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孙雅洁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龙水第一小学

摘要:随着课改的稳步发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呼声变得越发的强烈。而信息化教学是辅助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快速融入新知探索之中,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

一、绽放网络优势,细化备课环节

如果将一节课比作是建造房屋的过程,那么备课环节就是“打地基”的过程,只有地基打得牢固,整个楼房才能够更加坚固。然而,在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都是直接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育准备,使得整个课堂较为机械、枯燥,难有新意。而网络中拥有许多同行分享的教育案例,往往能够带给教师新的思考。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前,教师有必要释放网络优势,主动在网络中检索同行的教育案例,并观看公开课视频,从而为学生设计更客观全面的教育方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力与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查看同行的教育案例,丰富备课过程中的参考资料。首先,教师先在浏览器中输入“力与运动”“教案”等字样,获得网络中同行上传的教育信息。之后,教师根据教材版本的不同,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并透过相应的教案分析教材上的知识、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等。紧接着,教师基于同行的视角,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指出“力的作用”等知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依次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指明未来的教学方向、教学环节。其次,教师对网络中的公开课视频进行浏览,预设未来施教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整。例如,透过公开课视频教师发现,当学生独自参与实验探究时,不同学生完成实验的进度差距较大。对此,在实际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学习平台。

教师对网络中同行的教育案例进行对比与分析,再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况,进行教育方案的优化,能够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促进各个教学环节的改良、调整,从而真正带给学生较为丰富、新颖的学习体验,切实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巧借微课技术,促进事先预习

课前预习环节是学生对未知科学知识进行自主理解的环节,优质的预习往往能推动高品质科学课堂的生成,大大提升整节课的教学效率。但是,学生自身积累的科学知识有限,能够依靠的学习素材又只有课本,致使学生的预习质量不如预期。而微课技术的出现,无疑丰富了学生的预习资源。在学生进行预习前,教师可以先围绕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微课视频,再将其分发给学生,以便大大降低学生的预习难度,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小学科学《生物与非生物》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应用微课技术,为学生制作预习视频。在课下,教师先结合教育大纲,对教材进行分析,锁定“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的不同特点”等是需要学生着重掌握的知识。围绕上述内容,教师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结合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长,对微课的总体时长进行调整,避免微课的时间过长过短,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在做好微课后,教师将其发送给学生,请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边浏览微课边翻阅教材中,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这样,在正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学生即可较快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大大提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不同特点的效果。

微课技术的出现,有效丰富了预习的资源。在指导学生预习科学知识前,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并为学生制作微课视频,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从而为优质科学课堂的生成打下良好根基。

三、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堂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对他们而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而将信息技术与所教内容巧妙联系起来,有助于将深奥、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调动他们的多重感官融入课堂,保持他们参与课堂的持久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小学科学《给动物分类》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物的叫声,如小猫的叫声、小狗的叫声、老狼的叫声等,让学生“竖起耳朵”听,然后将听到的叫声进行分类,最后再将动物进行分类。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打乱顺序播放动物的叫声,然后让学生依据听到的叫声,指出相应的动物图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多个动物图片,让学生辨认动物品类,从毛发、是否哺乳等方面来给动物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由此可见,利用信息化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富有学科感染力,多方位多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的同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关键,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思维品质。

四、利用动态图像,降低学习难度

小学科学学科具有其特殊性,许多素材需要借助书本之外的渠道获得,有些也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因此,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动态图像,如实验过程、实物考察等。这是因为语言在讲解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晦涩难懂的抽象知识,无论教师口才多么出众,都无法进行有效讲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知识直观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视频或动态图片来感受课本要传达的知识。

例如,在小学科学《地球、月球、太阳》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利用动态的图像打造直观的教育情境,以便在唤醒学生的形象思维中,降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难度。在指导学生学习本节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学习任务,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之前下载的视频、图片,如浩瀚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等,使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引领下,自然地走进神秘的星空,观看地球、月亮、太阳的动态画面,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月亮、太阳的方位和运行轨道。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将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利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从而简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使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显著。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科学课堂,可使课堂向生动化、形象化、互动化转变,使科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更具时代气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历程,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建构更加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蒋琼.信息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写算,2020(28):10.

[2] 赵永.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知识文库,2020(19):72,74.

[3] 王亮.信息化视野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2021(S1):81.

[4] 扈文华.浅析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J].智力,2021(8):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