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小学语文教材中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探讨

 ,陈佳

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中心小学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之一,是我们祖先对劳动生产生活的提炼总结,是沉淀在生活深处的良好习俗。在教材中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劳动实践元素,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从传统文化和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价值意识。二十四节气跟劳动息息相关,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劳动实践元素,跟着节气学劳动,本文就此作一些简单探索。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实践元素  

引言

如何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堂,将小学语文教材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学生愿劳动、能劳动、爱劳动的习惯,努力去补齐教书育人短板,不仅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个教育人的义务和责任。在现有的新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比例明显增多,一些民俗文化、劳动元素渗透于阅读教学、古诗文、文言文中。

一、了解节气的由来,体会劳动之艰辛

说到二十四节气,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是劳动人民为了便于记住自然节律变化,根据二十四个节气编成的小诗歌,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教材《语文园地七》中就有教学,在教学时我以此为契机,带领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中国四季最分明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古人们依此来进行农事活动,指导着我国古代劳动人从事农业生产,安排日常的生活,其中渗透劳动艰辛、不易,了解农业耕作,是一个漫长、精准、复杂的过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春天下种,到秋天收获,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至少需要耗费掉大半年的时间,而在这个复杂的过程里,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最终都可能损失惨重甚至颗粒无收!可以举例来进行说明:比如秋收。到时间了,就需要日夜艰辛地抢收,把有限的劳力全部发动起来,因为稍有耽搁,成群结队的鸟,兽,田鼠,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都会把你的收获和希望带走。从而让学生明白二十四节气对农业劳动的重要性、指导性,并且从中理解和体会劳动的艰辛,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组织实践主题活动,感知节气之魅力

统编版教材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更为生动有趣、紧凑合理,教材营养与趣味并重,契合实际,指向生活,体现了学科之间相互勾连,相互融合的大语文观。在渗透劳动教育观念,注重劳动实践上,我还结合统编教材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劳动时间元素,根据节气的时间、寓意以及节气习俗等,开展一系列的劳动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真正熟悉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中国历法的内容,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智慧,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诵读诗意经典,感受传统文化  

在每一个节气即将到来之时,我都会有意安排布置学生们提前收集相关古诗词,利用晨读课及语文教学,学习关于节气诗词谚语。比如,惊蛰时节,我们带领学生诵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立夏时节,温习“立夏小满雨水相赶”“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等节气谚语……通过学习诵读关于节气的古诗词、节气谚语,让每一个节气都能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中、深刻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长期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感受节气习俗,开展多种劳动实践  

为了让学生感受体会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的文化内涵及其重要的意义,我在节气教育回归生活上下功夫,让学生劳动实践中成长并完善自我,能吃苦、吃得苦。在每一个节气来临之际,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节气的来历、习俗、传说故事以及节气的重要寓意,在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交流分享,再将课堂中学习的惯于节气的知识延伸到课后的劳动实践中去,让教育回归生活。  

例如在教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时,孩子们在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中了解到清明祭祀的习俗,感受纪念古人是的哀伤之情;课前了解清明节气的由来、谚语等,让学生明白了: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日子,它象征着新希望的开始,又有“感恩”的意味,在家族祭祖中。为了凸显“语文素养”,我们还可以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放风筝,体验清明习俗活动;安排“做青团”的环节,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问一问、尝一尝,最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真正走近二十四节气,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秋天》一课时,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利用学校附近的小菜园,开展果实采摘活动,了解果实成长的过程,采摘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分享,还可以开展劳动拓展,组织学生“卖菜”,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辛苦,同时也感受到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根据教材中的劳动实践元素,利用劳动实践活动,把学生引领到户外,去观察自然变化、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制作节气记录表,从第一个节气开始,把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录下来,记录下自己在每个节气中开展了哪些劳动,使学生感受大自然万物的奇妙变化,让学生从实践中把握劳动的内涵,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感悟并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深厚,感受二十四节气的独特魅力。  

四、校本课程整合,弘扬节气文化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多元价值和多维功能的活动 需要构建序列化、系统化的劳动课程,我觉得单从语文教学这一方面去引导还远远不够,课程体系还需要更加完善。需要设置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校本化的系统劳动教育课程,,这样产生的作用才是辐射性的和全方位的。  

我以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物候、农事、民俗等内容为主线,设计并实施一系列文化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活动,以劳动体验为主,知识讲授为辅。从传统文化和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知、感悟二十四节气。在农耕实践过程中去提升学生们劳动素养。在劳动实践活动设计时,告知学生们要尊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活动的指导为参考,以学校现有的设施条件为基础,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实践活动。例如以“二十四节气——寒露”课程为例,除了介绍寒露时节气候特点、物候变化、民俗活动外,依照农谚“七月栽葱,八月种蒜”,利用课后延时时间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农耕活动“种蒜”。  

课前收集资料:观察物候,走访农户:正值寒露,学生在网络上收集关于二十四节气——寒露的资料,观察身边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物候变化(如:这个节气开花或结果的植物,这个节气能观察到的动物,这个时节动物有哪些典型行为)。询问家中从事过农业生产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这个节气主要的农事活动。再进行劳动实践:寒露时节需要进行的农事活动很多,选取在校园内可实施的种蒜。我先给孩子们进行演示(选种、分蒜、平土、打窝、种蒜、盖灰),并讲解劳动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分蒜注意不要伤了蒜衣,窝不用打太深,灰不用盖太厚等)。实施时,女生负责选种、分蒜。男生负责平土、打窝。然后四人一组种蒜盖灰。  

课堂上的学习和分享:课堂上以气候、物候、农事、民俗为顺序,和学生一起完成“寒露”节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在这过程中,以学生的体验和收集到的信息为主,我作适当补充。在农事活动学习时,我一方面展示学生劳动场景,邀请学生分享劳动感悟和收获,另一方面我给学生们分析和讲解为什么这个节气需要进行此项农事。及时进行劳动知识的补充。  

总之,无论是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后的生活劳动实践中,二十四节气都是一门值得研究和推广的一门学问。二十四节气当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还包含了劳动人民的习俗等内容,拥有着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值得去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在教育中无声无息地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为语文教育的延伸提供根本保障,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蒋晓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 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