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号的英汉文化交流可行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3

基于公众号的英汉文化交流可行性研究

许鸿仪 ,甘玲 ,姚琴

四川省自贡市 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 643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加,基于公众号的文化信息交流的优势也日渐凸显,世界各地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本文研究了公众号在英汉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的现状、构想,对此的建议以及存在的问题,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加大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了解与学习,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不仅为文化学习者提供开拓视野的平台,也促成了文化自信的提高。

关键词:公众号、英汉文化学习交流平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公众号即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公众号的类型分为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自媒体逐渐成为一支庞大的新兴媒体队伍,传统媒体也正处于转型当中,逐渐向移动端转移,因此公众号的受众人数不断增加,整体发展前景向好,其中文化教育类更是如此。

由于互联网市场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受众过于复杂,网民水平良莠不齐,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行为,也缺乏主心骨力量的引导,针对互联网这一巨大的市场和旨在加深不同优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我国政府也为此做出一系列的政策规范与支持。“文化+互联网”这一模式,即文化内容加互联网,成为了广泛且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据2020年前三季度文化产业收入数据显示,传统文化产业收入同比下降0.6%,该模式同比增长21.9%,即使受到疫情的影响,“文化+互联网”产业仍然居于上升趋势。同时《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也表示,“文化+互联网”领域营收超万亿,具有巨大的活力和潜能,适应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强了媒体平台的话语权,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如此繁荣的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收入增长固然重要,但仍不可忽略文化内容的质量,通过公众号向大众推送文章时,媒体应筛选出优秀文化内容,提高内容质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做到长期持续发展。

1.中国与外界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中国从古至今文化的传播延绵不绝。中外文化交流经历了汉朝的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唐、宋、元时期的迅猛发展时期,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近现代越加密切的交流这四个主要时期。

从8000多年前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积石冢中的石构墓葬可以看出,它与古埃及法老在金字塔中的石构陵墓属于同一种类型,因此早在8000年前,古代中国便开始与西方产生文化的交流,同时早在5000年前髡发这一发型样式在古埃及也颇为盛行。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汉夷的第一次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等地,促进两地文化交融。唐朝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唐诗等文学作品,马球、足球、围棋等体育运动,儒家经典和佛教传入日本,日本文字在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产生。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天文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加深了中外之间的交流。然而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西方先进技术无法传入我国,与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近代社会,“西学东渐”的思潮兴起,中国先进分子主动接受西方文化,中外交流再次密切起来。

现代中国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交流方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为主要途径,基于公众号的方式传播文化具有耗时短、信息时间差小、信息易获取、更加便捷等诸多特点。现今在新媒体的浪潮中,公众号的创办主体主要分为:传统媒体和自媒体。

1.1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通常指的是国内官方权威媒体,具有获得信息速度快,消息准确等特点,人才优势也较为明显。大众所熟知的传统媒体公众号有: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日报等,由此也能看出传统媒体正在向灵活化、精细化转型。

1.2自媒体

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传播方式。具有平民化、普遍化等特点。传播的内容可更具个性化,更加针对受众的需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语学习自媒体公众号有:

1)TeacherGwen是一个个人创办的公益性的英语学习平台,主要包括:早读、听写、读书、翻译、口语五个板块。其中早读板块是该公众号的特色板块,早读的内容是从经典电影、名人演讲、诗歌、歌词等里面选取的经典短语或句子,还包括一部分发音和用法的讲解,每天早上6点推送,还开设了早读微信群,用户每日在群里进行打卡,另有班级助理进行监督和纠正读音,增强了与用户的互动性,同时提高了用户的粘性。

2)MET外国语言学习馆是集教学视频、口语听力、语音评测、口语竞赛、学习激励为一体的英语多媒体学习公众号。它采用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分析评测系统,让用户克服“哑巴英语”的心理障碍,讲出一口地道、纯正、流利的英语,有效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该公众号还将学习内容划分不同的课程板块,用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满足全方位的学习需求,还增设真人PK的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文化类公众号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已有部分成功的欧美文化交流公众号,但仍有部分公众号存在问题。其造成原因除内部运营缺乏专业的引导以外,还存在内容单一,整合混乱以及与读者互动性低。

2.1内容同质化严重,公众号辨识度不高

文化类公众号内容同质化表现在大多数公众号推出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课程设置都比较雷同,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内容,使得固定读者群体较少,又不足以吸引新读者,不利于公众号的长期发展。

2.2盈利模式单一

文化类公众号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选择一些方式来维持公众号的运营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现如今,大部分公众号通过售卖课程何接广告来盈利。其中,课程收费主要通过网络授课实现,如“三言两语杂货社”的英语写作与外刊精读课程。而广告收入主要是看完公众号视频后的广告以及在视频中推广得到的收入。因此,盈利主要有这两种方式,较为单一,可能不足以支撑公众号的正常运营。

2.3与读者互动性较低

微信平台提供了多种方式支持公众号与读者进行互动。主要有私信,在文章底下留言与点赞等。然而,根据对几个外刊阅读公众号的调研中发现:点赞量往往是留言的好几倍。主要原因是公众号对留言回复积极性不高,极大地挫伤了读者再次留言的积极性。读者的留言长期得不到回复,可能会使得读者放弃这一公众号,选择另一个,削弱公众号的竞争力度。

3.文化交流类公众号问题的应对方法

当下各类公众号普遍都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公众号的长久发展与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笔者通过部分学术类公众号的发展策略,形成了适合文化类公众号的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

3.1精准定位平台,把握受众群体

公众号要想长久发展,对自身的精准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应通过对平台内容的自我审视,并结合公众号的特色与现有发展方式对平台进行精准且明确的定位来把握自己的受众群体并推出主要面对受众群体的内容。如“鲍勃老师考研英语”通过公众号名字便能得知主要是针对要考研的学生群体。因此,这一公众号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过长难句讲解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应对长难句的信心。所以学术类公众号需精准定位,抓住核心群体。

3.2公众号之间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

如今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推出的内容大都大同小异,毫无新意。与其相互竞争,不如合作共创新的内容。“三言两语杂货社”与“独霸上海的妖怪”之间便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合作。“三言两语杂货社”主推外刊阅读“独霸上海的妖怪”则涉猎多个方面,如外刊阅读,文学专栏,英美电影电视剧等。两家便可以合作推出不一样的内容,避免重复。这样读者便可以从两个公众号获得不一样的知识,不会因为内容重叠而取关另一个。

3.3挖掘用户,与用户合作推出原创内容

当下英语文化公众号大多以搬运经济学人,卫报等外刊的文章为主,缺乏自己的原创内容。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独一无二的,因此可以创立读者投稿区,鼓励用户分享身边的趣闻趣事。再由专业人员进行筛选翻译,最后推出文章。这样不仅促进了读者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公众号的吸引力。

3.4发展周边物,拓展其他盈利方式

当下公众号盈利模式单一是阻碍公众号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发展独特的与公众号理念相符合的吉祥物等周边内容。如今许多综艺衍生出的周边物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如《新西游记》中的妙汉周边是抢手的热销商品,因此可以借鉴这一做法。这样不仅能够吸引读者关注公众号的同时,还能获得其他收入。在公众号获得人气后,还可以开展线下活动让读者可以和作者以及其他读者面对面交流获得知识。

3.5找寻不同途径加强与读者互动性

如何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性,使读者能够获得亲密感而留住长期用户是公众号所遇到的一个难题。文化交流类公众号可以依托其文化多样性的优势,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将其与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打造包罗万象的互动的社区,加强读者与平台的联系,使用户加强对公众号的依赖。同时可以通过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打造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适合阅读的文章,吸引各个阶段的人;其他类型的公众号也能依托自身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交流方式以此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延续公众号的发展。各类公众号都可以借鉴微博超话的发展方式,建立自己的超话社区,通过每日打卡超话获得不同称号可以激起读者兴趣。读者也可以在超话分享自己的问题等待解答,也可以分享自己觉得有用的学习办法。久而久之,读者便会习惯性打开超话了解内容。


另外可以通过建立个人微信号,向读者公布。有需要的读者可以添加微信,与作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一做法可以拉近读者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主动了解自己读者群体的信息来发展公众号以贴近受众群体。

参考文献

[1]程琴娟,闫琼.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380-383.

[2]林佳.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对微传播的利用——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例

[3]齐志明,王珏,季觉苏,蒋云龙.“互联网+文化”逆势上行文娱消费,央广网

[4]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65-72


本文系2021年度四川轻化工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公众号为载体的中国和欧美文化交流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2117)成果。

通讯作者:甘玲(1980年10月),女,汉族,四川自贡,硕士研究生,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