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前列腺切除术后行挽救放疗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48例根治前列腺切除术后接受挽救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6(45~87)岁,术前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23.50(0.18~845.00)ng/ml。病理分期:T2期99例(40%),T3a期49例(20%),T3b期78例(32%),T4期15例(6%),分期不详7例(3%);N0期153例(62%),N1期44例(18%),不详51例(21%);切缘阳性165例(67%)。术后Gleason评分6分12例(5%),7分104例(42%),8分34例(14%),>8分90例(36%),不详8例(3%)。术后出现生化进展(定义为术后6~8周PSA≤0.1ng/ml,后期出现PSA>0.1ng/ml且持续上升,或连续3次检测PSA持续上升)143例(58%),PSA持续(定义为术后6~8周PSA>0.1ng/ml)105例(42%)。放疗前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70例,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178例。117例(47%)行早期挽救放疗(放疗前PSA≤0.5 ng/ml),131例(53%)行晚期挽救放疗(放疗前PSA>0.5 ng/ml);182例(73%)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采用χ2检验比较放疗后PSA下降情况,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放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FS的因素。结果放疗后PSA应答(PSA下降≥50%)率为94%(233/248),PSA下降≥90%者203例(82%),12例(5%)放疗结束时PSA升高,但仅4例(2%)此后持续上升。放疗后中位PFS为69(95%CI 68~70)个月,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67%。生化进展患者与PSA持续患者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0.71,95%CI 0.37~1.37,P=0.311),早期挽救放疗患者的PFS较晚期挽救放疗患者更长[69(95% CI 68~70)个月与59(95% CI 44~74)个月,P<0.001]。放疗时激素敏感性患者较去势抵抗性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更高(74%与51%,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leason评分>8分、放疗时处于去势抵抗性阶段和晚期挽救放疗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根治前列腺切除术后出现生化进展和PSA持续的患者行挽救放疗(或联合内分泌治疗)均有一定疗效。放疗前PSA水平较高、去势抵抗性阶段与预后不良相关,建议在早期PSA水平较低、激素敏感阶段对患者进行挽救放疗。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生化进展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持续 挽救性放疗 预后
  • 简介:摘要根治前列腺切除术(RP)是局限期前列腺癌常用的治疗方法。RP后伴有不良病理特征(APF)的患者,选择辅助放疗还是挽救放疗(SRT)尚存在争议。近年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患者采取早期挽救放疗(ESRT)与辅助放疗的控瘤效果相当,且可以减少过度治疗。列线图和基因分类器可预测RP后复发风险,有助于个体化选择辅助放疗或ESRT。PSMA PET/CT在生化复发后检测远处转移病灶的敏感性较高,有助于决定是否实施SRT。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不良病理特征 辅助放疗 挽救性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靶向药物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转移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靶向药物联合SBRT治疗的58例转移肾癌患者资料,79.3%患者根据国际转移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为中高危,中位生物有效剂量为147 Gy (67~238 Gy)。结果分别有32、13、7、5、1例患者接受了1、2、3、4和6处共105个病灶的SBRT治疗,71%为骨转移灶,放疗期间未停用靶向药。SBRT治疗后中位随访9.4个月(2.7~40.1个月),18例患者死亡。1年局控率为97.4%,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3%,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3%。85%患者放疗后疼痛减轻。放疗后肿瘤退缩患者1年总生存优于放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83%∶48%,P=0.021)。全组患者共6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4例为3级骨髓抑制,1例为放射神经炎,1例为放射皮肤损伤。结论初步显示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转移病灶的SBRT治疗晚期转移肾癌安全有效。

  • 标签: 肿瘤转移,肾/靶向疗法 肿瘤转移,肾/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疗效 安全性
  • 作者: 董培 刘洋 张志凌 李志勇 郭胜杰 刘卓炜 蒋丽娟 韩辉 尧凯 李永红 夏建川 曹云 田丽 范卫君 何立儒 周芳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泌尿外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放疗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生物治疗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病理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影像科,广州 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微创介入科,广州 510060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 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 标签: 癌,肾细胞 转移性肾癌 抗血管生成治疗 免疫治疗 局部治疗 多学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非转移去势抵抗性阶段是前列腺癌进展过程中的特殊疾病阶段,尽早识别非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并及时干预,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近年来阿帕他胺等新型抗雄药物的使用显著延长了nmCRPC患者的无转移生存时间,延缓了患者症状进展。本文对nmCRPC治疗中应用新型抗雄药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非转移性 去势抵抗性 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 阿帕他胺 恩扎卢胺 达洛鲁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前列腺切除术(RP)后2014版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病理分级较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分级升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20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年龄66(45~81)岁。中位PSA 17.16(0.89~1 254.00)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6.4(4.1~152.1)ml。患者均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中位穿刺针数10(1~15)针;中位穿刺Gleason评分7(6~10)分;中位穿刺病理ISUP分级3(1~5)级,其中1级49例(23.9%)、2级52例(25.3%)、3级20例(9.8%)、4级47例(22.9%)、5级37例(18.0%)。患者均行RP治疗。根据RP术后病理ISUP分级是否升高分为2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病理ISUP分级升级的预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预测RP术后病理ISUP分级升级的穿刺病理ISUP分级截断值。结果本研究205例RP术后中位Gleason评分7(6~10)分,中位病理ISUP分级3(1~5)级,其中1级24例(11.7%)、2级51例(24.9%)、3级56例(27.3%)、4级20例(9.8%)、5级54例(26.3%)。与穿刺病理ISUP分级比较,205例中RP术后病理ISUP分级升高73例(35.6%)、一致91例(44.4%)、降低41例(20.0%)。穿刺病理ISUP分级是RP术后ISUP分级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OR=0.496,P<0.001)。穿刺病理ISUP分级预测RP术后病理ISUP分级升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 0.680~0.812)。当穿刺病理ISUP分级≤2级时,RP术后发生ISUP分级升高的可能较大,敏感性为75.3%,特异性为65.2%。101例穿刺病理ISUP分级≤2级患者中58例(57.4%)RP病理ISUP分级升高;67例穿刺病理ISUP分级为3~4级患者中仅18例(26.9%)RP病理ISUP分级升高。结论穿刺病理ISUP分级≤2级的前列腺癌患者RP术后出现ISUP分级升高的可能较大。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穿刺活检 病理升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接受根治前列腺切除术(RP)患者的前列腺前脂肪垫(PAFP)中淋巴结及肿瘤转移情况,初步探讨PAFP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接受RP的28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岁(范围:42~83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为16.00(29.64)μg/L(范围:0.01~99.90 μg/L)。244例患者为局限性或局部晚期,43例为转移前列腺癌。所有患者术中常规切除PAFP并单独病理学送检;PAFP切除范围:尾侧至前列腺尖部,头侧至膀胱颈,两侧至前列腺与盆内筋膜连接处。217例患者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PAFP病理标本均经泌尿系肿瘤亚专科的病理科医师阅片及报告。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87例患者中,23例(8.0%)PAFP存在淋巴结,11例(3.8%)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而无其他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的PAFP存在脂肪结缔组织受侵。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更高[48.2(73.0)μg/L比15.4(26.5)μg/L,Z=3.158,P=0.002],临床T分期和N分期更晚(Z=2.977,P=0.003;Z=2.780,P=0.005),术前Gleason评分更高(Z=2.205,P=0.027)。结论RP术中常规切除 PAFP并单独送病理学检查,可能检出更多的盆腔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可能获得更准确的病理学N分期。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前列腺前脂肪垫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辅助治疗是对根治前列腺切除术的补充,旨在降低复发的风险,主要包括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辅助放疗和辅助化疗。2020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前列腺癌指南新增了一项根治前列腺切除术后辅助外放疗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强调辅助放疗对于高风险患者的重要;对盆腔淋巴结转移者(pN1期)新增推荐了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联合辅助放疗时应对盆腔淋巴结和前列腺窝进行照射。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辅助雄激素剥夺治疗 辅助放疗 指南更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手术规划系统引导机器人辅助选择血管阻断肾部分切除术(RASPN)治疗完全内生型肾肿瘤的安全与可行。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收治的32例在三维手术规划系统引导下行RASPN的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M(IQR)]45.0(17.5)岁(范围:30~68岁)。肿瘤位于左侧15例,右侧17例。肿瘤最大径27.5(13.0)mm(范围:14~50 mm)。R.E.N.A.L.评分10.0(1.8)分(范围:7~11分)。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105.5(15.7)ml·min-1·(1.73 m2)-1[范围:71.1~124.8 ml·min-1·(1.73 m2)-1]。术前完善三维重建及手术规划,主要包括肿瘤立体定位、明确肿瘤滋养血管、预测集合系统或血管损伤(2 mm间距法,即距肿瘤<2 mm的集合系统或血管可能被损伤)。结果32例患者均在三维手术规划系统引导下完成RASPN,无中转开放手术或改行根治肾切除术病例。所有患者实现肿瘤快速定位及选择血管阻断,分支动脉阻断时间24.5(15.4)min(范围:12~60 min),术前规划阻断血管与术中实际阻断血管的符合率为95.0%(57/60),无中转肾动脉全阻断者。2 mm间距法预测集合系统损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3/15和17/17。手术时间185(48)min(范围:76~295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200(350)ml(范围:20~800 ml),无术中输血病例。1例术中行肾静脉修补。术后出血相关的Clavien-Dindo Ⅱ级和Ⅲa级并发症各1例,无术后尿瘘者。术后住院时间3(0)d(范围:2~10 d)。1例透明细胞癌手术切缘阳性。随访时间15.4(13.9)个月(范围:3~35个月),术后末次肾小球滤过率为103.9(18.5)ml·min-1·(1.73 m2)-1[范围:75.8~122.3 ml·min-1·(1.73 m2)-1]。无患者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完全内生型肾肿瘤RASPN,三维手术规划系统有助于术者判断肿瘤位置、明确肿瘤滋养血管、预测集合系统或血管损伤,进而精准切除肿瘤、保护术后肾功能、减少围手术期尿瘘及出血并发症,用于术前规划安全可行。

  • 标签: 肾肿瘤 肾切除术 机器人 三维重建 选择性血管阻断 手术规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