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作者: 刘永民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5-24
  • 出处:《智慧东方》2024年6期
  • 机构:中共咸阳市渭城区委党校
  • 简介:【摘要】历史实践证明,延安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新时代应结合新的实际继续弘扬延安精神,把延安精神融入党校红色教育工作中,作为党性教育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让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提升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

  • 标签: 延安精神 弘扬 党校 红色教育 党性教育
  • 简介:摘要:党建工作要求机关单位将党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统一,确保党的正确思想可以渗透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为机关单位的发展指明方向。合理地开展党建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机关单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治本之策。为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机关单位不仅要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还需要对其进行创新,不断地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使自身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的价值以及创新措施,希望可以为机关单位党建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新时代 机关 党建工作 创新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再次正中开胸行孙氏手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接受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的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45.4±12.7)岁。首次正中开胸手术的病因包括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瘤、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次手术的指征残余主动脉夹层瘤样扩张,直径超过55 mm、主动脉瘤扩张、新发A型主动脉夹层,吻合口漏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全麻,正中开胸下完成,顺行性单侧或双侧脑灌注完成支架象鼻置入和弓部替换手术。结果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5例(9.1%,5/55),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衰竭、脑部并发症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除死亡病例外,术后脑部并发症2例(2/50,4%),脊髓损伤(一过性截瘫)5例(5/50,10%);呼吸机辅助14~42 h,中位时间17 h,8例(8/50,16%)超过48 h;肾功能衰竭需要替代治疗2例。完成随访45例(90%),随访(25.9±11.2)个月(10~47个月),期间因脑并发症死亡1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例,行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结论再次正中开胸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弓部病变安全有效。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再次正中开胸 全主动脉弓替换术 支架象鼻
  • 简介:摘要:现如今,城市化脚步加快了进程,尤其在城市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电力能源成为大众必不可少的资源,且产生了极其关键的影响。如何才能强化国内智能电网建造,有效提升配电网工程整体数目,在配电网工程建造施工管控中出现了大量漏洞,且严重阻碍了供电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没有符合客户用电诉求。因此,势必要针对配电网工程建设标准化管控实施深入探究,进一步推进配电网工程建造施工顺利完工。

  • 标签: 配电网工程建设 标准化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大小,对比分析术前血液生物标记物差异,同时评估此部分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的直径值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入组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高危预警及干预研究"项目的64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照指南推荐的升主动脉直径预防干预值将患者分成两组(组Ⅰ<55 mm,组Ⅱ≥55 mm),进行术前升主动脉直径大小血液生物标记物差异及升主直径对患者短期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CT扫描评估升主动脉直径。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升主动脉直径(46.9±9.7)mm,组Ⅰ占84.1%;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发生主动脉夹层,且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在60岁之前;组Ⅱ术前血液炎症指标计数较高;术前组Ⅰ短期生存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在发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时升主动脉直径多在55 mm以下;而且术前升主动脉直径≥55 mm患者血液炎症指标计数高;同时升主动脉直径较小患者的生存率和短期预后较好。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升主动脉直径 血液生物标记物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体外循环降温温度与术后神经系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单一术者应用浅-中低温停循环行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患者共118例。根据术中停循环时的膀胱温分为3组:T1组[39例,(25.58±0.64)℃];T2组[39例,(28.21±0.77)℃];T3组[40例,(30.95±0.9)℃]。比较组间临床资料,探究术中降温温度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118例患者平均手术、体外循环、阻断、停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分别为6.64 h、188.5 min、104.19 min、23.93 min、28.81 min。全组院内死亡8例(6.78%),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障(PND)13例(11.02%),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TND)25例(21.19%)。3组术后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组患者术后TND及PND发生率显著降低(P=0.042;P=0.045)。术后24 h引流量及二次开胸止血率均降低(P=0.005;P=0.012)。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下,术中降温温度与术后PND发生率独立相关(OR=0.51,95%CI:0.27~0.97,P=0.0389);分组比较,相对较高的温度是避免术后PND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4,95%CI:0~0.91,P=0.0434)。结论主动脉弓部手术中,浅低温可以降低深低温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改善神经系统预后,降低术后PND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弓部手术 浅低温停循环 神经系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探讨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关系,再次手术指征、体外循环策略、术中技术细节以及术后早中期结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28例患者接受29次再次正中开胸近端主动脉手术。全组男23例,女6例;年龄(45.1±12.7)岁。马方综合征15例(15/29,51.7%),白塞病3例(3/29,10.3%)。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Bentall手术和升主动脉替换术,同期孙氏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再次手术指征为:急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扩张、近端主动脉瘤、吻合口漏、炎性主动脉病变致瓣周漏、机械瓣功能障碍合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脓肿。再次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Wheat手术,再植法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手术,吻合口漏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升-右股动脉转流,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死亡1例(3.4%),原因为术后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双肺实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2例(6.9%),1例经ECMO辅助后痊愈,1例术后半年死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10.3%),肾衰需要透析3例(10.3%),下肢轻瘫1例(3.4%),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1例。1例患者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开口瘤样扩张行Cabrol术,术后1年再发A型夹层行再次孙氏手术。结论心脏和主动脉手术后的再次主动脉近端手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良好。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顺利开胸和建立体外循环,有效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主动脉疾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较大,要严密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避免主动脉破裂。孙氏手术适于复杂弓部二次手术。

  • 标签: 再次主动脉手术 吻合口漏 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现如今,城市化脚步加快了进程,尤其在城市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电力能源成为大众必不可少的资源,且产生了极其关键的影响。如何才能强化国内智能电网建造,有效提升配电网工程整体数目,在配电网工程建造施工管控中出现了大量漏洞,且严重阻碍了供电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没有符合客户用电诉求。因此,势必要针对配电网工程建设标准化管控实施深入探究,进一步推进配电网工程建造施工顺利完工。

  • 标签: 配电网工程建设 标准化 管理
  • 简介:摘 要:在当前社会阶段当中,基层党政建设工作是国家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也是根本的一个环节,更是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党建工作信息化也在不断推进,这不仅仅是党建工作科学化、时代化的时代趋势,更是当前时代下,党建工作和互联网结合的必然结果。本文将关注互联网和基层党性工作结合的进度,深入探索提高党建工作切实有效的方案。

  • 标签: 互联网 党建 创新 基层党建
  • 简介:摘要: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我国的电力行业得到进步。其中,施工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工作,包含了诸多不可控因素,在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监理工作当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里,尤其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工程产业也随之不断进步。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完善工程进度控制分析制,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成为了必要的发展步骤。因此,对电力工程施工监理的工程进度控制分析制进行了分析,以期助力电力工程行业的发展。

  • 标签: 电力工程 进度控制 安全管理 意义 具体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 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股静脉至股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

  • 标签: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连续486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手术均在中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别以成人心脏手术出血定义(universal definition of perioperative bleeding,UDPB)4级和血液保护抗纤溶药物随机试验(the blood conservation using antifibrinolytics in a randomized trial,BART)定义的大量出血为终点事件。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院内死亡34例(7.00%)。187例(38.48%)符合BART大量出血定义。UDPB分级0级45例(9.26%),1级8例(1.65%),2级114例(23.46%),3级147例(30.25%),4级172例(35.39%)。以BART标准为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OR=3.32,P<0.001)、贫血(OR=2.24,P=0.04)、肌酐清除率≤85 ml/min(OR=1.93,P=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OR=1.02,P=0.003)、体外循环(OR=1.01,P<0.001)、全主动脉弓替换(OR=2.40,P=0.02)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OR=0.86,P=0.01)为保护性因素。以UDPB 4级为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OR=2.43,P<0.0013),肌酐清除率≤85 ml/min(OR=2.05,P=0.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OR=1.01,P=0.04),体外循环(OR=1.01,P<0.001)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OR=0.85,P=0.002)和主动脉根部术式为Bentall(OR=0.65,P=0.04)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大量出血较为多见。女性、较差的肾功能、高D-二聚体水平、发病早期外科手术、长时间体外循环为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简单、有效的的手术方式降低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出血 全主动脉弓替换 Bentall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的治疗结果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中心收治35例妊娠合并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7±4.4)岁,马凡综合征15例(42.9%)。早期妊娠2例(5.7%),中期妊娠11例(31.4%),晚期妊娠15例(42.9%),产褥期7例(20.0%)。根据孕周(GWs)制定管理策略:分娩优先9例(25.7%),同期处理18例(51.4%),手术优先7例(20%),保守治疗1例(2.9%)。结果手术优先、同期处理和分娩优先组的患者及胎儿死亡率分别为14.3%(1/7)、57.1%(4/7);5.6%(1/18)、15.8%(3/19)和11.1%(1/9)、22.2%(2/9);1例行保守治疗,患者及胎儿5 d后死于主动脉破裂。中位随访时间16.7(2.5,56.2)个月,2例(6.7%)患者及3例(12.0%)胎儿/新生儿死亡,6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7%、63.5%。结论结合GWs制定的TAAD诊疗策略切实可行。TAAD发生在28 GWs后,同期处理可以挽救母婴生命;但28 GWs前胎儿的死亡风险高,应优先挽救孕产妇的生命。

  • 标签: 妊娠 主动脉夹层 治疗策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及右腋动脉插管行孙氏手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12例采用缺血侧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治疗的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4±8.4)岁。合并单侧下肢缺血11例,双侧下肢缺血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00(18.50,43.25)h。使用缺血侧股动脉端侧吻合8 mm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转机。根部操作:Bentall术5例、升主动脉替换3例、瓣交界加固及升主动脉替换4例。弓部操作为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12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体外循环(204.6±26.3)min,阻断主动脉(114.6±16.6)min,停循环(23.4±8.5)min,选择性脑灌注(33.5±11.0)min。5例患者同期行转流术:升主动脉-双股动脉转流1例;升主动脉-右股动脉转流3例;升主动脉-左股动脉转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CRRT治疗4例,再次开胸探查止血1例,再次气管插管1例,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1例。随访(17.2±7.6)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对于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联合插管行孙氏手术,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比例,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下肢缺血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MHCA)结合双侧顺行性脑灌注(bilateral 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bSACP)在全弓替换及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TAAD)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疾病诊疗中心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MHCA(29℃)及bSACP辅助下治疗的15例急性TAAD病例(改良组),采用同期在MHCA(25℃)及单侧选择性脑灌注(unilateral 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uSACP)辅助下治疗的26例急性TAAD患者作为对照(传统组)。全组患者均为复杂A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49岁,男性32例(78%),高血压病36例(87.8%)。根部操作包括窦部成型13例(31.7%),升主动脉替换29例(70.7%),Bentall 12例(29.3%)。弓部操作均为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结果全组住院死亡2例(4.9%),脑梗塞3例(7.3%),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12.2%),截瘫2例(4.9%)。传统组与改良组上述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例(7.7%)对0例,P=0.524]、[3例(11.5%)对0例,P=0.287]、[4例(15.4%)对1例(6.7%),P=0.636]、[1例(3.8%)对1例(6.7%),P=1.000]。改良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为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及迟发性截瘫各1例。改良组的手术、体外循环、阻断、停循环、顺行性低流量脑灌注、呼吸机辅助、ICU滞留时间及术后48 h引流量均小于传统组。组间新发急性肾衰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再次开胸探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MHCA(29℃)及bSACP辅助下采用全弓替换及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TAAD早期结果良好。与传统组相较,改良组的呼吸机辅助、ICU滞留时间及术后48 h引流量显著减少。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中低温停循环 双侧顺行性脑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罕见,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10年10月至2017年1月,17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男12例,女5例;年龄(38±11)岁。术前合并高血压9例,马方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3例,心功能不全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下肢缺血2例,1例腹主动脉替换术史。结果同期手术包括:Bentall术16例,弓部替换15例,三尖瓣成形术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升主动脉-股动脉转流1例。院内死亡3例(17.6%,3/17)。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以内11例,48 h以内3例,超过48 h 3例,分别为89、92、136 h。术后持续血液滤过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心包开窗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无死亡,恢复良好。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非常少见,外科手术风险大,死亡比例较高、并发症较多。积极及时外科手术,积极有效行心脏和脑保护,得到可接受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二尖瓣反流 外科治疗 孙氏手术 二尖瓣矫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术后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相关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凝血功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IE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38例IE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Th17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sICAM-1及凝血功能指标[可溶性P-选择素(P selectin,sP-SLT)]浓度,并对两组间相关指标的浓度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IL-17及IL-21浓度[(29.88±6.49)、(14.89±3.31)、(21.89±3.01)、(563.26±67.36)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6.56±4.11)、(7.52±2.34)、(12.91±1.01)、(423.38±56.4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30、10.74、17.20、49.48,P均<0.05)。观察组术前血清sICAM-1、sP-SLT浓度[(1 247.57(581.39,1794.66) μg/L、(60.29±6.61)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837.28(405.68,954.47) μg/L、(27.37±5.5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37、t=22.30,P均<0.05)。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清IL-1β、IL-6、IL-17及IL-21浓度[(16.19±4.07)、(7.73±2.40)、(13.83±0.94)、(425.33±52.12) ng/L]较术前[(29.88±6.49)、(14.89±2.31)、(21.89±3.01)、(563.26±67.36) ng/L]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2、13.25、15.76、9.98,P均<0.05)。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清sICAM-1、sP-SLT1浓度[(901.46(472.15,1 276.58) μg/L、(30.70±5.31) mg/L]较术前[(1 057.26±463.06) μg/L、(60.29±6.61) mg/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16、t=21.51,P均<0.05)。结论在IE患者中Th17相关因子、sICAM-1及sP-SLT呈高浓度表达,同时术后上述因子浓度降低,提示以上因子可能作为辅助诊断、评估IE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因子。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Th17相关因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高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中心共收治≥60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患者139例,男90例(64.7%),女49例(35.3%);年龄(65.1±3.8)岁,最高龄者80岁。所有患者均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急诊手术123例(88.5%),限期手术16例(11.5%);累及弓部的手术均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完成;根部手术方式分为Bentall手术、Wheat手术、David手术和单纯升主动脉替换,弓部手术方式分为部分主动脉弓替换术、经典孙氏手术、改良孙氏手术(岛状吻合);术后根据上下肢测压(压差≥40 mmHg,5.33 kPa)决定是否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合并的其他心脏病变同期处理。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5.0%),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3.6%),呼吸功能衰竭和心功能衰竭各1例(0.7%)。术后严重并发症为急性肾损伤19例(13.7%),低氧血症17例(12.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5例(10.8%)。结论外科手术仍是高龄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的首选;个体化的外科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高龄 A型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Kommerell憩室的治疗经验。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手术治疗的所有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Kommerell憩室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和随访。共有1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47.0±8.4)岁。结果Kommerell憩室平均最大直径(21.8±7.7)mm。全部患者均采用正中开胸孙氏手术。Kommerell憩室消除方式为缝闭Kommerell憩室开口3例,结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干9例,缝闭开口并结扎主干1例。住院期间无死亡。近期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中不明原因死亡1例,肾脓肿感染性休克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术中支架人工血管Ⅱ型内漏行介入封堵。结论孙氏手术中采用股动脉插管建立心肺转流、单侧颈总动脉插管进行选择性脑灌注、气管旁结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干治疗合并Kommerell憩室的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胸 Kommerell憩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心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3 678例受检者中,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51例(1.39%)。将28例有病理诊断的心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8~84 (52±14)岁。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原发良性组(组1,n=9),原发恶性组(组2,n=9),淋巴瘤组(组3,n=6),继发恶性组(组4,n=4)。患者均行早期(1 h) 18F-FDG PET/CT显像,其中22例患者(组1、2、3、4分别有6、7、6、3例)行延迟(2 h)显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cheffe检验比较4组间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病灶/本底比值(TBR)差异,TBR=SUVmax/肝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另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组1、2、3、4早期显像SUVmax[SUVmax(early)]分别为2.6±1.5、9.9±4.0、20.5±6.1、9.2±5.8 (F=21.39, P<0.01),其中组1低于组2和组3,组3最高(均P<0.005);4组早期显像TBR(TBRearly)分别为1.1±0.6、4.1±1.6、9.4±2.6、3.7±2.0 (F=29.15, P<0.01),其中组1低于组2和组3,组3最高(均P<0.005)。4组延迟显像SUVmax [SUVmax(delay)]分别为2.4±1.2、11.0±5.9、25.8±7.7、13.7±7.7 (F=16.01, P<0.01),延迟显像TBR(TBRdelay)分别为1.3±0.7、5.5±2.9、14.4±4.9、7.9±5.0(F=14.78, P<0.01),其中组3均高于组1和组2(均P<0.005)。ROC曲线鉴别心脏肿瘤良恶性的最佳界值如下:SUVmax(early)=4.2、TBRearly=1.6,SUVmax(delay)=4.6、TBRdelay=1.9,各界值对应的诊断心脏恶性肿瘤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9/19、8/9、96.4%(27/28);19/19、7/9、92.9%(26/28);16/16、6/6、100%(22/22);16/16、5/6、95.5%(21/22)。结论18F-FDG PET/CT显像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心脏恶性肿瘤,而延迟显像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心脏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诊断,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