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选优化”到“创新创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试题质量提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3

     从“精选优化”到“创新创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试题质量提升策略

施峰

浙江省桐乡市现代实验学校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个关键。国家为了以考试促进学生的学习,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期末考试和中考的考试课程,然而《道德与法治》试题质量堪忧,数量严重匮乏。教师试题选题陈旧,一味“低水平重复”,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其成长时有误导作用;反之,精心挑选或自创试题,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久之,可提高其解题能力。因此也要求教师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以期适应现代教学的“以生为本”模式。

【关键词】试题质量  教师素质  学生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然而教育界对其研究甚少,只能算是略为着墨,多属浅谈,且最早的论述,多出于教育家之手,而非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因道德与法治教师多为其他任课教师兼任,特别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幸,近期的一些改革,使世人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存在。其一,为了“以考促学”,《道德与法治》连同《历史与社会》需要期末考试和中考,虽然分数不多,但是至少是中考科目了;其二,近年来《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始引进政治和历史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纯正化,加之浙江省正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程,可以预见教育界对这个学科将进入一个研究的繁荣期。

一、不做试题的搬运工

《道德与法治》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此外,《道德与法治》需参加县市期末联考和中考已有多年。据此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但事实上,学生对其不甚重视。原因多种,《道德与法治》试题质量堪忧便是其中之一。实则近来的《道德与法治》研究呈渐热趋势,但多集中在课程实例研究,鲜有试题研究,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研究,远非“课上得好”就够了。试题质量愈优质,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继而重视课程;反之,试题质量低下,学生无法巩固知识内容,压制其创造性,久之,使课程边缘化。现在的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师,大多不管试题优劣,全部布置于学生,不注意这一环节。为此,凡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必不能从此问题上躲开,其实是个没有温度的“大热点”。对于《道德与法治》试题研究的专门论文少之又少,与《道德与法治》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似有难以为继之感。这到底是研究者兴趣缺乏,还是在这个领域,研究已难再开拓,产生新的论题了?其实都不是,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瓶颈”开始发挥阻塞作用,即《道德与法治》试题陈旧,更新不及时,质量不高。

虽然近几年由于教育研究者注重问题的精确化,因而期末试题和中考试题质量确实可圈可点,材料新颖,问题精炼。然而这也仅限于期末试题,现今市面上所见的道德与法治试题仍在“低水平重复”,教材与其配套的试题更是大海捞针,数量严重匮乏。

首先,大多试题陈旧表现于材料的选择。虽然新教材的《道德与法治》和以往的旧教材相比,少了很多的说教,少了高大空的理论。但是在试题练习中,教师和学生感受到的仍是伟人的丰功伟绩,常人难以企及的崇高形象,如材料:

美国女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在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使她丧失了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作家和教育家。她为盲人学校募集基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这种材料出现机率颇多,为出题而出题,实是教师在选题时没有以学生为基础,心中“无生”。久之,学生疲乏,与《道德与法治》产生隔阂。

其次,试题陈旧还呈现于问题的设置。如上材料的问题是:读了海伦·凯勒的故事,请说说你的感想。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以初中学生的心智而言难以掌握。如果学生处于七年级上册时,学生可答“逆境”、“挫折”知识点,倘若处于八年级上册,答案以“珍爱自己的生命”为佳。但是作为德育教育,任何一个答案都有其合理性,不能因为是某一单元的试题而将答案刻意导向某一知识点,这对于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学生联系到了某一知识点,但是作为初中学生又很难用语句表达其意思。而参考答案或以语文作文为答案,以“略”为最佳答案甚至“言之有理即可”。这确给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予很大的发挥空间,更确切地说是教师的尴尬。同时也给予学生“《道德与法治》不重要”的信号。

从现市面上《道德与法治》试题质量堪忧,学生自身能力有限以及教师面临的尴尬三角度再三斟酌思量,要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解题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要做试题的修理工

《道德与法治》试题质量低下,对学生提高思品解题能力带来了困扰。且初中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试题尚属陌生。因此,提高试题质量,是继续和深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载体。那么,如何才能三者兼顾?为了继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笔者就教学实践中所得到几个观点,试予讨论。

其一, 选择试题材料新颖。道德与法治试题并非其他文科试题,更非理科题,答案非唯一,弹性很大。市面上试题答案与书本知识点难以结合,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特点——各知识点之间,“若即若离”,不成一严密体系有关。学生对其无从入手,或如语文一般解答,或坐等老师报“正确答案”,疲于思考,压缩思想。这即是思品试题质量低下所害。因此,笔者试着自创试题。虽然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由于工作的特点,出现了“做题精,出题难”的现象,但是本着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执着,笔者还是尝试着从有限的参考资料中,精心挑选或修改试题。然而因资料实属太少,需自创新题,但自创的同时也会发生以下现象:

哥伦布历尽了千辛万苦,于1492年10月12日发现了美洲。当他回到西班牙时,收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王的热情接待。

但也有些人对他的举动不屑一顾。在一次宴会上,有几个自命不凡的人对哥伦布说:“你在海上发现了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哥伦布没有回答,只是从盘子里拿了一个鸡蛋,问:“绅士们,你们谁能把它直立起来?”每个人试了一下,都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哥伦布把鸡蛋的尖头朝桌上敲了一下,敲凹一点壳,毫不费劲,就把鸡蛋竖起来了。

这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直面挫折》的内容。然而一学生举手质疑材料:哥伦布在世时,尚不知发现地是新大陆,“你在海上发现了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此语有很大疑问。因此不能一味为了追求新颖而不顾史实或常识,不严谨的材料会影响学生对于其他知识的了解。其实出现这样的失误在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有限,因此,出题时应当尽量避免,笔者尽量做到凡材料必求真实、合理。在网络世界得到材料时,尽量再次求证于文献资料。

其二,确保试题问题精炼。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解题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每遇到思品试题皆思索再三,以确保其质量。对于答案模糊不清或“略”的试题,必将其问题重新审视,或做出比较精炼的答案,抑或直接将问题修改,以防误导学生。如:

问: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怎么办?请你出出主意。

参考答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维护法律的权威地位,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上试题选自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树立法律的权威》,按照本课内容,参考答案可谓已经完整,但是,仔细思考问题,从法律角度回答外,还可以从道德方面回答。同类型的试题在其他练习中的参考答案即从两方面回答。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类型的试题给予的答案不同,会迷惑学生,致其知识混乱。因此凡遇参考答案笔者都会思考再三,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得到提高。

因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的比较合理方法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必先在试题上下一番功夫,,才能时刻根据学生的学情出发,精心挑选和修改适当的试题,使其试题材料新颖,问题精炼,如此即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也能深化《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和中考的基础。

三、勇做试题的建筑师

试题质量低下,固定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边缘化,冻结了学生的兴趣,故而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那就要求试题材料新颖,问题精炼,以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解题能力。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观念:传统 → 科学

试题质量提高,要求材料新颖。因此,也要求教师改变原本传统的观念。教师不能再视自身为“知识的权威”,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做好引导者,使学生愿意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水平,更加要关注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2.教学内容:无心 → 有心

如果我们作为无心的教书匠,会随手拿上参考资料上的试题以及参考答案报给学生,也许“敬业”一点会牵强地将答案解释得与书本知识相联系。这种无心会感染学生也无心面对《道德与法治》。因此,笔者建议思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心地收集试题资料,分析试题趋向,以备平时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多进行自我提高,或看书籍新闻,或读报纸杂志,收集社会热点信息,勤学善思,更应收集近几年嘉兴期末试卷,特别应研读中考卷,模仿命题,体味试题问题设置的趋向。

3.作业布置:照搬照抄 → 搬修原创

新课之后的试题,重点在于巩固知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能力,因此要对试题进行选择。而教师一般由于太过于忙碌,只是将与新课配套的作业全部布置于学生。笔者认为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应思索再三,以搬修原则审视试题,务求对学生有较大帮助。

4.作业反馈:单一化 → 多样化

教师批改作业时,重点不是有没有打勾,重要的是有没有及时讲解。新课的作业最能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从学生的答案中了解到该试题是否适合初中学生的心智,对初中学生的能力是否有帮助,同时适当改进试题,已备后用。此外我们往往重视课堂教学,却忽视作业评语。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看到的多是简单的日期,至多是一个“好”或“认真”,几乎没有评语。许多教师改进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课堂教学、改作业等,却没有在作业评语上多花时间。事实上,学生作业的反馈是很重要的,学生在上课时不懂的知识点在作业中完全反馈,教师可以用此来补充和再讲解。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时机,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方法,适当地对学生作业写点评语,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评价:标志性 → 鼓励性

合理运用总结性评价。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一直是教师对学生一学期来学习的评定依据,其最大的弊病在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它的教学作用还得在实践中检验。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程度,其实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平时上课或者课外的表现也成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成为道德与法治试题的一个重要成分,学生上课表现教师可以掌握,课外表现请学生互评和自评。因此笔者认为改变传统评价方法,利用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经以上多方面的策略实践,或可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最后,建议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课程可开设试题选择和创造的培训,以充实《道德与法治》试题匮乏的尴尬。相信经过多方努力,未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一定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