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地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

侯慧丽

哈尔滨华德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具备极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将其与高校美术教学相融合,探索符合高校美术教学的时代需要,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文化内涵,提升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培养更加优秀多元的美术人才,促进高校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高校美术;教学措施

1.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了特定区域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内容。它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其对艺术领域的作用十分明显。地域文化中丰富的绘画素材,包括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人文景观等,是美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为了让作品彰显文化内涵,并且体现作品风格的个人特色,画家会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即便不是有意识地融入,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最终在美术绘画作品中展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时,在美术创作中融入地域文化,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特殊呈现,通过展示与传播美术作品,可以让地域文化被更多人认知和了解,进而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地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融合路径

2.1更新和转变美术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才培养观念,其核心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一是为什么培养人,即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出发点;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如何培养人,即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等。任何一种思想意识的形成都源于实践活动,并且对实践活动有反作用,美术教育观念也不例外。其产生和形成源于美术教育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美术教育实践,接受着美术教育实践的检验。科学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能紧跟时代发展变化,正确反映美术教学情况,符合美术教育规律。因此,高校和美术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动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从重视技能教学提升到审美层面,重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美术教育观念反哺美术教育,以便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并各具特色的高素质美术人才。

2.2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首先,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地域美术作品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基于此,教师可以讲解相关的历史、宗教、地理习俗和民间故事等,帮助学生理解地域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其次,学生需要学习地域美术传统的创作技法,并在尊重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发扬。基于此,教师可以联系相关“美术工作坊”展开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传统技法,并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当代艺术进行创新性表达。再次,学生要学会运用传统的创作技法和主题,并结合现代审美和个人观点,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和个人风格的作品。基于此,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进行创作。日常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通过素材整理、概念拓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地域或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家或学生进行对话和合作,这样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启发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灵感。

2.3借助多媒体展示

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有特色的美术作品以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增强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通过展示美术作品的图片,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作品的整体布局和细节变化。教师可以从美术作品图片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向学生讲解其表现风格、创作技法和文化内涵甚至是时代背景。还要为学生展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具体技艺的运用,例如展示木雕师傅雕刻木头的场景、织锦的制作工艺流程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创作过程和感受技艺特点。在多媒体展示中,一方面要结合美术作品介绍其所属的地域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例如通过介绍某个地区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化含义和时代价值;另一方面要选取不同地域、门类或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对比与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更深入地了解美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和讨论点,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思考和交流。通过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评价,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以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2.4将美术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相结合,拓展美术教育内容

在美术文化发展中,民族民俗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艺术土壤,且地域文化是区域民族、节气、民俗和当地人生礼仪、社交等活动的主要体现形式,甚至与民间日常生活具体应用到的器具等的有机结合。例如,扎染图案便是依托于服装、服饰技艺和染织等的一种民间美术文化,然而这也正是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美术文化传承、弘扬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高校虽无法实际开展一定规模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但可以借助定期开展相关民间民俗文化作品展览,影视再现等形式传播民间地域文化;用地域文化元素装饰校园,营造地域文化氛围和环境,以及将地方民俗文化与美术有机结合,进行融合教学。例如,高校服装专业就可将“蜡染”这一地域文化内容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该专业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民间“蜡染”美术文化知识,并掌握与“蜡染”有关的一些民俗文化。如我国贵州省某少数民族的服装制作便主要采用蜡染方式将扎染过的布料进行美化,并且该民族的一大民俗特色便是在女孩子到一定年龄后,会由父母或长辈教导制作嫁衣服饰,在此过程中,“蜡染”是应用最多、最重要且最广泛的一种技艺工序。教师便可通过这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引导美术服装专业的学生积极将美术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创作如蜡染美术文化相关的物品,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民间美术文化知识面与专业创新创作能力。除此之外,新型信息技术发展时代的到来,推动新媒体迅速兴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进行融合教学,以及传承、发展和弘扬等提供了新一轮创新发展契机。因此,可在高校地域美术文化的融合教育教学中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抖音、地域美术文化传承账号等方式,不定期或定期在各种平台发布与地域美术文化作品,以及与地域民俗文化、地域美术文化有关的内容,采用“碎片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刷抖音视频、上网、浏览微信公众号信息等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学习我国优秀传统地域美术文化相关知识。

结语

在推进地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工作时,教师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与实践者,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以便使其能够将地域文化融入作品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当代美术教育发展和地域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达.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地域文化与美术”视角的缺失及其改革方向[J].美术教育研究,2022,(08):108-110+113.

[2]李懿.论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以青海地区非遗传承现状为例[J].天工,2020,(03):14-16.

[3]陈靥.南通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与本土美术资源整合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