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生命课堂例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2

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生命课堂例说

马瑞华 高灵灵

石家庄一中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2017年,教育部颁布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以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而推进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主渠道就是构建新课堂。下面以首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石家庄一中为例浅谈落实“双新”的生命课堂的种种样态。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生命课堂

石家庄一中的生命课堂是在学校“生命的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基础上更强调“导学一体”的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课堂大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Shape1 命课堂具有发展性。其一是指教学的模式方法本身是发展的,是随教学内容、学科特色和教学的发展变化而发展的;其二是指它以学生为主体,具有促进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的生命全面而个性的发展的功能;其三是指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能够使教师在这种课堂中,彰显自己的生命靓彩,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石家庄一中生命课堂的发展性契合了新课程新教材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学校在原有生命课堂范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任务驱动的大单元学习和基于“大概念”统摄下的结构化教学设计的研讨与培训,并逐渐形成了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基于生命课堂的新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堂”“沉浸式活力课堂”“跨学科项目学习课堂”“基于大数据的靶向课堂”等。

一、行走的思政课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创新路径研究》重大招标课题的研究,结合时代要求,因时而变、因时而进、因时而新,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和高度,创设“行走的思政课堂”。不仅拓展、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资源,提升了教学效果,也让学校文化资源“活”了起来,让课程基地、场馆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案例:由校长娄延果开设的思政课堂就行走在校园里。在老校长铜像前,娄校长为同学们讲述了一中校史里的“四史”。石家庄一中是在石家庄市解放的隆隆炮火中建立起来的,是党和政府建立的全国第一所城市中学。建校初期,以第一任校长刘星华为代表的许多老师,肩负政治任务到一中工作,为新中国的即将成立做着积极的人才和物质准备。抗美援朝,有一中热血澎湃的学生积极参军,保家卫国;自卫反击战,有一中激情飞扬的青年,支援边疆;抗击灾害,有一中立功受奖的战士,不负祖国所托;改革开放,有一中大规模全面建设,振兴河北省教育发展。共和国的各个重大历史阶段,都有一中杰出的教师和学生做出的卓越贡献,一中的教育历程,完整记录了新中国教育的历史。

二、沉浸式活力课堂

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构建学生学习场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规划,主动动手实践,亲身沉浸式感知知识的魅力,获取深层次认知,真正达成提升学科素养的深度学习。

沉浸式活力课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相关知识,体验了知识实践的过程,掌握了相关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领,感受了生物世界的奇妙,更加深刻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案例:在学习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培养这一章节内容时,高二生物组的老师们将做好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交给学生,学习和体验了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无菌技术设备的操作,更加深刻的掌握了相关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技术要领。课堂中还加入了传统发酵食品品鉴环节,品尝的果酒、泡菜均来自教师与学生的亲手制作。沉浸式学习使同学们将传统发酵食品的生产与微生物学的知识建立有效的联系,理解微生物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产品,充分体验了传统发酵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这是对传统发酵技术的传承,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跨学科项目学习课堂

跨学科学习是将各学科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整合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推动着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学会更全面、更多维地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校基于生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在课堂中尤其注重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方法,关注对真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借助大概念下的学科融合项目课堂,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进行学科融合,帮助学生从高于单一学科知识的角度建构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真实的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案例:由历史、语文、化学等三名学科教师共同执教的《大盂鼎的史里史外》。从历史学科来说,通过明确人民在文化的守护、文物的传承方面,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大盂鼎年代的考证、大盂鼎的铭文解释、青铜合金的比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从语文学科来说,以汉字书体的演变建立历史纵向传承与变化的认知,使得语文学科“审美鉴赏与创造”和书法常识建立联系。同时铭文内容的解读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有进一步的落实。从化学学科来说,通过铜锡比例的争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同时通过铜锡腐蚀的原理,提出保护大盂鼎的方法。

四、基于大数据的靶向课堂

充分利用学校的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将大数据作为教学活动有效的基础支撑,实现精准的学情分析、精细的个性化教学、有针对性的巩固教学的高效课堂。依托大数据技术,全面、系统、精准的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精准的获得学生的实时反馈,科学的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画像”和“知识图谱”,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案例:化学教师的研讨课《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课堂实施过程中老师结合本班学生前期的基础数据信息,对学生在本部分的学习有相对清楚的认识,基于学情,创设了真实引发讨论的问题、任务,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探究、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实时的数据反馈,老师适时点评、精讲。通过层层递进的真任务、实时的同屏学生实验过程,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主阵地,也是师生生命存在的栖息地,更是生命发展的鲜活场域。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可能还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样态,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作者简介:

马瑞华(1971.1-),女,汉族,河北灵寿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中学正高级教师,学校党委委员、教学副校长,研究方向: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和高中语文教学。

高灵灵(1985.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