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

唐秀娟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隆小学校  618006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个阶段的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原则,还应当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逐渐得到了渗透和应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观念。这些观念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经验,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刻的思考和学习机会。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并如何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原则,以及更深入地理解法律规范的重要性。通过这一过程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宝藏,更是塑造未来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以教学目标带动教学

为了实现计划内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是确立明晰而可行的教学目标。这种明晰而可行的目标不仅能够协助教师有序地组织课程内容,还有助于选用适宜的教学策略,以创造一个高效的教育环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法律规范意识,这意味着教学目标不仅仅涵盖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文化素质的培养。中华文化的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着重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推动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在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传统价值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情感共鸣,缩小课堂内容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内化所学内容。这样,课程不仅传递知识,还促进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整体成长。

例如,在《吃饭有讲究》这一内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课外任务作为教学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能力来研究与发现餐桌礼仪的习惯与方式,并将这些礼仪与自己家乡的礼仪习惯进行对比。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这些研究调查的成果。这一任务能够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餐桌礼仪,还能学习各个地方的文化多样性。该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知识,同时还能使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二、以教学情境助力渗透

现今,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教室里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情景教学方法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学生在自主研究和分享的过程中,更容易建立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地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记忆力。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需要注意情境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如果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可能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情境,并在其中传授中华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做聪明消费者》这个课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关联,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将所学的原则应用到实际消费中。通过探讨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明智的消费决策,培养他们的财务素养。在《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的章节学习中,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浪费情景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方法。这种亲身经历的回忆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近教学内容,从实际经验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强调了教学的重要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浪费,保护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节约粮食美德融入其中。

三、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

在当今科学发展的时代,科技已经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信息技术可以用于搜索和呈现教学资源,使教师能够更轻松地找到与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此外,多媒体技术可以用来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专注力。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并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教学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其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来展示课程内容或丰富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板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专注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积极应用科技的方法有助于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在《美好生活哪里来》这一单元中,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劳动等。而本单元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旨则是“美好的生活要靠诚实劳动来创造”。在课堂或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可通过网络寻找教学资源,如关于有序都市、宜居农村、和谐家园、丰收粮食等的照片,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再接下来,老师通过展示近数十年来关于我国城市结构变迁、人民生活方式变化等的照片,并和以往的照片加以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视觉和对比,可以生动地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诚实劳动如何影响美好生活,并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道德观念。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也变得更具互动性和吸引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

四、以实际生活,带动教学

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观念全面融合的教学中,为了真正达到培养学习者的良好个人素质的教育目标,要求学习者必须把这种价值观念行为内化,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由于行为举止和言谈举止经常被用于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所以学习者也必须把这种美德与法律观念付诸切身践行之中。经过亲身实验,学习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并感受到这种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例如,在《我们爱整洁》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整洁的重要性,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这种实际行动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习惯的关键步骤。只有将意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学生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形成并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因此,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理念,还包括引导学生将这些理念付诸实际行动中,通过反思和实践来塑造他们的道德和法治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有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积极公民。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塑造学生品德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付诸实际行动,通过反思和实践来塑造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内容,并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余美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文渊(高中版),2020(5):722.

[2]施文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浅探[J].新课程,2022(2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