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精准命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素养导向,精准命题

何丽文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从组卷到原创试题的命制,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自我挑战与突破的过程。在原创试题命制过程中,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命制试题的真正意义,即检验学生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水平,为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提供改进方向。现将所命制的部分试题内容、创新之处、命题意图、素养目标以及解题策略等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试题命制;核心素养;学业水平

近年高考选择题比较重视试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文字材料外,图表、地图类试题占比有所增加。针对对这一趋势,我在此次试题的命制过程中,进行了图表、地图类试题的命制尝试。现将所命制的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两道试题呈现如下。

1.表1为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系统表,根据此表可知(  )

    表1

表1

A.文化遗存数量多且遍及全国      B.文化遗存间存在交流与碰撞

C.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      D.文化遗存的阶段性和延续性

该题是依据课程标准1.1早期中华文明的相关要求命制的。该题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①关于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现有试题材料大多是文字或图片,因此,本题在材料呈现形式上进行了调整,即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间的时间、空间关系。②本题在设问上具有开放性,学生需要依据材料进行选择,这就要求需要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如何才能正确的解答该题呢?图表类试题的解决需要对表格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同时注意对表格信息的整合,避免断章取义、所答非所问。根据表格中的年代信息以及文化遗存的空间排序,可以判断文化遗存具有阶段性以及文化遗存之间的延续性,所以D项正确。材料中的空间范围主要涉及燕山以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无法体现遍及全国,排除A项。文化遗存间的交流与碰撞,是从遗存内容这一视角叙述文化遗存间的关系,材料主要提供的是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的时间、空间信息,视角不同,无法判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一体性特点。排除C项。

2.观察以下两幅图片信息,唐朝和清朝在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上(  )

  

图1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图2 清朝疆域图(1820年)

A.唐朝疆域较清朝疆域更为辽阔         B.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管理更为有效

C.唐朝和清朝对边疆的管控都很稳定     D.清朝中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本题是依据课程标准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的相关要求命制的。主要考查学生辨识与对比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相关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想要正确完成地图类试题,学生要注意答题规范。首先,明确设问,为读图寻找切入点。其次,注意地图名称,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再次,要特别注意图例信息,并依据图例仔细观察、对比两幅地图。最后,在充分获取信息后进行作答。本题的选项A和C就是利用图例中的州府级驻所、省级驻所,政权部族界的有无等信息进行的选项设置。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在西北地区设置了伊犁将军,从行政级别上看,都护府并非唐朝地方上最高级别的形成区划,而伊犁将军是省级驻所,因此B项正确。

由于新旧教材的更替、新课改的实施,近两年黑龙江省所用高考卷材料解析题部分的命题范围、试题数量以及每道题的分值分配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开放性试题,作为对学生能力、素养考察的重要方式稳定存在。因此,这次命题过程中,我命制了一道12分的开放性试题。现将开放性试题的内容呈现如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今天我们仍非常强烈的感受到汉族中心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例如我们往往把北族政权攻打中原王朝视为“侵扰”“掠夺”,而把中原王朝攻打边民族地区视为“开拓”,甚至“统一”,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我通常是从中原汉人的视角去讲述边疆民族的历史,而未从边疆民族自身的视角同时去讲述这个历史,这些都是需要加以改变的。

——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所拟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之所以命制这样一道开放性试题,是因为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增加了大量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的内容。目前的试题中,少数民族问题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部分,但不能排除命制材料解析题的可能性。因此,希望通过这道题,能引起学生对相关问题的重视,使学生对少数民族史实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及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涉及的学业质量水平分别为,水平2-3:在对史事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水平2-4: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水平1-5: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本题评分标准采取SOLO评分法。一等(12-10分):观点明确,论述时史实充分且准确,表述清楚,逻辑严密。二等(9-5分):观点较明确,史实较充分且准确,表述清楚。三等(4-0分):观点不够明确,史实不够充分、不够准确,表述不够清楚。具体评分细则,包括论题、论述与总结三个方面。论题部分,站在边疆民族的任一视角拟题即可,只要言之合理即可酌情赋分。但是只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场上拟题不得分。论述部分,对一个边疆民族进行准确且充分的论述4分,两个8分。除了示例中的史实,孝文帝改革、吐蕃与唐的和亲、元朝的四等人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等都可以作为有效史实。结论部分,简单扣题得1分,有一定的升华得2分。

参考答案示例如下:

观点:辽与金的制度创新是植根于其民族自身发展需要。(2分)

论述:作为北方政权,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面对这一局面,辽朝在政治制度确立了南,北而官制。南而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4分)金朝在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管理体制,是女真民族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维持民族发展锐气的重要组织方式。 金世宗时,将猛安、谋克户大量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以防止、镇压汉人的反抗。(4分)

总结:少数民族的制度创新,是为了满足稳固政权的需要,对于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间的团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

命制试题的过程使我收获了很多,但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命题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对课标不熟导致命题过程中需要边翻课标边命题、情景设置简单导致素养考察水平距离高考试题还有很大的差距,等等。对这些现存问题我将在学习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这将为我此后的命题尝试、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的动力与方向。

参考文献

[1]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