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朱迪亚、莫兰

杭州吉的堡慧悦幼儿园有限公司

摘要: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为学生营造健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着协同主体衔接脱节、对家校社协同共育理解有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构不完善等多种问题。“双减”背景下,要坚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校社之间的沟通联系,完善家校社之间沟通对话方式,有效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落实与改进。本文以家校社协同育人现存的问题为基础,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协同育人;家校社;机制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自“双减”政策提出以来各学校皆按照政策方向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与时长,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加强家校育人的责任,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助力,在多方协作之下突破家庭、社会、学校“三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困境,共同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机构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时代价值。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

随着“家校共育”政策的不断落实,家校社“三元主体”协作育人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主体衔接问题人未曾全部解决,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一)协同主体衔接脱节问题

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必须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落实,这一过程中更能体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作用,有助于促进高质量教育的发展[1]。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元主体”衔接脱节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家庭缺位、学校错位、社会越位的问题极其严重。家庭是学生基础教育时首先融入的氛围,家庭教育对学生开展基础教育起着基础作用,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部分家长因为对教育理念正是不足,认为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只关注教育结果,而忽视教育过程。

(二)协同职责目标模糊问题

明确家庭、社会、学校在义务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教育内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家校社协同职责边界模糊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家庭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全部寄托于教师教学之中,同时也期望学生能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因此也出现了社会教育越位现象。

(三)协同沟通渠道单一问题

有效的沟通是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实的重要方法,在“双减”背景下,更加注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具体成长情况,这是对传统教育制度的改善,也是深度对话沟通机制的完善[2]。“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主要表现为家庭和社会与学校沟通交流的意愿不强,这也导致学校无法向家长及时反应学生的发展情况。家校社协同育人以及沟通交流过程中,主要由学校作为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学校在沟通交流中占有较强的话语权,这也导致家庭以及社会中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被忽略,长此以往,家庭社会参与沟通交流的意愿越来越低。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的成因

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多维度分析“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的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协同主体多方参与意识低

“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是协同育人的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明确认识到自身担负的重大责任,自己的参与对提高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理念将会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教育观念。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意识较为淡薄,因此想要建立完善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必须要解决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育人相脱节问题,提高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参与度,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联系[3]

(二)协同目标与职责分工不明

家庭始终认为学校是合理落实基础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并未曾认识到家庭教育,同样对学生成长起着推动性作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如果要合理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必须要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主体意识,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参与性。协同育人的客体不仅包含着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同时包含教育教学所要遵循的各项原则以及基本规律。当前,家庭、学校、社会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体系是无法合理落实家校社协同共育的主要原因。

(三)多方主体沟通交流机会少

家校协同育人介体是连接家校社协同育人主体和个体的沟通桥梁与重要纽带,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育人主体需要通过育人介体将目前已掌握的教育教学内容传导给教育对象,并督促受教育者在思想行动像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家校社协同育人介体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起着连接作用,既要起到“承上”的作用,又要能够发挥“启下”的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希望通过多方协作及时起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但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影响,这一目标迟迟未能落实。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促进“双减”政策有效落实的关键环节,当前家校社在协同主体、协同责任、协同渠道、协同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性创新,在不断推动与落实过程中将为“双减”政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完善协同主体确定有效衔接机制

明确协同主体是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目前我国主要从完善协同主体常态确定机制与完善协同主体有效衔接机制两方面入手,着重解决当前协同主体参与意识低等问题[4]。协同主体长效性确定机制的完善,需要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双减”政策中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当地教育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起到规范作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主体过于集中容易导致出现家校社衔接局面混乱等现象,建立良好的衔接管理体制能够进一步明确家校社三方责任,从而规范化落实育人策略。

(二)完善协同职责明晰目标清晰机制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成长角度拥有共同的目标,承担着相同的责任,当前我国主要从完善家校社协同主体责任明晰机制和完善家校社协同主体目标清晰机制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制。家校社唯有拥有相同的目标,家校社在落实各项行动明确目标职责的过程中才会起到推动作用。培养合格的新时代青年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全力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高目标。

(三)完善协同主体平等沟通对话机制

平等沟通是建立家校社良好沟通平台的基础,在完善家校社协同平等沟通深度对话机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完善家校社协同平等沟通机制,唯有保证家庭、学校、社会能够顺畅沟通,共同表达自己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意向才能协商出更优质的教育方式,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落实协同育人的主要目的,也能够对教育者成长起到助力作用。

四、结语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落实家校社协同共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立足于教育资源之上,共同建设家校社育人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学生汇聚力量。

参考文献

[1]郑佳鑫.家校社协同:儿童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体系构建——以衡南经验为例[J].少年儿童研究,2023,(06):

[2]重庆“一图一棋一网”筑实家校社共育同心圆[N].中国妇女报,

[3]赵莉莉.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心理危机学生生命成长赋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9):

[4]谢云锋.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苑教育,2023,(29):

[5]杨慧.多方联动,促家校社协同育人[J].新班主任,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