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整合融通的语文阅读教学选文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追求整合融通的语文阅读教学选文策略研究

徐文娟 ,王小月

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

摘要:追求整合融通的语文阅读教学逻辑为:以明确的阅读目标为出发点,确定“核心议题”,解决“读什么”问题;选取恰切的单篇或多篇关联性文本,解决“用什么读”问题;依据文本特质,进行恰切的文本整合(如:比、对、读、议等),选择多样态阅读形式,讲明“怎么读”问题;学生在“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写”中,测评“读得怎么样”问题。实施此种教学,讲究以真实的阅读情境创设推动阅读者(学生)的认知、理解、筛选、梳理、综合、比较、评价、反思、探究和表达等阅读行为。探寻追求整合融通的语文阅读教学选文策略,属于此变革行为中的关键事件。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整合融通;阅读教学;选文策略

正文: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拘泥于“教课文”,仅关注一堂课的精彩,造成学生的阅读“零散”而“碎片化”。“三新”背景下,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努力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引领学生从“零散”走向“系统”。要围绕核心议题,统整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活动,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关联,形成结构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实现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选文原则

在国家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愈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为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益,教师在统整教学内容及活动中,重视探寻追求融通的语文整合选文策略,以合理筛选教学文本,确保文章的主题符合相应的教学计划。选文组合过程中,一是紧扣议题,二是求同存异,三是各美其美。在组合方式上,可以从课内到课外,从一篇到多篇,也可以篇段结合,形成并列式、递进式、对立式、互补式等选文关系的教学内容。

二、选文依据

(一)围绕作者风格选文——由文识人

人作为社会个体,生活经历不同,看待事物的想法就不同。聚焦同一作者的系列作品开展阅读,能让阅读者(学生)融通体会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思想情感,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感悟,从作者的内心世界中获得启迪。在追求整合融通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可遵循同一作者的选文原则,精读一篇,再选取作者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同一风格的作品,融通阅读,在多元异质的题材、内容和言语形式中,产生真切的阅读体验。如七上一单元在执教《济南的冬天》过程中,教师选取类文《济南的秋天》来实施追求融通的类文阅读活动。依据单元目标,先选择类文阅读的探究点——通过揣摩与品味类文语言,深度感知写景方法及妙处,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由文识人。教师先引领学生探究有效的阅读策略,掌握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再选取比读语段,创设任务驱动,引起学生深度赏评,深入体会作者写作特色。如:轻松随意的口语;用字、修辞、句段组合等语言要素方面的神韵美;因独特的选景偏好而彰显出自然本色美等等。再围绕学生在阅读《济南的冬天》中生成的问题——“‘像我’是个怎样的‘我’”,开展知行合一、互相促进的深度研讨,让学生通过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了解老舍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感知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一步一步,从选文中逐步读出一个“观察视角独特、心思细腻、怜山爱水、温情脉脉”的老舍,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具象认知。

二、围绕同质的语文要素选文——比读习法

在追求整合融通的阅读教学中,合理选文,能丰富学生思想情感,拓宽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文学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语文教材包含多种文体,教师在进行追求整合融通的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依据同质语文要素——“文体”选文,让学生在同质化文本的阅读中,集中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和写法,并在文学及文化方面受到濡染。以“回忆性散文”这类文体的教学为例,在选文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对古今中外的文章进行合理筛选,以保障选文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比如教师可收集教材中现有的“回忆性散文”文本,形成“回忆性散文阅读任务群”:含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胡适的《我的母亲》、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等,让学生在逐步进阶地关联性阅读中,融通掌握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式结构(不追求完整性),不同于记叙类文本的双重视角(体验主体的视角与回忆主体的视角),感受其独特的美学规范。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形式的散文比读,强化对这种文体独特性的深入理解。教师还同步设计与“阅读任务群”匹配的读写作业,逐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再如:在七八年级的统编教材中,分别设置了《爱莲说》《马说》两篇文言文。《爱莲说》先描写莲花坚贞高洁的形象,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莲的洁净雅致”,再以“莲”喻人,寄托个人洁身自好的政治追求;《马说》先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再以“马”喻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现象”比喻“贤才难遇明主现象”,抒发内心的愤懑不平,后借“食马者”的无知形象,达成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针砭和控诉。从表达方式看,前者融描写、议论为一炉,后者多用议论;从修辞手法看,两篇文章均借物喻人;从抒情方式看,两篇文章均托物寓意;从写作技巧看,前者长用多重衬托(含正衬、反衬)达成突出莲花的效果,后者多用排比加强愤懑语气。在追求融通的比较整合阅读课中,学生形成结构化的文体属性认知——“说”的写法灵活(可叙事可描写可议论),最终要说明一个道理或寄寓个人情思。行文过程中,多在说理辨析中体现出清晰的逻辑,近似于现代杂文或杂感类文章。

三、聚焦共同的人文主题选文——融通读写

语文教学中,统编教材已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了单元划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同一人文主题的主题意旨。许多文章都使用同一个主题,但在写作方式及情感表述上有着极大的不同。学生可以在多文本阅读中,针对同一人文主题进行深度思考与领悟,累积更丰富的阅读经验,了解更多元的主题情感表达形式,在读写融通的体验中,改进思考方式。如:关于故事,可以说伴随每个人的一生。莫言在诺贝尔文学颁奖仪式上的发言即为“我的故事”,统编教材的选文大多在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七年级有“写故事”专题,八九年级也应该有,相应的教材范文不胜枚举。教师在学段融通的阅读写作理念引领下,可精细选文,形成不同学段的“故事类”阅读和写作素材。如在八年级,可结合教材选文,构建“故事”单元的作文命题:在吴伯箫的心里,记挂着提灯笼接祖父的童年故事;在阿来的笔下,流淌着一滴水流过丽江的奇特故事;在庄子的梦里,萦绕着鲲鹏水击三千扶摇而上的想象故事。在你我的心里,也装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经大脑过滤筛选,留下的,或新鲜有趣,或温暖感人,或引人深思……请以“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这个提干,从课内故事到自我亲历故事,构建了一个读写结合的“故事”单元,且限定了“故事”的写作选材,让学生正向立意,个性表达。选文和设计有何讲究呢?首先,教师通过全面精细的选文(有趣故事-奇特故事-想象故事),让学生结合已读经验和个人创作倾向,对应搜寻创作思路和灵感——吴伯萧的童年故事是如何娓娓道来的?一滴水流过丽江,在写法上能给予学生怎样的启迪?鲲鹏水击三千扶摇而上的想象,包含怎样的文化内涵,我是否有类似的故事?我还可以如何表达内心的故事?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延展思维,打开思路,达成其对文本、人性与社会的关联性思考。其次,教师在选文和设题过程中做如下考量:学写心中的故事,怎么写?——实写、虚写、个性化的新奇地写——这些写法中,我不同的学生最适合哪一款?假如再上一堂写作课:学写故事——围绕核心任务(学写故事),我会给学生提供哪些写作策略,来让不同学生都能尽情发挥自我写作优势,不断提升自我的思维品质。我可否提供阅读和写作的策略菜单,供不同写作取向的孩子选择阅读和学习,写出自己最得意的文章来?通过选文阅读与碰撞,经历读写共鸣与选材,学生在老师基于同一人文主题的选文和设题中,完成读写融通,提升思维品质。

四、依据互补原则选文——泛读明理

语文教材中,因教材本身限制,课本中并不能囊括太多的阅读题材,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初中学生的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需要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自身价值的书籍,在增量阅读中走出思维盲区,完成健康人格的培养。教师需要依据互补原则选文,整合阅读书单,形成主题序列,实施拓展性增量阅读。如:选择推荐名人名家的自传,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青春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伟人名人的成功都不具有偶然性,学生可以在名人事迹的影响下,走出思维困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同时,依据拓展深化原则补充选文,构建更为完善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产生阅读教学的有序性和层递性。教师需要统一阅读材料的主题变量,深度整合阅读主题并规划选文内容,力促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提升。拓展深化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科学的选择,教师要扩大自身的阅读储备,利用自身的学识帮助学生更好的融通阅读,给学生带去正面积极的影响,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重视阅读滋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结语

追求整合融通的阅读教学,能有效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开拓阅读思维,增强独立思考能力,融通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可依据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地科学选文和重组,优化阅读教学内容和形式,力促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蓓.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8):168-169.

[2]张宗方.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学术刊),2019(05):21-23.

[3]何立新.基于实际操作的整合阅读教学规程建设,四川省网络教研交流,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