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壁动脉穿支皮(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支皮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2019年4月1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6岁女性患者。接受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患者入院后计划行右侧胸壁瘢痕整复+游离腹壁动脉穿支(DIEP)皮移植+右侧乳房再造+左侧乳房上提术。右侧胸壁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8 cm×10 cm,术中误伤DIEP血管蒂,转而设计左侧大腿内侧股深动脉穿支(PAP)皮,皮面积为20 cm×11 cm、厚4.5 cm、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6 cm,皮质量为360 g。转移皮修复右侧乳房缺损并填塞深部腔隙,PAP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术中见皮血运良好,同期完成左侧乳房上提术,大腿及腹部皮供区直接拉拢闭合。术后皮存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7个月,大腿供区外观功能好,未见明显并发症,重建乳房较对侧小。本病例提示PAP皮在自体组织乳房再造中可作为DIEP皮切取失败的有效替代。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动脉穿支皮(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中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蒂DIEP,包括12例外侧支型、9例内侧支型和20例内、外侧型,皮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蒂长度为(12.5±0.6)cm。皮平均重量为565(365~1 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皮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皮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重建 乳腺癌 联体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腹直肌肌皮联合游离腹壁动脉穿支皮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9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联合游离腹壁动脉穿支皮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移植对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6(44±7)岁。术前用可听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和CT血管造影确定下腹部腹壁动脉穿支位置,设计联合组织。联合组织长(25.32±0.27)cm、宽(13.14±0.76)cm、厚(3.55±0.34)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根据供受区情况留置2根或多根负压引流管。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观察组织以及其供区术后情况、再造乳房情况、上肢淋巴水肿恢复情况以及其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0~420(396±55)min。术后胸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5.9 d,腹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4.3 d。1例患者腹壁动脉穿支皮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壁动脉穿支皮供区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直肌肌皮发生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组织均顺利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组织挛缩变形。7例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周径缩小2.0~4.0 cm。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6例患者患肢术后长期行绷带加压治疗和物理治疗,所有患者对患肢外形较满意;2例患者的患肢神经痛表现得到缓解,另2例患者患肢神经痛未加重。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带蒂腹直肌肌皮联合游离腹壁动脉穿支皮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移植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合并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水肿 外科皮瓣 乳房重建 联合组织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腹壁动脉穿支(DIEP)皮挽救扩张器置入失败并再造乳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采用DIEP皮移植再造乳房补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失败的患者资料。术后观察皮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和腹壁功能。结果共纳入1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3岁。既往曾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扩张器置入乳房重建术,需再造乳房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5例。其中3例发生扩张器感染取出,4例发生扩张器包膜挛缩移位,6例自感不适需要取出假体。13例患者共切取移植13块游离DIEP皮,皮长(25.5±0.6) cm、宽(12.6±0.4) cm、厚(5.9±0.7) cm,血管蒂长度为(11.3±0.4) cm。皮平均重量为435 g(390~510 g)。平均手术时间为440 min (390~560 min)。6例患者选用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4例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2例选用胸背血管作为受区吻合血管,1例选用胸背血管和胸廓内血管近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所有DIEP皮均一期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6.5个月(12~39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挛缩变形。皮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运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DIEP皮用于扩张器置入失败后的乳房再造,术后乳房形态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 软组织扩张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之皮/肌皮修复方法的选择和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7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31例会阴肿瘤患者,采用多种形式皮/肌皮修复肿瘤切除后创面。患者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9~76岁,原发病因中外阴癌27例、Paget病4例。会阴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继发缺损面积为8.0 cm×4.5 cm~27.5 cm×24.0 cm。结合缺损所在具体会阴及腹股沟区域及面积,并根据穿支体区理论,采用阴部外动脉穿支皮、腹壁动脉穿支皮、腹直肌肌皮、股前外侧皮、阴部内动脉穿支皮、股薄肌肌皮和股深动脉穿支皮等修复。根据皮血运范围划分,总共切取17个局部转位皮、18个轴型皮/肌皮、7个V-Y推进皮,面积为7.0 cm×4.0 cm~21.0 cm×13.0 cm。皮/肌皮均带蒂转移,供区均无张力直接缝合。观察并记录皮/肌皮个数、创面闭合情况、皮/肌皮成活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31例患者共切取42个皮/肌皮,其中11例患者采用2个皮/肌皮修复环周大面积缺损。所有缺损均达到无张力直接闭合。32个皮/肌皮术后血运良好,另外10个皮/肌皮血运不良。17个皮/肌皮术后存活良好;5个皮/肌皮术后8~14 d伤口裂开,经换药治疗后好转;7个皮/肌皮术后2~5 d出现暂时性充血,未予特殊处理后逐渐恢复;3个皮/肌皮术后7~15 d发生感染,经换药治疗后2个皮好转,另外1个皮/肌皮因部分坏死行清创后直接拉拢缝合;2个皮/肌皮术后8~15 d完全坏死,均于清创后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修复;7个皮/肌皮术后7~20 d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24例患者获随访,时间9~38个月,皮/肌皮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外阴外形较佳,髋关节活动未见受限,排尿、排便功能未受影响,其中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对会阴肿瘤切除术后复杂大面积缺损,根据分区灵活应用不同形式皮/肌皮修复后外观和功能较佳,但是并发症较多,需进一步加强术后护理。

  • 标签: 外阴肿瘤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腹壁动脉穿支(DIEP)皮移植乳房再造术中,与受区胸廓内血管吻合方式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游离DIEP皮移植即刻或延期再造乳房的病例资料。所有皮都只携带一侧腹壁血管蒂,皮4区远端全部去除,全部单纯选择胸廓内血管作为受区血管。根据皮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选择相应的吻合方式,包括:(1)两端法;(2)近端1支法;(3)近端2支法;(4)近端主干及属支法;(5)远端1支法;(6)近端端侧吻合法。术后对皮成活情况、乳房形态、乳腺癌有无复发,以及供区伤口愈合情况进行随访。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0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8.7±3.5)岁,范围27~65岁,其中即刻乳房再造有109例,二期乳房再造99例,切取DIEP皮质量为295~640 g,平均410 g,皮长(23.9±0.8) cm、宽(12.2±0.5) cm、厚(4.3±0.4) cm,血管蒂长度为(10.9±0.3) cm,其中194例DIEP皮血管蒂有2支伴行静脉,14例血管蒂有1支伴行静脉。173例有1支胸廓内静脉,35例有2支胸廓内静脉。血管吻合方法:采用两端法89例,近端1支法49例,近端2支法35例,近端主干及属支法25例,远端1支法7例,近端端侧吻合法3例。208例中有2例皮术后坏死,包括1例两端法和1例近端1支法,原因分别为血管蒂扭转和静脉回流障碍,都予以直接去除坏死的皮,1例采用假体置入再造乳房,另外1例受区直接闭合,其余206例皮完全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影响。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平均22.6个月,1例发生脑转移,进一步接受内科治疗,未出现乳腺癌复发病例。结论根据DIEP皮血管蒂和胸廓内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灵活选择血管吻合方法,可以确保皮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的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胸廓内血管 动静脉吻合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移植用于肩部巨大肿瘤切除术后功能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采用带蒂背阔肌皮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组合移植修复肩部肿瘤术后大面积复杂缺损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1.7岁(范围:29~56岁)。滑膜肉瘤2例,叶状细胞肉瘤2例,脂肪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患者病程6~24个月,此次术前已接受肿瘤切除术1~5次。患者术中全部采用带蒂背阔肌皮联合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组合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同时重建三角肌功能。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肌皮状态、并发症情况、上肢外观和功能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截至2021年12月,6例患者平均随访21.6个月(范围:12~36个月),术后所有肌皮均存活,未见严重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肌皮重建肩部轮廓外观满意。术后3个月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查,确认股外侧肌的神经再支配功能均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肩关节功能为轻度受限,2例为中度受限,1例为重度受限。所有患者自诉肩部不适感较术前明显改善,均对外观及功能恢复结果满意。结论联合肌皮移植可较好完成肩部巨大肿瘤切除后遗留的创面修复,减少肿瘤复发,同时重建肩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肿瘤 股前外侧肌皮瓣 背阔肌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内侧皮修复口腔癌缺损、供区采用股前区接力皮修复的优势和经验。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3例口腔肿瘤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74岁,平均49.5岁;其中舌癌8例、口颊癌5例。全部采用游离股前内侧皮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结果13例患者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都顺利切取成功,皮面积7.0 cm×4.0 cm~14.0 cm×7.5 cm,皮供区采用股前外侧接力穿支皮(10例)或股前内侧接力穿支皮(3例)转移修复,接力股前外侧穿支皮面积为8.5 cm×5.0 cm~18.0 cm×7.0 cm,接力股前内侧穿支皮面积为7.5 cm×4.0 cm~15.0 cm×7.0 cm。术后所有皮全部顺利成活,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和伤口裂开感染等情况。术后随访12~28个月,皮全部成活良好,皮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颜色及外观轮廓自然,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当游离股前外侧皮切取困难时,用游离股前内侧皮修复口腔肿瘤缺损,皮供区直接闭合张力较大时以股前区接力皮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手术效果。

  • 标签: 口腔肿瘤 接力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游离皮瓣移植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股薄肌皮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的股内侧皮形式移植再造乳房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7~59岁,平均40.3岁。肿瘤均为单侧,左侧9例,右侧7例;直径1.5~4.5(2.9±0.3) cm;全部为一期病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9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股内侧穿支皮移植再造乳房,患者分为A、B两组。在A组切取股薄肌皮联合大收肌穿支皮,在B组直接制备面积较大、宽度可达到股薄肌前缘前方的大收肌穿支皮,用ICG荧光造影技术验证皮血运后所有皮仅通过一支大收肌穿支血管作为血管蒂。结果共切取移植8例股薄肌皮联合大收肌穿支皮和8例大收肌穿支皮,皮长(27.5±0.4) cm、宽(7.1±0.5) cm、厚(3.8±0.4) cm,股薄肌皮血管蒂长度(7.4±0.3) cm,大收肌穿支皮血管蒂长度(10.8±0.5) cm。皮重量195~315 g,平均255 g;皮缺血时间55 ~ 90 min,平均75 min 。16例患者都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仅吻合大收肌穿支血管就可保证皮血运可靠,两组均未用血管吻合备选方案。所有皮均一期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弹性好,无明显皮挛缩变形。16例平均随访12.5个月,患者自我感觉外形较满意。股内侧皮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髋关节及腿部功能无影响。结论以大收肌穿支血管为蒂可安全可靠切取大面积股内侧穿支皮,无需额外制备股薄肌血管蒂。

  • 标签: 乳腺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股薄肌皮瓣 大收肌穿支皮瓣 乳房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游离股后内侧穿支皮再造一侧乳房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6例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47岁。肿瘤均为单侧,左侧3例,右侧3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对6例乳腺癌患者行一期或二期双侧游离股后内侧穿支皮移植再造乳房。一期再造3例,乳腺肿块直径2.5~4.0 cm;二期再造3例。术后对皮和供区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6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切取皮长(24.4±0.5) cm、宽(8.3±0.5) cm、厚(3.4±0.5) cm,血管蒂长度为(8.9±0.4) cm,动脉管径为(1.5±0.4) mm,静脉管径为(1.9±0.3) mm。皮平均质量为235 g(165~345 g)。1例皮供区术后1周出现淋巴漏,经持续负压吸引于2周后自行愈合。6例获5~8个月随访,平均5.5个月,所有皮均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挛缩变形,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下肢功能影响。6例效果均较满意,未发现乳腺癌复发。结论应用双侧游离股后内侧皮移植再造一侧乳房效果较好,方法可行,可作为特殊情况乳房再造的备选手术方案。

  • 标签: 乳腺肿瘤 穿支皮瓣 股后内侧穿支 乳房再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部皮移植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占比情况及其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168例采用下腹部皮移植的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62(42.5±5.3)岁,体质量指数为23~32(27±1.8)kg/m2;均为单侧乳房再造,左侧102例、右侧66例。其中,一期乳房再造89例,二期乳房再造79例。观察项目:(1)分析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部皮移植乳房再造手术中应用的长度、管径、占比等情况;(2)术后随访观察皮成活及再造乳房恢复情况。结果(1)168例患者中,89例(53.0%)患者的供区皮同时携带腹壁浅静脉,(一期47例,二期42例),长度(4.20±0.27)cm、管径(1.30±0.25)mm,35例(20.8%)同时携带腹壁浅动静脉(一期16例,二期19例),长度(3.10±0.38)cm、管径(0.50±0.14)mm。实际移植2/4腹部皮74例(44.0%),全部采用一侧腹壁动脉穿支皮移植(一期55例,二期19例);实际移植3/4腹部皮54例(32.2%),一期22例,二期32例;实际移植4/4腹部皮40例(23.8%),一期12例,二期28例;(2)16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42个月,皮均成活顺利(成活率100%),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挛缩变形,患者对外形较满意,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部皮移植乳房再造术中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是否携带腹壁浅动静脉不影响下腹部皮移植的成活率。

  • 标签: 腹壁动脉 腹壁浅动脉 腹壁浅静脉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的解剖特点,以及在头颈重建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4例应用游离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移植修复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2例,年龄31~69岁,平均50.2岁。其中舌癌39例,牙龈癌24例,口颊癌11例;T4N1M0 26例,T4N0M0 22例,T3N1M0 15例,T3N2M0 11例。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穿支血管蒂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术中记录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软组织缺损大小、游离股内侧皮长、宽、厚以及血管蒂长度和血管蒂来源。术后随访观察皮成活情况、功能状态和供区恢复情况。结果口腔恶性肿瘤患者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的继发软组织缺损大小为4.0 cm×3.5 cm~9.0 cm×5.5 cm,全部应用游离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移植修复,皮长(12.5±0.4)cm、宽(7.2±0.4)cm、厚(3.5±0.2)cm,血管蒂长度为(8.6±0.4)cm。所有病例中股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具体血管蒂来源分为6类,股内侧肌和长收肌之间的股动脉蒂肌间隔穿支4例(5.4%),长收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6例(8.1%),股薄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16例(21.6%),股薄肌和大收肌之间的股深动脉蒂肌间隔动脉穿支9例(12.2%),大收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29例(39.2%),半膜肌的股深动脉蒂肌皮穿支10例(13.5%)。74例皮全部存活,供区创面均直接闭合,随访12~36个月,皮外观满意,吞咽、言语功能满意,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4例发生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皮转移修复后效果良好。结论股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组织量丰富,血管解剖恒定,可选择设计方案多,皮供区损伤小,是头颈肿瘤术后重建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股薄肌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 头颈部肿瘤 嵌合皮瓣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股薄肌肌皮在会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延展设计解剖基础。方法选择6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年龄为27~52岁,平均41.2岁,解剖观察双侧股深动脉及进入股薄肌的肌支走行,测量血管蒂长度。模拟完成股薄肌肌皮切取手术,先按照标准方式进行转移,随后再通过长收肌隧道进行转移,进行延展设计。分别测量2种转移方式12块肌皮远端到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对2种转移方法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解剖发现6具尸体双侧股深动脉肌支全部走行于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12块股薄肌肌皮平均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84±0.71) cm。标准方式转移后股薄肌肌皮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9.23±0.95) cm(6.9~10.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45±2.27) cm(7.5~14.8 cm)。通过长收肌隧道转移延展设计后,皮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4.52±1.18) cm(2.7~ 6.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8.92 ±1.82) cm,(4.8~11.7 cm)。与标准方法相比,股薄肌肌皮通过长收肌隧道转移后,血管蒂同侧转移增加长度(4.71±1.14) cm(3.5~7.3 cm),平均4.71 cm;对侧转移增加长度(2.53±0.89) cm(0.9~4.1 cm)。2种方法测量的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13.194,P<0.001;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9.05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长收肌隧道转移双侧增加的可修复距离长度平均为3.62 cm,能提供的额外增加距离为平均血管蒂长度的46.2%(3.62/7.84)。结论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对股薄肌肌皮进行延展设计可以增加血管蒂长度,扩大了其修复会阴的范围。

  • 标签: 肌皮瓣 外阴肿瘤 会阴,修复外科手术 股薄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移植再造乳房的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报告研究。纳入2021年8月—2022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移植再造乳房的11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32~57岁(平均45.1岁)。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切取皮长22~30(24.5±0.8)cm,皮岛宽10~12(11.2±0.5)cm。具体制备肌皮形式包括:类型Ⅰ,一侧传统带蒂腹直肌皮联合对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移植;类型Ⅱ,双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移植;类型Ⅲ,一侧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联合对侧游离腹壁动脉穿支皮移植。观察皮血运情况、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11例患者的皮制备类型Ⅰ4例、类型Ⅱ4例、类型Ⅲ3例。所有皮顺利成活,未见明显并发症。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4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挛缩变形;皮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的带蒂腹直肌皮制备手术难度不大,能有效减小供区损伤,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可以作为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较好的手术方法选择。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乳腺肿瘤 腹直肌皮瓣 带蒂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动脉穿支皮的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口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行肿瘤根治术后均应用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根据股动脉穿支血管蒂发出位置将皮分为3类:(1)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穿支血管自股直肌、股内侧肌、缝匠肌之间发出;(2)股内侧穿支皮,穿支血管自长收肌前缘发出;(3)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穿支血管自股内侧肌内发出。具体切取形式包括:(1)单纯股动脉穿支皮;(2)股动脉穿支皮携带股内侧肌肌;(3)股动脉穿支皮携带长收肌肌。供区分层减张后拉拢缝合。术后对皮成活情况和外观、患者吞咽和语言功能,以及供区外观和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32例口腔肿瘤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37~54岁;舌癌17例,牙龈癌10例,口颊癌5例;病程为2~13个月。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5.5 cm×3.5 cm~12.0 cm×7.0 cm大小的继发软组织缺损。术中发现32例患者股动脉穿支均恒定存在,其中12例采用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长(11.3±0.5) cm、宽(5.1±0.6) cm、厚(3.4±0.3) cm;6例采用股内侧穿支,皮长(10.8±0.4) cm、宽(5.0±0.5) cm、厚(3.6±0.4) cm; 14例采用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长(11.5±0.3) cm、宽(4.6±0.4) cm、厚(3.1±0.2) cm。切取形式:16例为单纯股动脉穿支皮,14例为股动脉穿支皮携带股内侧肌肌,2例为股动脉穿支皮携带长收肌肌。术后32例皮全部存活,随访12~34个月,皮外观、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吞咽和语言功能恢复较好,大腿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无明显影响。有4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肌皮转移修复,其中1例恢复良好,3例死于肿瘤转移;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再次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股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根据其发出位置可从股前内侧近端、远端或股内侧区切取不同形式的穿支皮,且皮质地柔软,供区损伤小,是口腔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较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股动脉 肌瓣 游离皮瓣 口腔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游离移植整复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2018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7例面部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31~49岁,累及额部4例、颏颈部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定位后,根据面部亚单位修复原则行瘢痕切除,形成的创面面积为8 cm×6 cm~21 cm×8 cm,切取面积为9 cm×7 cm~22 cm×9 cm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修复。供区直接缝合。记录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与术前定位是否相符、皮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色泽、质地、外观及供区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功能情况。结果7例患者术中探查穿支血管位置均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相符。7例患者皮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色泽与受区周围皮肤相似,质地柔软,无明显挛缩,其中4例皮外观轻度臃肿。7例患者皮供区术后均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穿支血管解剖较恒定,皮可切取面积大,且皮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隐蔽,是面部亚单位大面积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 标签: 瘢痕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面部亚单位
  • 简介:摘要2020年5月14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7岁女性单侧乳腺癌患者,对其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双侧腹壁浅动脉穿支皮(重量为305 g)游离移植再造乳房。术中将右侧腹壁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左侧腹壁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远端吻合,见皮通血良好,将腹部皮供区创面直接拉拢闭合。手术历时9 h。术后第1个48 h皮显示轻度灌大于流,未见明显水肿或水疱,皮温度与周围皮肤一致,引流管引流量仅40 mL。术后3 d皮血运完全恢复正常,皮存活良好,供区切口无明显张力,愈合顺利。随访2个月,腹部供区切口完全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重建乳房外形自然,患者计划进一步行乳头重建和对侧乳房悬吊术。该病例提示在特定情况可选用双侧腹壁浅动脉穿支皮进行自体乳房再造,以最大限度减少供区损伤。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显微外科手术 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术后缺损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在10具新鲜尸体上进行双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测量。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术前使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查标记穿支位置,根据口腔内缺损组织的面积设计旋髂浅动脉穿支皮,制备皮并转移至口腔,显微镜吻合动、静脉。术后随访6~30个月,观察皮的存活情况及口腔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0具新鲜尸体完成双侧解剖,共获得20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数据。旋髂浅动脉直径为(1.94±0.30) mm,浅支直径为(0.94±0.25) mm,深支直径为(1.25±0.27) mm。至少有2条来自深支的肌皮穿支穿过缝匠肌[(2.15±0.37)条],肌皮穿支直径为(0.75±0.15) mm。旋髂浅静脉直径为(1.72±0.14) mm。浅支动脉蒂长度为(6.5±1.2) cm,深支动脉蒂长度为(8.5±1.9) cm,静脉蒂长度为(9.2±2.1) cm。共选择16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31~70岁,平均48.8岁。切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面积6 cm×4 cm~12 cm×6 cm,血管蒂动脉平均长度约6.8 cm,静脉平均长度约7.6 cm。1例术后出现皮静脉危象,皮坏死,其余患者皮均存活良好。2例出现供区淋巴瘘,拔管延迟。16例术后随访6~30个月,1例9个月时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或转移;供区未见并发症,患者对口腔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厚薄适中,质地柔软,血管蒂直径及长度恒定,血供稳定,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缺损的良好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旋髂浅动脉 解剖学 口腔癌 修复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