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7
/ 2

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付良东

龙泉市江南小学323700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正逐渐由“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逐步转向“主动学习”。这种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一线教师构成了新的挑战。本文旨在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化教学进行系统分析,以推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和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状剖析;课堂结构化教学;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其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提问随意,缺乏内容连贯性。教师的提问引导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并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如果提问缺乏内容的连贯性,缺乏深度思考,那么,课堂教学将变得混乱,毫无章法。

(2)学生被动学习,缺乏自主探究能力。学生主要通过听取、观看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行为主要是依赖大脑的机械记忆,缺乏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只会机械地听从教师的安排,长期如此将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恐惧,甚至逃避数学学习。

(3)课堂结构松散,缺乏系统认识。课堂教学结构是根据主题知识组织的,这有助于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迁移。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显得过于松散,看不到与主题知识的关联性,不能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全面掌握,模仿式学习在其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的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丧失,学习兴趣降低,积极性不足等瓶颈。

二、课堂结构化教学的思考

(一)真实情境激发教学

重视情境的“谋势”,产生认知冲突,关注问题生成。尽管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但从数学知识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其内容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常常被削弱,内在结构也不如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清晰明朗。由于学习者自身在理解上的误差和遗忘等原因,内容结构往往是不完备的、有缺失的。已知的知识、经验等往往是零散的、片段式地储存在大脑中,学生缺乏主动提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构建真实情境来引导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构建新学期购买学习用具的情境,通过此情境学习数字的加法;或者设定购物付钱找零的情境,通过此情境学习数字的减法。通过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情境创建,让知识的构建变得自然和顺畅。在知识的梳理过程中,让学生不仅能够清楚地表述出知识内容,还能阐述它们之间的关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学生逐渐建立起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后,他们的学习欲望将被充分激活,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

(二)真实问题引领教学

“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指导作用。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是学生思考的方向,是学生努力的目标。小学生学习基本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模仿。模仿是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决定的。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提出具有引领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深层次思考,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落地。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时,学生主要学习数的加减运算;二年级时,学生开始学习乘除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形式是彼此孤立的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以加法和乘法关系为例,如果是4个8相加,可以表示为:

8+8+8+8=32

但是,如果是10或100个,甚至更多相同的数相加,计算的工作量和难度变得非常大,因此就引入了新的运算符号——乘法。可以表示为:

N×8=

这样就把运算符号间的关系了解得更透彻,应用起来更灵活。

(三)真切活动构筑知识

学习活动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途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交流、探究等活跃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元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性探究活动,深度发展组内及组间的交流活动。探究过程即为学生理解知识实质、构建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科学探究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锤炼其意志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交流则是学生间思想碰撞的路径。通过交流互动,学生得以启迪思考,批判、修正已知知识以及构筑新的知识体系。原先的知识架构并非一个“框”,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毫无保留地融入其中;在交流环节,固然要重视新知识的吸收与整合于旧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更要珍视那些无法被融合甚至与原有框架相冲突的新知识与经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比、辩论与反思的过程中,协助学生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精确地将新的理解科学地融入、平衡于认知结构之中。

(四)实实在在将知识迁移至实际问题

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迁移并运用到生产实践、日常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乃知识学习的终极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让学生知晓知识从何而来,更要让他们理解知识被应用于何处。结构化思维的意义不仅限于指导学生解决当下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应对尚未出现、但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新知识、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因此,在完成新知识学习与结构化之后,应引导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及其获取的方法视为工具,根据后续探索新知识的需求再次进行迁移与运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能力和方法的主动构建者与发明者,进而获得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智力支持,进而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

例如,同时买多个商品时,计算价钱需要进行一一相加,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观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达到简化运算的效果。教师出示了几道整数加法计算题,要求学生计算:

43+194+57=

8843+129+71=

如果按加法运算法则依顺序逐一计算,也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通过观察数据就可以发现,这两道题中可以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实现简化计算。

43+194+57=(43+57)+194=100+194=294

8843+129+71=8843+(129+71)=8843+200=9043

将结构化教学引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以期解决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机械学习、被动接受等问题,真正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能力和方法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形成整体的思维方式。都说学无止境,只有掌握了结构化思维能力的孩子,才能早早摆脱老师这根“手杖”,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觉研究、自然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连成,朱浩然.基于思维发展的单元复习课的实践与思考:以锐角三角函数单元复习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1):56-62.

[2] 李小强.小学数学简真课堂的内涵理念和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2):9-14.

[3]颜春红.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课堂过程评价解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2).013 .

[4]孙谦,吴玉国.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整体意义关联的教学理解与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20,(25).53-58..

[5](美) 格兰特·威金斯 (Grant Wiggins) , (美) 杰伊·麦克泰格 (Jay McTighe) , 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