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疗法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2

心智化疗法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中的应用

翟天柱 杨兆南通讯作者 黄滨滨 徐佳 马偲娜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26

摘要目的:探讨心智化疗法应用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患者中的具体方法及实际效果。方法:以2023年04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青少年NSS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予以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n=30)在对照组用药方案基础上加用心智化疗法,记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行为评定[ANSAQ]、述情障碍[TAS-20]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ANSAQ、TAS-20评分组间对比均P>0.05;治疗12周后两组ANSAQ、TAS-20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研究组上述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组间、组内对比均P<0.05。结论:应用心智化疗法有利于提高青少年NSSI患者临床疗效。

关键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心智化疗法;行为评定;述情障碍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青少年群体中常见心理问题行为,相关资料统计认为全球范围内青少年人群中NSSI发生率高约22.1%[1],因此提示其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危害此类人群身心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智化疗法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多种心理问题的非药物疗法之一,有研究认为将其应用于青少年NSSI患者中或具有重要意义[2]。基于此,本文将以2023年04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青少年NSS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心智化疗法应用于此类病患中的具体方法及实际效果,以利于为今后临床医生在接诊青少年NSSI患者时合理取舍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60例青少年NSSI患者予以随机分组(信封法),其中研究组(n=30)男:女=14:16,年龄范围12-18岁、平均(15.36±0.51)岁,病程范围4个月-2年、平均(1.14±0.13)年;对照组(n=30)男:女=16:14,年龄范围12-18岁、平均(15.41±0.53)岁,病程范围5个月-2年、平均(1.12±0.17)年。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各项数据对比结果均为P>0.05(即本次研究分组情况均衡性良好且具有可比性)。

1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对照组  该组予以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商品名:百适可,厂家: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327,规格:10mg/s(以C20H21FN2O计)]初始给药剂量为5mg/d(早餐后顿服),一周后增加给药剂量至10mg/d(服用方法及时间同上),连续用药8周。

1.2.1.2  研究组,该组在对照组用药方案基础上加用心智化疗法,具体如下:(1)建立NSSI心智化治疗小组,组员均为高年资、高职称心理治疗医生,上岗前经由专业培训使组员掌握针对NSSI的心智化治疗方法及意义;(2)利用专业工具评价患者实际病情,具体工具涉及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ANSAQ)、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20-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TAS-20)等,根据患者上述各量表测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3)心智化治疗每周1次、每次50min(面谈)、共治疗8周,内容涉及:①引导患者回忆生活事件、讨论该生活事件是否导致其挫败/受到伤害、生活中是否存在人格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情况;②教授患者识别和应对常见心智化问题的技巧、提高其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强社会生活能力及信心;③帮助家庭团成员提高准确识别、肯定患者心智化思维的能力,使家庭成员与患者之间形成相互分享、相互好奇的关系。

1.2.2  观察指标  (1)行为评定:评价工具选用ANSAQ,该问卷共12题,每题均采用5级评分法(0-4分),问卷总评分0-60分,分数与被评价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严重程度相关性为正;(2)述情障碍:评价工具为TAS-20,该量表评价因子涉及描述情感的能力、幻想、认识及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外向性思维等,量表共24个评价项目、每项均采用5级评分法(得分范围1—5分),量表总评分24—120分,分数与被评价者述情障碍严重程度相关性同ANSAQ。

1. 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涉及统计学检验方法、表述形式为:(1)计量资料:t、(x±s);(2)计数资料:2/Fisher、[n(%)]。选用SPSS.26.0软件,P<0.05提示数据对比(组间/组内)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两组ANSAQ、TAS-20评分组间对比均

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ANSAQ、TAS-20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研究组上述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组间、组内对比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12周后)各组ANSAQ、TAS-20评分情况分析(x±s;分)

组别

ANSAQ

t

P

TAS-20

t

P

治疗前

治疗12周后

治疗前

治疗12周后

研究组(n=30)

37.25±5.11

12.34±.226

24.419

<0.001

78.94±9.81

22.33±3.54

29.731

<0.001

对照组(n=30)

38.07±5.09

20.88±3.45

15.312

<0.001

78.14±9.76

36.49±6.82

19.159

<0.001

t

0.623

11.341

0.317

10.093

P

0.536

<0.001

0.753

<0.001

注:P值小数点后3位(四舍五入)均为0,以P<0.001表示

讨论 

NSSI是一种不能够被社会认可、不会造成死亡的行为,具体指在无自杀意图情况下对自己身体组织/器官进行直接、反复、故意伤害。青少年时期一旦发生NSSI势必对患者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负面),且其属于自杀行为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尽早确诊病情并予以积极对症治疗是现阶段临床处理此类病患的主要原则。应注意的是,目前临床多应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本文中两组所用艾司西酞普兰)及其他抗抑郁药物治疗青少年NSSI患者,但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导致部分患者单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提示需加用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心智化具体指能够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其也属于一种心理过程,能够感受自己、感受及理解他人的想法。心智化疗法是现阶段于临床推广并聚焦于培养青少年人群心智化能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将其应用于青少年NSSI患者中可达到持续性促进其对心理状态好奇、探寻的心智化态度,帮助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而建立稳定的家庭支持系统。本文通过分组研究证实,加用心智化疗法的研究组治疗后改善效果均优于未加用该疗法的对照组,此结论与沈程峰[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应用心智化疗法有利于提高青少年NSSI患者临床疗效,为青少年NSSI的系统化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丽华,甘明星,郭治斌,等.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6):1140-1143.

[2]郭霜霜,焦婷,马颖,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5):768-771.

[3]沈程峰,李欢欢,宋巍,等.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白伤的关系:积极发展素质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3):483-488.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

课题编号:20230303090406

课题名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机制及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