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现特征探究音乐教学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3

基于表现特征探究音乐教学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方法

刘雪,魏雨桐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当代音乐教学整体现状与教育学术研究界的思考和探究,综合从音乐创作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的普及、加强对音乐元素特征与表现形式的辨析和认识、分析音乐表现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精神价值、实践教育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特征的理解四方面阐述了在音乐音响特征的认知基础之上,应当如何通过音乐的表现特征理解,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为后续音乐教学形式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学;元素特征;文化背景;精神价值;表现特征;实践

音乐教育作为当代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灵魂塑造工程,已愈加被当代教育界予以重视,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以直观地传递知识技能、应用手段、学习方法为基本目标,其旨在重塑和陶冶人的感性思维结构,通过声音与旋律的艺术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客观情感世界,使学生通过最为直接的听觉感官体验,获得身心的畅快愉悦和心灵的净化体悟,进而引导其形成富有正向价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贵典雅的审美感知能力、独立而具韧性的人格、自由而不偏执的思想意识,培养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加深对世间万事万物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和怜爱之情,最终发展成为全面立体、自然和谐、社会友好的健全人格。然而,虽然在地位上已引起足够重视,但是关注点尚不平衡,在教学方法论上还是欠缺足够完善的体系架构——若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形成对音乐音响特征的整体认知,而忽略了进一步的表现特征、结构形式与内涵的深入理解,便有流于事物表面之嫌,加之当代音乐教育研究界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方法策略贡献较少,使音乐教育困于浅层而无法深入,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的最终目标。本文针对当代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从音乐的表现特征、结构形式与内涵的理解性引导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音乐鉴赏课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为后续音乐教学形式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进行创作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的普及

据调查分析,当代中国音乐学科文化背景基础知识测试中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于音乐曲艺中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的掌握程度普遍没有达到课标规定的标准[1]。我们知道,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创作时代、成长背景、个人经历是其作品描绘和表现的整体艺术环境、格调曲风、情感价值诉求、精神内涵的重要基础和素材来源,没有任何音乐作品的鉴赏可以脱离其创作背景和时代旋律而被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脱离了背景和文化的音乐作品就是无根之木、无本之源,无从谈及灵魂和思想,更遑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了。曲阜师范大学侯丽娜[2]针对音乐家吕远独唱声乐作品的创作特色及演唱风格与其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的联系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由此扩展到对其独唱声乐作品演唱特色与风格等表现特征的把握处理,最终发现他的独唱作品受到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所处地域、民族民间音乐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得出其作品创作及演唱方面的启示;贵州师范大学蒲丽[3]认为在《蝉之歌》教学中,通过对歌曲创作文化背景和民族声乐特色的知识普及,加深对侗族文化背景的了解、对歌曲要素的感知,自然潜移默化地将侗族地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内化于心,对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格塑造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对于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特点、文化背景,曲作者的成长环境、个人履历的认识,及其对于创作作品的风格及表现特征的联系性作系统剖析,有助于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于作品本身表现特征的思考与认识。

  1. 加强对音乐元素特征与表现形式的辨析和认识

声乐作品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载体,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思想意识的解放,当代音乐作品的元素特征和表现形式愈加多元化,许多经典音乐作品也在形式和元素上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不拘一格、推陈出新。由此可见,运用恰当合理的不同元素特征与风格形式进行创作,则能够更加充分、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此,一部作品要采用哪种元素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和演绎是要有依据可循的。只有充分而准确地认识不同音乐元素特征和表现形式的准确内涵,对其加以辨别分析,才能够解决声乐作品创作过程中遇到的这类问题:采用此种特征和形式能否准确表达该作品所要承载的思想感情[4]。云南师范大学李洪媛[5]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对民族歌剧《涛声依旧》的声乐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该歌剧是通过多声部的演唱和不同音响组合来展现音乐的,是合唱音乐形式多样化的体现,不同种类的合唱音乐体交织在一起,在特定的情景和伴奏下完成对作品的演绎,多样化的合唱形式丰富了民族歌剧内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见不同的音乐元素特征和表现形式能够展现不同的音乐魅力和戏剧效果。因此,在音乐教育课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区分不同艺术门类的表达方式,在欣赏和重现音乐作品时能感受不同节拍曲调的律动特点,辨识出不同音域的人声与常见乐器音色特点,能够划分出乐句,对音乐的速度、调式调性、演奏风格、曲艺元素、情感内涵等都有所感知和理解

[3],以此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3.音乐表现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精神价值分析

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决定了它能够在精神层面提升演绎者和欣赏者的追求水平,其本身正是蕴含丰富情感的艺术形式,体现和诉诸于人的情感世界,并通过情感方式影响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与当代音乐教学避免流于形式和物质化的理念先天契合[6]。杨志玲[7]对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具体培育策略,指出了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开展传统音乐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尤其是我国传统音乐还包含了儒家与道家艺术思想,重视以和为美的原则,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与感悟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美,从而全面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杨真[8]围绕课程思政背景,对红色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展开研究,认为红色音乐的传唱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民族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红色音乐文化熏陶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讲授歌曲的演唱技巧的同时,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播放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结合历史体会歌曲背后的爱国情感,引起精神上的共鸣,陶冶情操。由此可见,除了掌握音乐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与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情感内涵相结合,提升共情能力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4.通过实践教育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特征的理解

音乐教育的形式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面授一种形式,而应当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绎过程。我校音乐学院前不久组织师生深入平山县蛟潭庄村开展闫三妮民歌文化调研采风活动,便是践行了在实践中体会音乐创作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诉求,通过身临其境结合时代文化背景,感悟革命英雄人物的伟大光荣事迹,号召学生追思和缅怀先烈,结合自身演唱经历与舞台演绎经验,深入挖掘音乐中所歌颂人物的精神内涵,学习和传承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针对体验式教学,许雷[9]认为可以推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进行人物角色扮演,进入音乐情境之中,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与音乐作品中蕴藏的艺术风格发生碰撞,从而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课堂的整体气氛将会更加的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得到更加彻底的激发,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获得感。崔佳琦[10]参考鲍曼音乐教育哲学理念,对其实践—多元—反思性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转型提出了自身的思考——音乐是一个创作过程,音乐教育就应该创造环境让学生去实践、去做,在实践中体验音乐,通过能动参与音乐来获得音乐的本质问题,不仅要关注音乐的实践性,还需要关注音乐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将音乐放置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综上,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组织学生参与音乐主题相关活动与实践,在实践体验中获得创作与演绎启发的方法势在必行。

5.小结

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主要应立足于在方法上不拘泥于传统形式、推陈出新。在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提升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与精神核心价值的传递相结合,从音乐的表现特征、结构形式与内涵的理解性引导角度出发,综合立体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结构重塑。本文结合我国当代音乐教学整体现状与教育学术研究界的思考和探究,综合从音乐创作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的普及、加强对音乐元素特征与表现形式的辨析和认识、分析音乐表现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精神价值、实践教育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特征的理解四方面阐述了在音乐音响特征的认知基础之上,应当如何通过音乐的表现特征理解,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为后续音乐教学形式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魏翠钗.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35):133-136

[2]侯丽娜.吕远独唱声乐作品创作特色及演唱风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12)

[3]蒲丽.审美感知素养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培养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2(02)

[4]娄灿华.论声乐演唱形式的构成与风格【D】.西南大学.2010(08)

[5]李洪媛.民族歌剧《涛声依旧》的音乐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D】.云南师范大学.2018(01)

[6]任丽娜.论音乐的人文内涵教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06):61-64+72

[7]杨志玲.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研究【J】.对联.2022(24):17-19

[8]杨真.课程思政背景下红色音乐文化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73-75

[9]许雷.浅谈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艺术教育.2023(02):67-70

[10]崔佳琦,张倩.变化世界中的音乐教育——鲍曼音乐教育哲学的文化阐释【J】.大众文艺.2023(0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