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德育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2

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德育策略探讨

周厚永

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中心小学         221321

摘要: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情况看,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自身主观德育强硬地融入课堂,学生缺少思考、表达自己的机会,导致德育教育渗透缺乏理想性。通过“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表达自己,深入感知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品质。

关键词:读思达;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引言:小学语文教材蕴含多种题材的阅读文本,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但教师挖掘德育教育并不意味着强硬地将德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和体验,形成不同的感悟,真正将德育知识、理念内化。

一、开展自主阅读,设计问题落实德育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思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索阅读文本,设计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对文本理解、探析深度,使学生真正吸收、认同德育内容。通过设计问题,能够更加高效地落实“读思达”教学法,真正发挥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1]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阅读文本,运用的对比手法展示圆明园昔日辉煌和破坏后的状态,凸显战争对我国的破坏和伤害,以增强学生民族使命感和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教学目标。《圆明园的毁灭》中,蕴含丰富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精神、文化认同感等德育元素,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并询问学生感受:“通过初步阅读课文,你对圆明园的毁灭有什么感觉?”,学生会回答:“惋惜”、“愤怒”等答案,此时,学生对文本产生初步感受和认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圆明园最初是什么样子?毁灭后是什么样子?文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艺术瑰宝?是建筑艺术的体现?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课前资料,明确圆明园的辉煌和凄凉,指导圆明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形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了解圆明园毁灭原因,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详细的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举世闻名、众星捧月”等词汇,在学生初步了解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圆明园的辉煌,刺激学生感官中心,强化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愤怒和感受,激发学生爱国之心和努力建设、发展祖国的民族使命感,落实德育教育。

二、加强阅读引导,设计情境渗透德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学生学情把握,积极开展阅读引导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基于教师引导深入理解阅读文本内涵,提高学生对德育的吸收程度,强化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巴金先生的作品,记叙作者与朋友两次见到鸟的天堂时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喜爱之情,以让学生体会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形成的美和生机活力,以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为教学目标[2]。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文本中描绘的景象,带给学生直观震撼和感受,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而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见到景象时的感受,并出示环境、景象遭到破坏的视频和图片,再次询问学生感受,并让学生思考怎样保护环境,创设比对教学情境,升华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和意义,带给学生一定危机感,增强学生自然保护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通过“读思达”教学方法落实德育教育,

三、立足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融入德育

德育教育开展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更加快速地融入不同环境为目的。教师在应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给予学生感悟、感受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思考、感受教学内容[3]。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要立足于生活实际,避免脱离生活的德育失去原有教育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基于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手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文本,开篇点出每个人都有10根手指,一只手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童真、风趣的语言表述出手指的形态和性格,最后点明主题,要正视五根手指的优缺点,将五根手指团结一致才能克服困难,发挥出手臂的力量,没有各自强弱和美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和手指,并让学生分析每根手指的作用和美丑,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自主阅读文本内容,明确手指的长短、作用、美丑等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正确看待手指呢?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看待手指的呢?文本为什么着重描写五根手指?”,明确手指与人类一样,需要组成集体,团结一致,才能发挥每个人的最大力量,没有个人强弱和个人美丑,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利于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结束语: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思想、思维天马行空,不受现实世界约束,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教师在落实“读思达”教学法时缺乏学情把握,则容易出现教学效果降低、德育渗透作用减弱的现象,不利于开展高效教学,所以,教师要立足学生、立足生活和教材落实“读思达”教学法,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兴星.文以载道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3(01):51-53.

[2]钱亚苏.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思路研究[J].智力,2022(28):111-114.

[3]何积峰.怀瑾握瑜,高尚情操——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结合路径之探[J].吉林教育,2022(2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