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英鸽”志愿服务队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3

“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英鸽”志愿服务队为例

黄馨蕊  任翰麟  张双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在高校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英鸽”志愿服务队为案例。通过结合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本文将分析该育人模式的特点、实施效果和启示,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新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创新探索;实践;英鸽志愿服务队

引言:

“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是一种整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服务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将以“英鸽”志愿服务队为例,探讨该育人模式在高校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旨在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概述

首先,这一育人模式的内涵在于将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促进知行合一。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志愿服务不仅是对社会的回馈,更是学生自身的成长与锻炼,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这一育人模式的特点在于强调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促进和互补。专业知识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志愿服务是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二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志愿服务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既懂专业、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种育人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为社会贡献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实践探索

2.1 专业知识教学实践

"英鸽"志愿服务队是2022年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100余人,志愿服务内容包括理论宣讲、课业辅导、翻译、关注弱势群体、优秀文化传播等,致力于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将大学生志愿者培养成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有专业知识、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实践中,"英鸽"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各类专业相关活动,包括课业辅导、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英语翻译等内容。在具体活动中,"英鸽"志愿服务队不仅注重提升英语学习和教学能力,更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和团队合作。志愿者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英语竞赛、英语角扮演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服务社会的能力。

"英鸽"志愿服务队在专业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首先,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更培养了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其次,开展的英语教育活动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提升了活动对象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也深刻感受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他们参与更多公益活动的热情。

2.2 志愿服务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

首先,志愿服务经历对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是显著的。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现自身的潜力和局限性,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深入认知。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挑战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空间,激励其不断学习和提升,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心态。其次,志愿服务经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从而培养起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使命,激发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愿,促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更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上。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需要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这种团队合作的经历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总的来说,志愿服务经历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将志愿服务融入教育实践,实现“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估

3.1 学生参与意愿和成长效果评价

首先,学生参与意愿是评价“专业+志愿服务”模式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投入度。通过对学生参与意愿的评估,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否愿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及是否愿意通过志愿服务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学生的成长效果评价对于“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实践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的成长效果包括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提升。通过对学生成长效果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和收获,以及这些成果对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在学生对“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认可度和反馈方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是评估实践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生的认可度体现了他们对这一育人模式的认可程度和满意度,反映出这一模式在学生中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同时,学生的反馈也可以为该模式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促进模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学生对“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认可度和反馈可以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收集和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该模式的看法和评价,从而更好地评估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和指导未来的实践工作。

总之,学生参与意愿和成长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认可度和反馈是评估该模式实践效果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参与意愿和成长效果,了解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通过收集学生的认可度和反馈,全面评估该模式在学生中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这些评价结果将为“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推动该模式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3.2 教师指导与支持体系建设

首先,教师在“专业+志愿服务”模式中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扮演起引领者、激励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这一育人模式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体验和成长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教师提供的支持措施对于“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制定明确的志愿服务计划、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组织相关培训和讲座、定期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志愿服务进展等。这些支持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体系建设方面,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能够有效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教师还需要具备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和指导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此外,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团队和支持体系也是关键。教师团队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实践成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形成合力推动“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的实施。同时,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该育人模式中来。

总之,教师在“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和支持措施对该模式的实践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建立起完善的教师指导与支持体系,提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支持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该育人模式的实施和发挥出更好的效果。通过教师的努力和支持,学生将更好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四、“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4.1 制度建设与管理机制

第一,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需要明确模式的目标和定位。在构建“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管理机制时,首先要确定该模式的目标和定位,明确育人目标、志愿服务范围、专业知识应用方向等。只有明确了模式的核心目标和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确保模式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第二,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是构建管理机制的重要一步。在“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管理机制中,需要建立起清晰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责关系,确保各方协同合作,推动模式的顺利运行。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促进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是确保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可以对“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确保模式持续发展并不断提升。评估和监督机制应该包括定期的评估报告、学生参与情况统计、教师指导效果评估等内容,以全面了解模式的实施状况。

此外,建立起有效的培训和支持体系也是构建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参与到“专业+志愿服务”模式中来。通过培训和支持体系的建设,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4.2 社会与产学研协同推进

第一,与社会资源合作可以为“专业+志愿服务”模式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与社会各界资源的合作,学校可以拓展志愿服务项目的范围和领域,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提升育人效果。社会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与社会资源合作可以促进“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持续改进和优化。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学校可以获取更多的实践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和优化育人模式,不断提升模式的实施效果和成效。社会资源的参与可以带来新颖的理念和方法,推动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第三,与社会资源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社会资源的参与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促进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此外,与社会资源合作还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校社合作关系。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促进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这种校社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学校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五、“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的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未来高校教育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设计。未来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实践教育和跨学科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未来高校教育还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潜能和发展方向。因此,高校教育需要更加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路径,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这也与“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的理念相契合,强调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实践体验。

未来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加强与社会的互动与合作。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各界密切联系、互通共赢的合作伙伴。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合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体现了“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理念。

六、结论

通过对“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可以看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以“英鸽”志愿服务队为案例,本文分析了该育人模式的特点、实施效果和启示,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未来,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这种融合专业知识与志愿服务的育人模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湛贵玲,张雅洁.基于课程思政维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4):118-121.

[2]王爱鲜,崔旭冉.复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视域下科研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4,(Z1):25-30+38.

[3]吴丽军.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模式探索——以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01):5-7.
黄馨蕊,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任翰麟,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翻译专业本科生;张双,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讲师;本文系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省级一般项目)“专业+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英鸽”志愿服务队为例(项目编号20231023304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