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情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优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新媒体情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优化探究

王希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与之有关的新媒体行业也乘着东风,随之扶摇直上。对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可以进行科学的更新与优化。在新媒体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师生双方的跨时空交流,减少传统教学所带来的不便。基于此,本文以新媒体情境为切入点,对此情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优化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优化

引言: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进行变动,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现代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其教育核心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不仅可以拓宽师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还能使学生充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学习效率,同时还极大地方便了师生间的跨时空交流。本文阐述了新媒体对于学生的意义,依据高校思政教育问题探究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

一、新媒体时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风险挑战

(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选择难度加大

新媒体的发展利弊并存,其中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和便利性造成了信息传播成本的低廉性,这就极易导致错误认知的传播和舆论现象,进而引起慌乱,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德育教学工作,提升了教育的难度,对教学工作的强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第一,教育工作者很难在相对繁杂的网络资源中筛选优质且合适的教学资料和案例,对数据资料和教学信息的筛选和监识力相对匮乏且经验不足,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甚至于片面且不成体系;第二,大学生们的思想和心智发育受影响因素相对较多,现阶段的信息资源“满天纷飞”,对信息的真实性辨识力不足,极易受到舆论的影响,甚至于在错误思想和他人蛊惑的情况下误入歧途。

(二)环境更加复杂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被大大拓宽,获取信息的成本也十分低廉,信息传播方面也与过去大不相同,并且传播途径也是形式多样。尽管高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便利,但是也为学生的思想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现阶段信息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学生所能够接收到的思想和文明越来越多元化,然而学生自身的意识观念和认知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地提升和保障,这就极易导致学生深陷于舆论旋涡,在错误的信息资源的影响下产生一些偏向的观念和错误认知,甚至于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一些不良后果。例如,一些不良的营销号利用夸张的标题吸引人点击,传导不良的信息,大学生们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往往会进行探究,但是他们并没有十分专业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甚至于一些不法分子借助新媒体造谣、宣传虚假信息,如此诸多问题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艰难。

(三)大学生群体学习动力不足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但是课程的开设并未受到学生的重视,甚至于造成思政课逐渐边缘化、消极化的状况,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例如,许多学生认为这是一门“水课”,在课堂时间上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主动学习的主动性十分消极,认知出现严重偏差,甚至认为思政课程与日后就业没有关联,将这种错误思想传播给其他同学,导致课堂教学开展遭到严重阻碍。究其根本,这属于正向思想指引的过失。再者,新媒体情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唯一来源,大学课堂自由度又是学生受教育基础上的空前高峰,许多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在课前了解信息与知识,减少从教师方所获取信息资源的主动性,然而自我学习思政课程大多会忽略自身信息和精神的建设与发展,以上问题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原动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评判标准失衡

网络信息传播保护了人们的隐私,虚拟化的信息传输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观点的阐述也更加地自由和便捷,因此许多人会在网络世界汇总宣泄自己的情绪,甚至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技术传输错误认知观念,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活相对于往前的学习日常,不仅相对宽松,自由度也是空前高涨,尽管学生们已经接受了正向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教育,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社会经验,并且网络世界中的思想引导无孔不入,极易被舆论引导思想,进而造成道德观念天平失衡,甚至于陷于网络暴力事件,身心均遭到影响。由于信息观念的多样化,道德思想的评判标准并不十分一致,这极易导致简单问题多样化、复杂化,甚至于导致“文字狱”事件。由于网络评价并不带有语气,往往一句简单的评价话语就会导致一场事件的爆发,甚至上升到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这就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推进增添了阻力。

二、新媒体对于学生的意义

(一)扩大社交生活

大学校园从另一层面来说,可以评价其为“小型社会”,学生在其中需要社交、学习、生活。新媒体的推广和发展为高校学子的日常增添了便利条件,极大地提高了相关的办事效率,这就让学生们更加离不开相关技术。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文献资料,与教师和同组学生进行工作信息交流,丰富知识的厚度,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新媒体技术也拓宽了学生的社交范围,学生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社交,了解不同国家洲际的文化和思想,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传统教学一样仍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学工作者需要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发展动向,保持与学生思想的同频共振,将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减少思政教学的壁垒感,让正确的主流思想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成长。

(二)形成变化思想

大学生活有别于学生以往所接受的教育,自由度和自主性达到空前的高峰,自主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是便利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既可以保障教育教学基础任务的顺利开展,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疫情期间,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课练习。传统思政课堂重点大多集中于“说教”,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课堂乐趣,老师可以用视频对比向同学们讲解现阶段我国的发展与过去的发展成长,还可以向学生们布置更加生动的视频作业等,丰富学生的思政课堂体验,减少理论教育的枯燥性。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的思政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不仅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思想考究,提升学生的信息辨别力,尽最大可能减少学生来自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

三、新媒体情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优质的校园环境和成长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还有助于友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信任程度,从而便于老师顺利开展思想引领工作。鉴于此,校方要充分重视校园基础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置,为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再者是心理与精神的建设,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从班级团体和院系风格出发,健全教育教学的机制,保障环环相扣,营造良好的、正向基础成长氛围,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做好榜样。此外,高校还应注重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的结合性发展,保障学生思想环境的基础条件,为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奠定基础,同时丰富学生的思政观念,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学生介绍政治理论和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为强化思想政治教学的力度,可以借助新媒体行业高速发展的东风,明确这门课的重要程度,并且不断地向学生们讲解本门课程中所蕴含的理论知识,以及它的重要程度。另外,教育工作者们还要灵活地调整授课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保障课堂的活跃度,为后续的思想观念引导奠定基础。例如,在保障教材内容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上,融合现实时政热点,强化学生的现实参与感,并与传统相关事件进行比对,丰富学生认知。还可以积极组织相关思想活动,为学生观念输出提供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保障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再者,要科学地融合新媒体技术,利用高智能化的授课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帮助学生提升观念的辨识力和输出水平。

(三)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情境之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要充分地重视到受教育群体的感受,及时收集教学主体的诉求,并从中获得灵感和感知,进行相对应的调整,不断地优化教育教学质量。鉴于此,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做出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在保障全体受教育者的隐私的基础上,维护他们的权益,鼓励他们勇敢发声,保障评价的真实有效性。当然,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例如,利用不同的新媒体手段开展相对应的课堂考勤、发布问题讨论以及课堂检测等,以便于后续的综合考评。再者,要注意评价机制是相互的,这就需要充分优化评价考核的结构,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新媒体设备开展学习工作,强化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更加直观和客观地了解到理论知识的发展状况。

结束语: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用推广和现实发展的意义十分特殊,借助网络媒体的进步更新课程的实效性,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科学有效地调和新媒体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先锋方向,强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质认知,增强学生对于教师教授内容的认同度,进而不断更新和优化思政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响应时代号召,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创新优化德育教学工作,两相结合形成优质向心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2]屈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C].陕西师范大学,2019.

[3]徐婷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与不变[J].传播力研究,2019,v.3;No.60(12):180-181.

[4]毕菲菲.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9,33(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