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梁霞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摘要:“对分课堂”是一种适合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有效结合,对教学时间进行了分配,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提供了平台,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师独角戏。并且在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会随着课堂教学环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使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内分别扮演着“讲授者”“引导者”“评价者”等不同角色,而相对应地,学生则扮演着知识的“接受者”、“交流者”、“发现者”,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互学习提供便利,充分优化教学质量。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pided classroom

Liang Xia,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bstract: "split classroom" is a new teaching mod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hich realizes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discussion, allocates teaching tim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the embodiment of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and avoids teachers' monologu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Moreover,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l,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change with the chang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links, so that teachers play different roles such as "lecturer", "guide" and "evaluator" in different teaching stages. Correspondingly, students play the "receiver", "communicator" and "discoverer" of knowledge The interactive learning between students provides convenience and fully optimizes the teaching quality.

一.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

对分课堂强调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二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

对分课堂的出发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主导,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在课堂上引入学生讨论很常见,然而,一般的做法是,教师讲授后,学生随即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展开讨论。这样的“当堂讨论”其实违反了学习过程基本的心理学规律,学生对刚刚接触的新内容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无法展开有效的讨论,讨论过程常常有名无实。

在对分课堂上,教师介绍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着重讲授重点、难点,但并不穷尽教材内容。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把握了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了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课后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完成对教材内容更为全面的学习与理解。内化吸收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学过的内容,然后与全班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同一内容,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个过程分阶段学习,理解程度逐步加深。简言之,本堂课讨论上堂课讲授的内容,这样的“隔堂讨论”让学生有备而来,显著提高了讨论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与传统讨论式课堂的根本不同,也是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

对分课堂注重教学流程的改革,无需大量投入,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教学方法。虽然高度互动,但因为讲授时教师面对全班,而分组讨论时教师并不需要参与讨论,对分课堂对班级规模没有限制,大班、小班教学都可应用。

二.对分课堂的分析及建议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质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学生没有发挥余地,趋向被动接受。在对分课堂上,老师有引导,但并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学生通过课堂上老师讲授获得基本框架,理解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在对分课堂中,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性成分降低,指导性成分提升,教师角色从覆盖内容、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课下不学习很难参与讨论,缺课也会影响整组讨论,这些都会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有机会同老师交流,老师也可以随时参与讨论。通过对分课堂生生、师生互动的幅度都大大提升。

对分课堂保留老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的精华,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分课堂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不必为吸引学生注意去“表演”,而是回归到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正确定位上。老师虽然讲得少了,但其地位和价值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对分课堂的基本操作

传统教学包括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后学习两个分离的过程,师生交互很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低,难以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讲授过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价值,而且具体的实施方法也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现实情况。加上采用即时讨论,缺乏内化吸收过程,讨论效果很难保证。

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刻画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每周课堂的前一半时间用于讨论上一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这是对分教学最核心的特点,称为“隔堂讨论”。对每一个章节,在讲授环节,教师基本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组织讨论,通过单向讲授,介绍教学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不覆盖细节。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学生有一周的时间阅读教材、完成作业,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需求,在自己最合适的时间,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内化吸收要求独立完成,不能与同学或教师讨论交流。讲授和讨论过程也存在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不过不够集中和纯粹。内化类比品味、消化、吸收、反刍、咀嚼,更强调由自我掌控的个体学习。

在讨论环节,教师上课后不做讲授,立刻让学生分组,通常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针对教师上次课的讲授内容和学生在内化阶段的学习结果。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收获和困惑,互相答疑、互相启发,把普遍性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对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做章节总结。对分这个名称是指每次课的时间被对半分割,一半用于教师讲授,另一半用于吸收和讨论交流。

隔堂讨论的三个阶段可以更细地分为五个环节,分别为,讲授、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隔堂的要求不是绝对的,对某个学习内容,如果能够按照这五个环节的顺序去开展教学,而且每个环节都遵循对分课堂的具体要求,就可认为在实施对分教学。这五个环节都是日常教学中的基本元素,很多教师会觉得自己的教学过程都有,从而认为对分课堂很普通,与自己的教学差别不大,其实不然。

教与学是上千万教师和数亿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育中创造新元素非常困难。对分课堂贡献的是一个模式变革,通过整合创新,把已有的教学元素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结构,产生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慧,“三教”改革视阈下高职院校对分课堂的构建与评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10

2.陈长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教育天地2017.7

3.杨芬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8

4.郑刚,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7.4

【作者简介】

梁 霞(1977—)女,辽宁省大连市人,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