇的“刺激”,更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巧设“悬念”。在这个环节中,我巧设“悬念”——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大胃王吃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再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话题的讨论。因为对于“吃播这一形式”孰是孰非,很多学生很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想倾听他人和老师的看法,如果老师引领得当,就会成为点燃课堂的“助推器”。这个“悬念”,让我很自然地导入到“正视发展挑战”中来,也为后面探究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粮食埋下了“伏笔”,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异乎寻常的期待。

二、巧借“太极”之手,以动静激趣

“太极”讲究动与静的平衡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的结合在电视剧《琅琊榜》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如《琅琊榜》开篇不久,江左盟盟主梅长苏就以极为神秘的姿态出场,破晓的江面薄雾蒸腾,水波不惊,一舟一人,山川寂寥……,然而这样“平静”的画面却被庆国公府追拿家奴的叫嚣声打破,一场“厮杀”即将上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为这场打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勾起人无限的遐思。

同理课堂教学也具有自身发展变化的节奏,我们要善于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该静的时候,学生冷静思考,该动的时候,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让课堂“动”与“静”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为激发和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蓄能造势”。

比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九上《正视发展挑战》中“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生育政策变化的真正原因。如果采用传统的说教,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对问题的认识浮于表面。笔者精心设计,让“平静”的教学过程变得趣味盎然,“动感”十足!

我首先播放一段由学生自制的MV:“有了二宝后,老大的生活变了样”。生二宝前,我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有了二宝后,老大的生活全变样。视频中搞笑的神情、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课堂气氛瞬间“升温”。看完视频后,学生议论纷纷,兴趣被点燃。于是我设计了“实话实说”环节:自从国家全面放开二孩之后,我们不少同学的身份变了,你支持你的父母生二胎或三胎吗?你觉得要不要经过老大的同意呢?(课堂破浪激起)

生1:不支持。我已经这么大了,如果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出来,他就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我呢成了不受待见的老大,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全体师生笑)

生2:支持。我希望有个弟弟陪伴我,这样爸爸就不会拿我一个人撒气了。(生笑)

教师顺势利导,给学生创造一个“静思”的空间:不管同学们是否同意,我国的人口政策已经历了几次调整:从曾经鼓励生育,到后来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再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再到今年全面三孩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出台。这些变化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沉静下来,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最后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思维达到新的高度。

生1: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育政策也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

生2:国情变了,国家的生育政策也要因时而变。国家这样做是为了优化和完善我国的生育政策,让它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动”与“静”在课堂教学中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课堂如果只“动”不“静”,学生就会忙乱而缺少冷静思考和沉淀的机会,对问题的认识浮于表面,浅尝辄止。课堂如果只“静”不“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兴致,情绪低落。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在这个环节中,我不是急于将课本观点“和盘托出”,而是精心布局,为知识的探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动静结合,相互渗透,才能化枯燥为有趣,化平淡为神奇。

三、巧借“隐形”之手,以留白激趣

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电视剧《琅琊榜》对"留白"艺术的运用堪称绝妙,给人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并赋予作品深远的意境。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空白”之美,讲究“留白”艺术。

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留有回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做能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能起到提振学生兴趣、激活课堂、启迪思维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八上《善用法律》这一框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起“勇于和善于依法正确维权”的意识,我精心导演了一出“请你来断案”的教学设计:案件讲述的是一根头发引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周强,在面馆吃面吃到了一根头发,但服务员态度恶劣,周强的正当诉求未能得到满足。案情第一步:如果你是周强,这时你会怎么办?案情第二步:服务员态度恶劣,让周强很不爽,如果周强想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他应该怎么做?案情第三步:周强尝试多种维权途径,但最终未果,此时周强应该怎么办?案情第四步:周强将面馆告上法庭,要求根据《食品安全法》赔偿面条原价16元加补偿金额1000元。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支持周强的诉讼请求吗?为什么?

围绕这根头发丝引发的维权事件,教师精心布局,巧设悬念,制造一个又一个“断案”现场,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吊”起,急于知道下文,但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留出“空白”,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对案件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判断,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这种悬念留白的方式,让学生的推理思维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留白”不是对知识的舍弃,也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它是一种教学智慧。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迫使他们去寻找、去发现。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素养和能力。

四、巧借“魔幻”之手,以创新激趣

演员高鑫在《琅琊榜中》饰演东宫太子萧景宣一角,与誉王在朝堂上展开了激烈的权谋之争,最终因自己的愚昧落入梅长苏精心设计的“陷阱”而被梁帝废黜黯然下野。高鑫通过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与“二度创作”,这种创新,不仅将太子窝囊、草包、愚蠢的一面展现了出来,还赋予了太子“蠢萌”的特点,深受观众好评!

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等因素,适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或补充。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创新能力,能极大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乐学,有助于大大超越现有教材的局限性,更好地把握学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例如,我在设计人教版八上《维护秩序》这一框时,遇到了以下难题:①本框知识体系明晰。但理论性强,教材上可用的文字素材陈旧、相对滞后,学生提不起兴趣。②课本观点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一知半解,很难深刻理解知识背后的深层含义。③如何让教学设计“走心”,让“规则意识”真正深入人心,这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

在分析了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为极大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将当下流行的电影《一出好戏》(黄渤自导自演)引入课堂,为整节课设计了一件故事外衣,课堂环节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层层递进。

如开篇导入(播放视频):介绍《一出好戏》的故事背景:一公司全体员工出海团建,一个滔天巨浪打破了一切。苏醒过来的众人发现身处荒岛,丧失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思考:此时的他们应该怎么办?学生的兴趣被点燃,热烈讨论。引入新课。

镜头第二部分(播放视频):建立秩序:他们为了长远考虑,为什么让小王当领导?设置故事场景,引导学生分析建立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镜头第三部分:建立规则:小王在成为领导之后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呢?如何保证这些规则得到遵守呢?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突破重难点。

在完成了上述三个教学任务后,本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但此时教师仍刨根问底:宣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小王最后变成了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发学生对“社会规则”的深入思考,也是对本课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生1:小王变成了“土皇帝”,他“膨胀”起来,吃多少干多少全是小王一人说了算。他开始享受“特权”:“压寨”夫人、左右“护法”,他本人也不再劳动了。

生2:小王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执行者,随着人性的弱点逐渐显露。规则沦为少数人专权的工具。

生3:这说明规则不能一成不变,规则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既要树立规则意识,也要学习如何维护规则和改进社会规则。(掌声)

本节课老师自“编”自“导”,大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影视剧相关情节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高度融合。上课从欣赏“电影”开始,跟随老师改编的“故事”情节展开学习和探究。将整节课设计成一个“电影故事”,故事带来的未知性和趣味性就像“魔幻之手”。牢牢吸引住学生,学生紧跟课堂节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乐于探究。既收获了知识,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学生思维、交流与协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高效而不简单!

一步好的电视剧,是一道“大餐”,同理,一节好的道法课,也是孩子们的一道“大餐”。万壑同源,二者具有相似性,相通性,《琅琊榜》是经典,好的道法课也可以成为经典。借助经典影视好的题材、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深挖细掘”学生的兴趣点,全方位、多角度提振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可培养学生善学乐学,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核心素养和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梁润祺,艺术“留白”,构建灵动型道德与法治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8(11):

高长春,动静相宜,让灵动的语文课堂增添静的美丽[J].《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1期

周懿,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着力教材二次开发[J].2019-03-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