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壁动脉穿支皮(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支皮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修复背阔肌肌皮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皮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皮,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皮,转移修复背阔肌肌皮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皮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皮22块,游离肌皮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修复背阔肌肌皮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皮,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皮,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1块自由设计穿支皮。螺旋桨皮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皮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皮的供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皮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修复背阔肌肌皮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皮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皮供区能直接关闭。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者在文献复习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轴型皮及choke血管理论,探讨跨区供血皮结合部的改造与重建,及其血流动力学特征。表明:(1)基于血管体区或穿支体区均可设计跨区供血皮,其区别在于血管蒂与轴线;(2)如果各供区间的choke血管为端端吻合,呈串联排列,可获得超长皮,而侧侧吻合呈并联排列,则可获超宽皮;(3)Choke血管区的改造与重建可延长皮轴线,使其转移距离和修复范围明显增大;(4)皮切取范围可参考现有的解剖学资料及术前与术中检测综合评估。提出跨区供血皮的choke血管区改造与重建,以及如何明确跨区切取范围与提高皮远端成活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与难点。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整形外科 choke血管
  • 简介:摘要1991年,Hyakusoku首次报道螺旋桨皮技术,历经30年发展,穿支螺旋桨皮技术已经成为修复重建外科最基本的缺损修复方法之一。文章简要回顾了穿支螺旋桨皮的发展历史,并对穿支螺旋桨皮的概念、命名方法和分类的现状进行了回顾。通过临床病例,详细介绍了穿支螺旋桨皮手术过程和技术细节。按照头颈部、躯干、四肢等不同解剖学部位,对穿支螺旋桨皮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穿支螺旋桨皮的优缺点、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对临床工作中,应用穿支螺旋桨皮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穿支螺旋桨皮的应用日渐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穿支血管的准确定位、穿支体区的准确界定、皮旋转角度、血管通畅性和血管蒂长度之间的关系等。作者认为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穿支螺旋桨皮技术必将像组织扩张技术、游离皮转移技术一样,最终成为修复重建领域一项常规的、重要的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历史 手术 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修复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共收治6例肘关节周围和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66岁,平均31岁。均采用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予以修复。术前应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血管进行定位,根据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选定的穿支血管为蒂,以穿支穿出点为旋转点,设计、切取螺旋桨皮。将皮旋转一定角度后转移至受区,大桨用于修复缺损,小桨用于辅助关闭供区。剩余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应用皮片游离移植修复。应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或吲哚菁绿SPY荧光成像系统评估即刻皮血运情况。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结果6例患者缺损面积6.0 cm × 3.0 cm~10.0 cm × 7.0 cm,皮面积为6.0 cm × 3.5 cm~20.0 cm × 8.0 cm,穿支血管蒂长度2.5~5.0 cm,平均3.6 cm,均为肌间隔穿支。皮旋转100° 1例,180° 5例。供区直接缝合5例,应用皮片移植修复供区缺损1例。术后5例皮全部存活;1例皮远端出现伤口感染,清创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2.4年,皮外观及质地良好,肘关节活动度良好,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中等大小的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修复 肘,臂 螺旋桨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