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即穿型人工血管瘘与普通PTFE(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瘘的通畅率及相关并发症风险。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 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纳入到2020年3月为止发表的关于即穿型人工血管和普通PTFE人工血管对比研究的文章,提取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以及感染发生、假性动脉瘤形成以及随访过程中的死亡人数进行meta分析。根据结果的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计纳入10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篇,观察性研究8篇,共1 069条人工血管植入。分析结果显示即穿型人工血管与普通PTFE人工血管相比12个月初级通畅率(HR=1.075; 95% CI:0.871~1.327,P=0.501),18个月初级通畅率(HR=1.127,95% CI:0. 0.910~1.395,P=0.273),24个月初级通畅率(HR=1.079,95% CI:0. 0.793~1.470,P=0.628),24个月次级通畅率(HR=1.474,95% CI:0.901~2.412,P=0.122),感染发生例数(OR=1.204,95% CI:0.765~1.896,P=0.423)以及死亡人数(OR=0.929,95% CI:0.567~1.515,P=0.7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次级通畅率(HR=1.427,95% CI:1.048~1.944,P=0.024)和18个月次级通畅率(HR=1.531; 95% CI:1.128~2.079, P=0.006)方面,普通PTFE人工血管高于即穿型人工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假性动脉瘤发生率(OR=0.361; 95% CI:0.138~0.943; P=0.038)方面,普通PTFE人工血管高于即穿型人工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即穿型人工血管瘘与普通PTFE人工血管瘘相比,虽然在并发症风险上,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几率更低,但两种治疗方案在24个月使用过程中通畅率没有明显差异,均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即穿型人工血管内瘘 普通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内瘘 血液透析通路 人工血管内瘘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32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术后再狭窄临床资料,腔内血管成形(PTA)治疗组18例均行单纯球囊扩张,裸支架组14例均行PTA及裸支架植入,随访效果良好,认为对AVG术后再狭窄的患者,PTA及裸支架植入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及初级辅助通畅率要明显优于单纯PTA治疗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段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纳入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252例接受Orchid DCB治疗股腘段动脉狭窄的患者。本研究对此队列研究中49例因股腘段ISR接受DCB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慢性完全闭塞29例(59.2%),血栓形成7例(14.3%),中、重度钙化14例(28.6%)。病变平均长度为(215.9±97.1)mm。69.4%的病变为闭塞性病变(Tosaka Ⅲ级)。仅植入1枚补救支架。98%的患者有严重的跛行(RC 3级)或静息痛甚至组织缺损(RC>3级)。治疗后34例(73.9%)表现出RC的改善,11例(23.9%)没有改变,仅1例(2.2%)在随访终点观察到损害(RC分级升高)。术前踝肱指数(ABI)平均值为0.478±0.264,术后随访终点时为0.907±0.207,RC和ABI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80.4%。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及主要肢体截肢均未发生。结论此多中心研究的1年跟踪随访结果显示DCB治疗复杂股腘动脉段ISR病变是有效的。

  • 标签: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外周动脉疾病 支架内再狭窄 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