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土地整治概论》教学设计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3

“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土地整治概论》教学设计与实践

刘虹吾,刘星池,陈雪婷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072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与综合教育理念,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目标,不断催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以《土地整治概论》教材为基础,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提出课程建设思路和措施,构建整体设计——具体实施——效果评价的一个全流程、系统化的育人工作体系,以此次教学改革研究为土地整治课程相关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概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战略的层面对于“为什么”、“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安排指导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2]。这都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专业课是育人的重要阵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形成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目前,全国高校积极推行课程思政改革,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尚未真正发挥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为载体的非思政课程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土地整治概论》教材为基础,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提出课程建设思路和措施,构建整体设计——具体实施——效果评价的一个全流程、系统化的育人工作体系,坚定不移地以立德树人成效为导向,系统推进,久久为功。

一、土地整治概论课程思政融合分析

(一)土地整治课程特点

土地整治立足于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是改善人地关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重要手段,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理念,通过土地工程手段,提升土地质量,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自然生态环境,解决人类与土地之间的供求矛盾。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土地整治的内涵外延不断延伸拓展,逐渐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其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管理程序也有所差异,但从本质上都体现了土地利用问题的解决和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全面融合国土空间开发、生态保护机制、自然资源节约等单一要素,逐步走向对国土资源全要素、全周期的国土综合整治,并将作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实施抓手。

从课程角度,土地整治课程以经济、信息、管理、工程等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多学科交叉性突出,且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零距离对接,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等特点。

(二)土地整治概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融合分析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不断催化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教育理念,其根本任务是 “立德树人”[3]。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再束缚于传统思政教育观念,注重教学载体与理念的创新,拓展了备课方式与教学内容,通过挖掘并有机融合其他课程中隐藏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土地整治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密切相关[4],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压实了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的责任与担当,诠释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匠精神修养。通过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模式,对土地整治概论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将二者有机融合体现于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专业课程,在第一课堂以外,第二课堂授课载体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学生参与度更高,在时间和效果纬度,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5]。在土地整治课程建设中,通过课程思政融入系统思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及保护耕地政策思想,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理论自信、树立学生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学生在掌握当前土地整治的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土地管理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整治概论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一)土地整治课程中的系统思维——培育学生专业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要强化并注重运用系统思维,站在系统的角度展开观察分析、思考认识事物,协同配合推进各项工作,这一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6]。山水林田湖草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处于普遍联系的自然关系网络中。“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要坚持长远布局、整体谋划的思路

[7]。统筹考虑土地上诸要素,推动生态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以增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为目标,不能种田的只管种田、灌溉的只管灌溉、修路的只管修路、种树的只管种树,土地整治工程是尊重自然界和市场规律、村民产权主体意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美丽家园“重整山河”的综合性事业[8]

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引导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树立系统观念,使学生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文化与生动实践的环境中,增强学生对土地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和理论自信。

同时,山水林田湖草中,田作为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土地整治课程也要融入保护耕地政策思想。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应时刻牢记保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一使命。以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思政内容的切入点,以袁隆平袁老先生奉献一生,倾注大量心血培育稳产高产的杂交水稻,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为典型,引导学生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系统观念的能力以及树立好底线思维,切实感受土地整治课程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使保护耕地意识深入人心。

(二)土地整治课程中的国计民生——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也从根本上关系到国计民生,只有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国家的全面迈进现代化才指日可待。“安土重迁”、“买田置地”、“靠天吃饭”,在传统观念中,田地是生计保障,宅基地是安家之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推动农村耕地规模化经营,农村农业产业化;清退农村空闲宅基地,消除空心村,进行新农村布点建设规划,从而推动城乡用地布局优化与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但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农业输血工业,农业发展有限,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农民进城置业住房难,资金压力大。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耕地收入低,种植技术能力不足,城镇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有序演变受到限制,区域、城乡之间的公平公正用地难以实现。

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神,带领学生在村中调查走访,体察民情,了解农民需求,到实地去看一看,培养学生关心国计民生的工匠精神[9]。新时代下,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与用人单位要求,土地整治专业工匠精神修养作为必修环节受到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国家政策,把制度保障在工作中落到实处。在土地整治工作设计中加强宅基地退出整治及新建开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二者统一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建设,优先整治耕地和生态保护用地;加强农村宅基地退出项目管理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整治前期做好调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规划好新农村建设形式,推进农村集体承包地地登记确权,以确保增加农民发展机会以及维护好获得增值收益的合法权益[10]。在整个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学生专业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与使命担当,加大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以及对这一内涵的深刻解读,也使学生确立好理性的从业观和行业规范,培养高素质、整装待发的高素质人才输送给企业和国家。

(三)土地整治课程中的乡村振兴——培育学生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中,就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向目标,部署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同时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既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也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让土地这一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活”起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之一。新时代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化,为解决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村发展“有气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走好乡村振兴这条路,我们的这一使命光荣而又伟大。没有乡村振兴,就难谈伟大复兴,学生——未来的工作者、宏伟蓝图的奋斗者,更加需要领会其中的重大意义,利用好土地要素整治,是完全可以大为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肩负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使命[11]。通过区域土地全要素综合整治,让农业更有奔头,加强其产业吸引力,让农村更加安居乐业[12]

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通过理论实务的结合增强学生“务实”的本领,在实践教学途径与策略上进行加强和优化,增设模拟仿真实践操作课程环节,即土地整治专业技术模拟仿真实践操作职业素质训练。强化课堂专业技术实操实践应用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更多实践操作素质训练等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大胆创新思维;优化实践教学策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用土地整治专业技术(无人机航测等)实现实践操作教学,服务于乡村振兴,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其专业自信心。

三、土地整治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

(一)构建课程教学团队

围绕培养优秀学生,综合提高其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输送人才,构建成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定期开展课程教学头脑风暴,建设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课程建设保障措施。同时,通过课程共建,发挥好思政教师教学优势,发挥好政治思想引领作用,为课程提供理论支持、政策支持,创新教学设计思路,解决思政与专业协同育人的关键问题。教学团队针对课堂问题进行讨论与改革,涉及内容包括:①教学目标融入时代性与前沿性;②教学形式先进性与互动性;③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13]

(二)建立课程教学研讨制度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讨。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围绕课程建设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积极参与或开展校内、校外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设计出适合专业知识传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形式,采用传统知识讲授、主题集体讨论、 焦点问题辩论、知识情景模拟、经典案例调查、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开展教学。

(三)制定课程评估机制

为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将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进行专业评估,对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阶段进度与成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例如课程教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是否及时,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是否合理,教学大纲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安排是否得当,以及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优化程度,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土地整治专业技术模拟仿真实践操作职业素质训练,效果如何?评估结果和建议将作为课程建设改革完善的重要依据。这将有利于更好的构建“思政理论+专业技能+实践素养”相结合的教学建设体系,探索创新式教学方法。

四、结语

土地整治概论课程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核心必修课,培育学生专业能力与思想道德修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土地整治工作,这二者同样重要,都是“功成当代,利益千秋”的大事。在讲授土地整治课程过程中,上好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实现专业课程“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贯彻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思路,将思政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网络课堂),对于巩固第一课堂思政教育成果、拓展课程思政实施载体、强化实施效果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zggcddescqgdbdh/sybgqw.htm,2022-1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06.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胡靖,马星宇,王俊荣.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No.433(04):41-43.

[4] 李栋浩,吴用,李玲.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导入设计与实践——以河南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学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No.531(11):73-74.

[5] 章鸣,王舒,王宝.高校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J].中国共青团,2020,No.459(17):70-71.

[6] 吴宁,刘玉新.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及其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8,No.186(02):10-19.

[7]王萍.系统思维: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维方法[J].系统科学学报,2020,28(02):79-83.

[8]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六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252页.

[9] 曹银贵,白中科,周伟,王金满,师学义,钱铭杰,张建军,田毅,赵中秋.土地整治野外综合实习课程思政:缘由与融入[J].中国地质教育,2022,31(01):52-56.

[10] 范树平,刘友兆,程从坤,严静,吕军.从“三农”问题探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于新型城镇化视域[J].农业科学研究,2016,37(03):65-69.

[11] 卢新海,刘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J].中国房地产,2023,No.774(01):46-53.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人民日报,2018.

[13] 曹银贵,白中科,王金满,师学义,周伟.试论新时代下“土地整治学”课程的内涵延伸与教学安排调整[J].教育教学论坛,2020,No.479(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