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视域下的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隐性课程视域下的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安艳萍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金陵小学 721000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和开发学生身边的隐性课程资源,从学习环境、日常活动、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入手,为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课程支持。

【关键词】隐性课程 课程资源 行为习惯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要求。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开发和利用身边的隐性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隐性课程是小学低年级行为养成教育中最具渗透力的因素。

(一)隐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而存在

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的开设的教学科目,称之为显性课程。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地渗透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隐性教育因素,虽不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进行,但对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被开发和利用,因而也称之为课程,即隐性课程。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专著《班级生活》指出,“隐性课程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规课程都更有影响的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隐性课程常常以隐蔽的形式渗透显性教育中,配合显性课程发挥作用。

(二)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渗透作用

儿童自进入校门,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就在学校、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指导下接受显性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受到了隐性课程的感染、熏陶与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影响着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观意识淡薄,模仿力强,行为习惯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隐性课程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渗透性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渗透于学校物质环境中的隐性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行为动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能够感染学生,暗示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风浓、班风正的班集体影响下,自觉模仿,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小学低年级班级活动以游戏、生活情境为主,其中隐性教育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是强有力的,学生在活动中自觉遵守规则,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学会与同伴合作,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隐性课程渗透性的表现形式

小学低年级隐性课程在许多方面比显性课程更具有影响力,它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其渗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渗透于显性课程的隐性教育因素,是隐性课程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教材内容的编写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育人目标,小学低年级儿童教材内容生活化、游戏化,内容的呈现形式多为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其中渗透的隐性因素间接性地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发生作用。第二、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的形式等一系列教学行为,都蕴含着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学校、班级物质文化中渗透的隐性教育因素在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具有广泛力影响力,其主要作用于儿童的精神世界,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第四、班级活动是儿童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儿童行为习惯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项活动往往渗透多种教育因素;第五、班级规章制度、班风班纪约束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开发和建设班级隐性课程,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课程支持。

(一)美化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

教室的桌椅摆放、卫生环境,窗台上的几盆绿植,教室墙壁上的装饰,都可以成为隐性课程资源,愉悦学生心情、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比如鼓励学生卫生工具摆放整齐,图书角书本有序摆放,桌子上的文具盒、作业本、书本不随便堆放,教室的墙壁、黑板报进行儿童化、趣味化布置,让教室环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课程资源。

(二)建设班级文化,丰富课程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可见,一切墙壁文化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一切能引起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教师要利用好教室四壁这一广阔的空间,建设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墙壁文化。例如墙壁上的成长乐园,激励性标语,黑板报等都可以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另外也可利用墙壁展示班级制度、班级公约、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三)构建班级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在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班级制度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能够有效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规则和纪律意识,使学生进入健康成长的轨迹。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利用班级制度管理学生,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保障。例如:教师可以从作业方面着手,制定作业制度,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班级卫生环境入手,制定劳动制度,卫生保洁制度,班级劳动公约等;从班级纪律入手,制定班级纪律制度,并严格要求,鼓励人人讲纪律。在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结合实际制定合理有效的班级制度,还要有一定的惩戒制度,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四)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班级隐性课程对低年级儿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是持久性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开展趣味故事会、能力大比拼、劳动竞赛、班级文艺会等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参加自己擅长的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增加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隐性课程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功能。

(五)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注重言传身教

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普遍性,对学生行为习惯长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发和应用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隐性教育资源,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次,教师自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教师温文尔雅的举止、朴素大方的着装,教师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为人处世,教师的仁爱之心都是隐性课程的因素。优秀的教师常常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模仿老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

总之,隐性课程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关键性因素,教师要重视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也要注意摒弃隐性课程所产生的消级影响,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效。

附:个人简介

安艳萍,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获“渭滨名师”、“渭滨区教学能手”、“校本研修先进个人”等称号。所撰写的育人案例《孩子,你慢慢来》,获“中国好老师”优秀育人案例一等奖。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沉默生”的帮扶策略研究》、《情感教育与学困生转化教育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现负责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低年级班级隐性课程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应用研究》,研究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