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

庄晓雪

安徽省太和中学  安徽省阜阳市 2366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魂,是民族精神支撑,更是中国力量的源头。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人文精神以及思想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完善也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高中语文教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细微处入手,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促使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出发,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其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

在长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试教育的痕迹非常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背景下,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应基于素质教育的基础理念调整教学方式,通过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传统语文课堂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有效挖掘。在新课改的教育发展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索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1]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古典文人著作的理解。古典文人著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认为这类文本晦涩难明,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有难度而产生抵抗情绪,既然学不会不如就此不学。教师要让学生从小故事中知道博古通今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人思想的了解而逐渐产生学习兴趣。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古代小说,都是先贤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境遇有感而发的,教师搭建传统文化教育桥梁,可以引入与古典文人著作有关的历史人文资料,促进学生感知古典文学作品隐含的深意和典故,这样学生就能全面了解作品的创作和诞生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古典文人著作的学习效率[2]

第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文化的传承需要从意识确认开始,高中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开始。在这个信息发达和高速传播的时代,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文化,这其中不可避免地隐匿着不良文化,不仅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也会缩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热情。教师立足语文教学,通过实施古诗词鉴赏、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都能使学生领略古典文学艺术之美以及传统曲艺民俗的魅力,助力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文化的冲击,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矢志不渝的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担起文化传承责任,不负使命。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结合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在语文课堂教师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深入解读,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了解君主仁政爱民的思想,臣子要向管理者积极献言献策,高中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对文章进行解读,通过讲解文中蕴含的思想有效拓展学生的课堂学习知识面。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推荐了《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本进行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与《寡人之于国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行发展以及价值观的树立都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挖掘这些传统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结合积极有效讲解丰富学生传统文化思想,在传统文化课堂中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语言、动作、表情等不同视角的描写进行人物解读,也可以另辟蹊径衬托文章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在传统文化资源当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有效渲染学生的文化素养[3]

(二)在课堂导入中渗透,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环节,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知的导入,增强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气息,让学生带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向往快乐地融入语文知识的探索之中,培养传统文化意识,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也是深受高中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古典音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古典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伴着悠扬的旋律,展开意境的联想与想象,激发学生对未知学习内容的渴望。

比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琵琶演奏《汉宫秋月》,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古代宫女哀怨悲秋的情绪和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学生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通过宫女和李清照的对比,体会李清照孤单凄凉的状况,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都涉及一些民俗活动,而这些民俗活动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物候、民俗资料进行课程导入,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现代民俗与古代民俗之间的异同。比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古诗题目推测这首古诗创作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赏菊、饮酒的视频,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如今过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通过古今对照,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为语文写作积累素材。

(三)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彰显语文教学育人职能

古语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追求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后,还应该跟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扎实的实践厚植学生文化自信,推动学生践行和弘扬传统文化,从而彰显语文教学育人职能,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习得传统文化美德后,教师可以设计传统文化主题的手抄报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或同伙伴合作,在课下自主搜集蕴含传统美德的故事、文章、诗歌,融入绘画、手工拼贴等才艺,创意制作图文并茂的传统美德主题手抄报,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手抄报作品,交流分享收获和感受,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也使学生无形中积累更多传统文学知识。再如,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欣赏完传统书法和对联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宣纸和笔墨等材料,让学生在互联网平台自主搜集对联句子和书法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法字体,尝试开展对联和书法临摹实践。在学生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对联句子的言简意深和平仄协调性,同时让学生静下心来观察书法名作的字形和字体,认真执笔、运笔,在临摹中修养学生性情。最后发动学生展示对联和书法临摹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实践传统文化的乐趣,从而产生文化传承意识。

结束语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把传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与古代圣贤进行“对话”,接受文化浸染。另外,教师还需创新教学思想,设计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完善学生民族意识,厚植其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邓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研究[J].新课程,2021,(18):66.

[2]肖红霞.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2021,(18):89.

[3]王明明.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渗透策略[J].课外语文,2021,(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