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壁动脉穿支皮(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支皮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016年9月26日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1例严重左上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手术一期行创面清创和VSD治疗,二期在CTA辅助下设计"降支联合横支"分叶股前外侧皮(ALTF)修复关键创面,残余创面行游离皮片移植修复,三期行肌腱转位重建伸指功能。三期术后1年、5年随访患者左手、左肘关节屈伸功能满意,皮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

  • 标签: 分叶股前外侧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CT血管造影 上肢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基于CTA的精准皮外科理念及方法,并探讨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TA精准皮外科的基本理论为以CTA高通量数据为基础,全面评估创面和潜在供区,选择适合创面修复的最佳方案。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基于CTA的精准皮外科理念指导治疗的17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1例,女46例;年龄平均39.5岁(范围7~72岁)。组织缺损部位分别是:足踝部74例,手腕部64例,小腿15例,前臂及上臂11例,大腿及会阴区7例,面颈部5例,腹部1例。创面面积2 cm×1 cm~65 cm×50 cm。按照基于CTA精准皮外科的技术方法评价受区和供区,选择最佳皮修复创面。记录术中观察和术后随访结果、包括皮类型、结果及并发症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定标准、血液循环评价指标等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创面均按CTA精准皮外科理念选择最佳皮并顺利完成设计和切取。共切取皮181块,其中游离皮125例,带蒂皮56例。皮面积为4 cm×3 cm~40 cm×8 cm。术后165例完全成活,7例完全坏死,9例部分坏死;皮成活共174例。术后随访平均9.2个月(范围6~60个月)。术后臃肿53例,余并发症7例。末次随访,仅6例受区有轻度疼痛,VAS评分为1~3分。皮感觉均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定标准,S2级68例,S3级106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的血液循环评价指标,优171例,良3例。结论基于CTA的精准皮外科理念能有效指导皮外科手术,实现创面的精准修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移植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7例足部复合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0~73岁[(38.9±16.3)岁]。前足复合缺损5例,中足1例,后足1例。跖骨缺损9块,内侧楔骨缺损1块,跟骨缺损1块。创面缺损面积为6 cm×5 cm~70 cm×35 cm。Ⅰ期行股前外侧皮移植、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观察皮成活、并发症情况。Ⅱ期行骨水泥取出,诱导膜内植骨。观察植骨间隔时间、骨愈合时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2~54个月[(33.8±9.7)个月]。Ⅰ期术后7例皮均成活,皮臃肿3例;1例后足跟骨复合缺损术后反复感染,予以清创处理。Ⅱ期植骨6例,植骨间隔时间2~4个月[(2.8±0.9)个月];骨愈合时间3~7个月[(4.7±1.2)个月]。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3~92分[(82.1±8.7)分],与术前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1例,良5例,中1例。术后1块跖骨骨不连,其余8块植骨均顺利愈合。结论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移植是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修复软组织和骨缺损,恢复良好的行走功能。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膜诱导技术
  • 作者: 徐晓燕 徐永清 江珉 何晓清 石健 周智 李霞 白艳 徐兰 杨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昆明 650032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护理部,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护理部,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昆明 650032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昆明 650032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小腿穿支螺旋桨皮修复儿童足踝部创面的护理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33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儿童患者行小腿穿支螺旋桨皮修复重建,采用医护一体化围手术期管理;强化夜间体位管理;遵循"观察-记录-判断-处置"的原则进行皮血运护理。根据穿支螺旋桨皮血运障碍发生的特点,统一观察顺序先看颜色,再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最后看皮张力及测皮温。制定皮血液循环量化评分表,每次观察进行量化打分以判断皮血运并采取相应的处置。出院后均接受门诊随访,采用Thankappan皮外观满意度评分评价。结果1例患者术后第3天夜间体位管理缺失,皮Ⅱ度肿胀,静脉回流受阻;术后24 h内,5例皮血运量化得分在1~4分,表现为大、小桨颜色由红润转变为暗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少于2 s,经处置后48 h,3例得分由4分降至2分,2例得分无变化。4例评分5~7分,其中3例大、小桨颜色紫红,毛细血管充盈少于1 s,轻度肿胀,皮温31 ℃~32 ℃;1例蒂部暗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少于1 s,中度肿胀,皮温31 ℃~32 ℃,边缘无渗血。经处理,2例好转评分下降至4分;1例循环无变化,评分6分;1例循环障碍加重,评分大于8分。9例循环障碍的皮处置后6例成活,3例坏死,经手术探查后皮仍坏死,二期行股前外侧皮(ALTF)游离移植后创面愈合。最终33例皮成活30例,坏死3例,成活率为90.9%。患儿均获随访,时间6~24(10.2±4.3)个月,皮质地好,小腿外形良好,下肢运动功能满意。末次随访结果优20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0.9%。结论应用小腿穿支螺旋桨皮修复儿童足踝部创面,围手术期护理重点与成人有差别。对此类患儿采用围手术期医护一体化管理,加强薄弱环节的体位管理,遵循"观察-记录-判断-处置"程序进行皮血运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螺旋桨皮瓣 穿支皮瓣 小腿 足踝部创面 儿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修复腋窝瘢痕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修复腋窝瘢痕松解后软件组织缺损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38岁,平均27.7岁。依据Kurtzman和Stern腋窝瘢痕挛缩分型,1a型1例,1b型1例,2型2例,3型3例;术前肩关节外展角度40°~85°,平均63.7°。所有患者行瘢痕松解加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转移修复术。所有皮均按穿支螺旋桨方式顺利切取,供区均直接缝合。瘢痕松解后创面大小5.0 cm×7.0 cm~11.0 cm×9.0 cm,皮大小16.0 cm×7.0 cm~24.0 cm×9.0 cm。术后观察皮成活情况和供、受区并发症;门诊随访肩关节外展功能和供、受区情况。结果术后皮均完全成活,1例并发末端青紫。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皮质地、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展角度90°~120°,平均107°;供区轻度瘢痕增生2例。结论旋肩胛动脉穿支螺旋桨皮是一种修复腋窝瘢痕的良好方法。

  • 标签: 螺旋桨皮瓣 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 腋窝 瘢痕挛缩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收治的28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3~69岁[(33.8±13.7)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 cm×2 cm~18 cm×12 cm,皮切取面积为12 cm×4 cm~24 cm×10 cm。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急诊清创、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移植修复或清创后Ⅱ期皮移植修复。观察皮成活情况,以及受区、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Thankappan皮外观满意度评分评价皮外观。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0个月[(17.4±5.9)个月]。皮全部成活。创面均愈合,转位皮色泽接近受区皮肤、外形可,均未行皮修薄手术。术后1周内3例皮供区出现切口两侧麻木,术后2个月左右自行恢复正常,1年后所有皮恢复部分浅痛觉。无患肢血运障碍、筋膜间隔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6~95分[(82.3±15.2)分],显著高于术前的17~68分[(35.7±13.4)分](P<0.01),其中优21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3%。末次随访时Thankappan皮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10分[(7.6±2.9)分],其中优6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为75%。结论腓动脉低位穿支螺旋桨皮转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皮血运可靠,成活率高,能较好地恢复患肢的外观和功能。

  • 标签: 足损伤 软组织损伤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间后动脉螺旋桨皮修复腕背和手背部创面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采用骨间后动脉螺旋桨皮修复腕和手背部创面9例,其中手背缺损6例,腕背缺损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4 cm~3 cm×3 cm;合并掌骨骨折3例,指骨骨折1例,肌腱断裂1例。根据创面大小及形状设计骨间后动脉螺旋桨皮,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皮大小:20 cm×5 cm~12 cm×3 cm,术中记录骨间后动脉螺旋桨皮大小并总结手术特点;术后观察皮成活情况和供区、受区并发症,并进行随访。结果9例皮均顺利切取,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皮完全成活8例,末端部分坏死1例;并发伤口感染1例。术后随访6~31个月,平均14个月,皮质地、外形良好;末次上肢功能(DASH)评分3~18分,平均9.3分;供区轻度瘢痕增生2例,皮边缘轻度瘢痕增生1例。结论骨间后动脉螺旋桨皮可能是一种修复腕背和手背部中、小创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间后动脉 螺旋桨皮瓣 腕部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胫前动脉穿支皮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设计胫前动脉穿支皮修复手部创面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9~63岁,平均33岁。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4.0 cm×3.0 cm,均伴有骨骼或肌腱外露。术前行双下肢CTA检查并应用Mimics 20.0软件进行三维建模,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用软件设计胫前动脉穿支皮并模拟切取。术中按设计切取皮修复创面,皮切取面积2.5 cm×2.0 cm~4.5 cm×3.5 cm。术后观察皮成活并评估肢体恢复情况,采用上肢功能评分表(DASH)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所有皮均顺利切取,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皮完全成活8例,静脉危象1例,探查并重新吻合后部分坏死。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肢DASH评分2~15分,平均6.4分;供区轻度瘢痕增生1例,感觉无异常。结论数字化技术可精确定位穿支血管,实现胫前动脉穿支皮的个体化设计,适用于手部中小创面的修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手外伤 修复
  • 简介:[摘要]临床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创面的修复,尤其是比较复杂创面的修复,该皮的设计是以带蒂皮为主,而通过吻合穿支血管的游离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目前临床上尚不多见。吻合穿支血管的游离皮神经营养血管皮是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与穿支皮相结合设计成长轴型皮,该皮不但能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而且实现了跨区移植来重建创面的感觉功能,也避免了带蒂皮的蒂扭转和非生理供血等问题。同时通过吻合穿支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进行游离移植至如足底、手部、臀部等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区,对缺损区域的感觉功能重建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通过吻合穿支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上感觉负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是临床研究及应用的新趋势。

  • 标签: 穿支血管 移植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临床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修复四肢合并血管损伤的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9例上肢、28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进行创面修复重建,术后护理给予绝对卧床,注重体位护理;使用无光式两用保暖烤灯进行皮保温保暖;手术后7 d内强化夜间护理;应用"四步一字口诀法"严密观察皮血运,并使用"数字记分式"护理记录单记录血运情况,以及时发现血管危象;采用微视频进行功能锻炼指导,防止肢体功能丧失。出院后通过微信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术后3例发生动脉危象,探查后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1例,其余皮完全成活,质地及色泽良好,成活率89.36%。伤口感染1例,伤口裂开2例,供区发生局部感染并发症1例。40例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皮色泽、轮廓和质地评分分别为(9.1±0.3)分、(8.8±0.4)分和(9.2±0.2)分。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3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9.47%;下肢功能根据临床下肢评分(LEM)标准评定:优19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1%。结论应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修复重建四肢合并血管损伤的软组织缺损,术后加强护理,尤其夜间。局部保温保暖,定时严密观察皮血运,并加强早期康复锻炼,是保证皮手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 标签: 血流桥接皮瓣 修复重建 四肢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A和CDU在腓动脉穿支皮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使用腓动脉穿支皮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47例患者完整资料,术前均行CTA及CDU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并记录其体表定位点和外口径,与术中实际观察、测量值进行比较,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DU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7.87%,CTA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5.7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血管外直径术前CTA与CDU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相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应用CDU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术中探查血管位置符合率为100%。术后皮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皮均成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皮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结论CDU和CTA在腓动脉穿支皮术前血管评估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用的方法,且临床上可互补联合应用。

  • 标签: 腓动脉穿支皮瓣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穿支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2例足背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伴大段跖骨骨缺损,4例小腿软组织缺损伴大段胫骨骨缺损的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8.0 cm~15.0 cm×10.0 cm,骨缺损长度3.8~7.0(平均5.75) cm。一期先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充跖骨骨缺损或胫骨骨缺损,同时2例足部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ALTF)修复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采用局部筋膜皮转位修复,皮大小6.0 cm×8.5 cm~16.0 cm×11.0 cm。术后2~7个月,采用个体化设计的微孔假体(微孔钛5例、微孔钽1例)修复骨缺损。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跖骨及胫骨骨断端与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骨整合情况及行走情况。随访6~25(平均12.7)个月。结果5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术后2个月开始站立,3个月开始扶拐行走,5~6个月脱拐行走;骨整合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3个月足部伤口感染,微孔钛假体取出并更换万古霉素骨水泥后,伤口愈合,恢复行走。结论皮加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治疗下肢软组织缺损伴大段骨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患者更早下地的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如何降低假体感染率需要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外科皮瓣 假体 3D打印微孔钛(钽) 下肢 软组织缺损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修复手、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手、足创面患者共112例,其中手指78例,虎口11例,手掌5例,手背6例,足部1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21.0 cm×12.0 cm;均采用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修复。应用皮种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带前臂后侧皮神经)30例,皮面积5.0 cm×2.0 cm~13.0 cm×6.0 cm;吻合血管的腓浅动脉穿支皮(未带腓浅神经)15例,皮面积2.5 cm×2.0 cm~9.0 cm×6.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带腓肠外侧皮神经上段)26例,皮面积2.5 cm×1.8 cm~7.0 cm×5.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动脉穿支皮(带腓肠神经中下段)41例,皮面积2.5 cm×1.8 cm~23.0 cm×14.0 cm,修复足部、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其中40例做CTA的观察,分别测量桡侧副动脉、腓浅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动脉的出现率和起始处血管口径。缝接皮神经97例,未缝接皮神经15例(均为腓浅动脉穿支皮)。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切取腓动脉穿支皮(41例)、桡侧副动脉穿支皮(30例),两种皮穿支出现率是100%;腓肠外侧浅动脉出现率为80.0%,穿支利用率为80.8%(21/26),有19.2%(5/26)因血管太细改为腓肠内侧浅动脉;腓浅动脉穿支出现率为90.0%,可利用率为60.0%(9/15),其中40.0%(6/15)改为腓动脉穿支皮。除1例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皮全部成活。有101例获得随访,其中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0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36.6个月。修复手部者功能优40例,良45例,可5例。缝接手部皮皮神经者78例,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未缝接手部皮皮神经者12例,感觉功能达到S3级3例、S2级9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均缝接了皮神经,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桡侧副动脉穿支皮比较臃肿,需要去脂、修薄处理,其他3种皮不臃肿。结论腓动脉穿支和桡侧副动脉穿支血管口径较粗,容易切取成活;腓浅动脉和腓肠外侧浅动脉因血管口径比较细,且腓浅动脉变异很大。4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中,桡侧副动脉穿支皮较臃肿。腓肠外侧皮神经上段、前臂后侧皮神经及腓肠神经中下段均有感觉神经支配皮,腓浅动脉穿支皮的伴行腓浅神经没有发出皮支到皮内,腓浅神经上段仅仅是过路神经,可以修复神经缺损,皮本身没有感觉。

  • 标签: 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 腓浅动脉穿支 桡侧副动脉穿支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 血管吻合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合三维重建辅助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15例手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51岁[(27.8±8.1)岁]。患者均为手部软组织缺损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缺损范围2.0 cm×1.0 cm~6.0 cm×4.0 cm。患者术前均行腹主动脉至足背动脉CTA检查,并使用Mimics 20.0软件三维重建下肢骨骼、血管、皮肤等组织,精确测量腓浅动脉穿支血管定位点、血管直径及血管长度,然后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皮,并使用软件模拟皮切取操作。术中按设计切取腓浅动脉穿支皮并移植修复创面。术中测量穿支血管定位点、直径和长度等指标,并与术前建模测量进行比较。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皮存活及供区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肢功能。术后3个月,观察供区外观、感觉和活动情况。结果基于重建的三维模型,可在术前明确腓浅动脉穿支来源及走行,建模所得穿支血管定位点、直径和长度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2.2±3.8)个月]。手术时间为50~125 min[(91.2±10.4)min],术中出血量为150~450 ml[(364.1±44.7)ml]。术后2例皮出现部分表皮坏死,换药后逐渐愈合,其余皮均顺利成活。供区均可直接缝合,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分为(76.4±9.7)分,高于术前的(48.2±10.1)分(P<0.05),其中优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3%。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供区轻微瘢痕生长,足背及供区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行走步态正常。结论CTA检查结合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可精确定位穿支血管,实现腓浅动脉穿支皮的个体化、精准化设计,辅助快速准确切取皮,从而促进手部创面愈合及功能恢复。

  • 标签: 手损伤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标准逐渐普及,各大高校对音乐教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而音乐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对艺术高考生来说,他们需要准备更多的技能来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很多高校将钢琴演奏作为音乐考试的科目,所以高中学校应该充分应对艺术高考,帮助学生们为上好大学铺路。本文以艺术高考作为切入点,提出几点高中钢琴课程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高中钢琴教师和各大艺考学生们。

  • 标签: 钢琴 艺术 特长生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舟月骨间韧带(SLIL)的形态和血供分布,并从解剖学角度探讨临床上SLIL损伤对其血供的影响及重建的方法。方法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选取12例新鲜成人前臂标本,从尺动脉或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溶液,于Micro-CT扫描,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图像,观察SLIL在中立位的形态和韧带内滋养血管分布,测量韧带掌侧、背侧和近端的宽度、长度、厚度,测量SLIL内滋养血管入口处的解剖参数,并分析其与舟、月骨的血供关系。结果①数字化技术三维重建SLIL的大体形态并测量其解剖参数,近端长度均值最大,掌侧、背侧长度相近;韧带掌侧最宽,厚度最小,而背侧与近端在厚度与宽度上相近。②SLIL的近端无滋养血管分布,掌侧与背侧均有丰富的滋养血管分布,其血供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LIL的掌侧与背侧内滋养血管从SLIL附着处进入舟、月骨内形成吻合。结论SLIL掌侧较宽且厚度小,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其较其它亚区更易损伤;其掌侧与背侧亚区均有丰富的血供且与舟、月骨内相吻合,而近端无血管分布,因此,掌、背侧韧带早期轻度损伤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而近端损伤则较难修复,韧带掌侧与背侧损伤对舟、月骨血供会产生一定影响。

  • 标签: 舟月骨间韧带 血管灌注 显微成像 应用解剖 数字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