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结节对根治手术后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5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癌结节与肿瘤位置、分期、分化程度、错配修复状态、脉管癌栓、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癌结节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155例Ⅲ期结肠癌患者中37例(23.9%)合并有癌结节,脉管内癌栓、术前血清CA19-9升高的患者癌结节的发生率更高(χ2=9.567,P=0.002;χ2=11.561,P=0.003);癌结节患者较无癌结节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均低(总生存率:P=0.029;无疾病生存率:P=0.025)。多因素COX分析发现合并癌结节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90,95%CI:1.032~3.835,P=0.040;HR=2.416,95%CI:1.205~3.820,P=0.009)。结论癌结节是影响Ⅲ期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患者,将癌结节纳入TNM分期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预后。

  • 标签: 结肠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癌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性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胃体部8例,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10例,肝转移2例,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95%CI:2.141~188.315,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性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转化治疗
  • 简介:摘要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常见的消化道非上皮源性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倾向,较少出现淋巴结转移。对于来源于胃的胃肠道间质瘤,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就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进展及争议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探讨几丁质酶3样1蛋白(CHI3L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Oncomine、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和Kaplan-Meier Plotter等数据库探讨CHI3L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利用Methsurv数据库分析CHI3L1启动子和CpG位点甲基化水平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LinkedOmics分析胃癌中CHI3L1共表达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GO)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分析肿瘤免疫估计资源(TIMER)和肿瘤免疫系统交互数据库(TISIDB)数据库探讨CHI3L1与胃癌免疫浸润之间的关联。体外实验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Transwell、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方法进一步验证CHI3L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Oncomine数据库和GEPIA数据库均示CHI3L1在癌组织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P<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也显示CHI3L1表达在胃癌组织中显著增高(P<0.05)并与较低的总体生存率相关(P<0.01)。胃癌组织中CHI3L1的启动子和大部分CpG位点(cg19081101、cg04361579和cg14085262)甲基化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织且与患者的生存明显相关。GO和KEGG分析显示CHI3L1共表达相关性较高的前50个基因主要参与免疫反应与代谢调节。在免疫浸润方面,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HI3L1表达与CD8+细胞、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相关。在体外实验中,CHI3L1不仅被证明作为癌基因促进细胞增殖和转移,且促进PD-L1的表达。结论CHI3L1的表达上调和甲基化突变位点可能有助于预测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CHI3L1能够调控胃癌免疫抑制微环境。

  • 标签: 胃癌 生物信息学 免疫
  • 简介:摘要冷冻保存技术已成为细胞治疗、辅助生殖、组织工程和疫苗储存等生物医学应用的必要方法。冰晶的形成是冷冻保存的主要限制因素,并会对生物样本造成致命性损伤。二甲基亚砜(DMSO)是传统上常用的冷冻保护剂,然而考虑到DMSO自身细胞毒性和给药后对机体产生的潜在不良反应,因此寻找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替代DMSO方法的需求逐渐增长。本文拟概述多种治疗性细胞的无DMSO保存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期推动新型细胞冷冻保存技术更好地开展。

  • 标签: 冷冻保存 无二甲基亚砜 海藻糖 抗冻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会编委收治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患有盆腔肿瘤,接受过盆腔放疗;(2)肠镜提示直肠有炎性反应或溃疡。排除标准:(1)放射治疗前有心身疾病史;(2)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阅读和理解手机展示的问卷中的问题;(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主客观管理分析(SOMA)自评量表、躯体症状健康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来设计《放射性直肠损伤心理调查》电子问卷。通过微信群将该问卷发给编委管理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本研究观察指标:(1)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采用SOMA自评量表,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轻度(≤3分)、中度(4~6分)和重度(≥6分);(2)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分别采用GAD-7、PHQ-9和PHQ-15自评量表进行评估;(3)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结果共回收71份合格问卷,41份(56.9%)来自广州。71例患者中,男6例,女65例;年龄(55.7±9.3)岁,<60岁者48例(67.6%),确诊放射性直肠损伤中位病程2.0(1.0,5.0)年。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轻度18例(25.4%)、中度27例(38.0%)、重度26例(36.6%)。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无合并症的患者共12例(16.9%);发生焦虑、抑郁或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共59例(83.1%),其中2例患者只合并焦虑、1例患者只合并抑郁、9例合并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焦虑+抑郁、4例合并焦虑+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三者并发者40例。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轻-中度组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焦虑和躯体症状障碍的严重程度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Z=-2.045,P=0.041);但两组患者间抑郁程度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Z=-1.176,P=0.240)。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分与患者的焦虑(r=0.300,P=0.013)、抑郁(r=0.287,P=0.015)及躯体症状障碍(r=0.344,P=0.003)程度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的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病率极高。有必要加强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及治疗,以减轻患者盆腔会阴疼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放射性直肠损伤 焦虑 抑郁 躯体症状障碍 心身疾病 调查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研究的主题挖掘和引文科学的知识域可视化图谱,概括核心研究主题并分析引文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DTC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4日,纳入已发表DTC的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 1.6.11与CiteSpace 5.5.R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研究主题的聚类及时序分析,并构建共被引文献知识域的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8 629篇DTC文献,包含87 973篇引文。年发文量均逐年递增,尤其在2005年后,年递增趋势更加显著。临床分期和外科手术管理及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是当前热点主题。引文分析可知,115篇引文的共被引次数超过100次,14篇的被引次数超过300次,2篇的引用次数超过1 000次。发文量top15的发表年份区间为1988~2016年,发现2006年前DTC的研究发展相对缓慢;而2006年后4篇高被引文献的发表,DTC的年发文量明显增加;且2014~2016年,3篇高被引文献相继发表。引用次数超过1 000次的引文发表在Thyroid杂志上,且为ATA发布的DTC指南共识;与此同时,DTC的靶向治疗及放射性131I治疗等方面均有高被引文献的出现,而DTC外科手术治疗缺乏新的高被引文献。结论已发表DTC文献的当前热点主题集中在临床分期、外科手术管理及靶向治疗等方面;同时,高质量的临床指南、靶向药物的随机对照试验对DTC的研究影响巨大,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复发/转移性DTC。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主题挖掘 知识域可视化 热点 证据
  • 简介:摘要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是胃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有近30年历史。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化及患者对美容需求的不断提高,单孔腹腔镜技术应运而生。自2010年首次报道单孔腹腔镜胃癌手术以来,其手术安全性逐渐得到了初步证实,但此结果仍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单孔腹腔镜胃癌手术与传统腹腔镜胃癌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备受外科医师青睐。同时,由于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长、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目前针对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仍存在着难点、争议和困惑,本文将就此展开回顾和展望。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技术,单孔 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预防性原发灶切除在转移灶不可切除且原发灶无症状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及筛选。中文检索词包括:结直肠癌、直肠癌、结肠癌、转移性、Ⅳ期、4期、无症状性、原发灶切除、切除原发灶。英文检索词包括:colorectal cancer、colorectal neoplasms、colon cancer、colon neoplasms、rectal cancer、rectal neoplasms、metastatic、stage IV、asymptomatic、primary tumor resection。检索期限从建库至2021年3月31日。纳入比较转移灶不可切除且原发灶无症状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初始行原发灶切除或初始行全身治疗的所有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及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3.0软件对提取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4篇文章,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非随机对照研究13篇。累计样本量2123例,其中原发灶切除术组(PTR组)1162例,全身治疗组9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TR组在1年生存率(HR=0.80,95%CI:0.67~0.95,P=0.01)、2年生存率(HR=0.81,95%CI:0.71~0.93,P=0.002)、3年生存率(HR=0.82,95%CI:0.72~0.92,P=0.001)、4年生存率(HR=0.86,95%CI:0.75~0.98,P=0.02)和5年生存率(HR=0.85,95%CI: 0.74~0.97,P=0.02)方面均明显优于全身治疗组;PTR组中位生存时间相较于全身治疗组延长了4.35个月(MD=4.35,95%CI:0.99~7.72,P=0.015)。结论当前低级别证据显示,对于转移灶不可切除且原发灶无症状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防性行原发灶切除术可能是一种潜在安全可行的治疗策略。未来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结果的稳定性。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Meta分析 有效性研究 无症状性 原发灶切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食管反流(ERATG)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前瞻性观察14例因胃癌接受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反流症状,同时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分析患者术后反流的特点。结果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ERATG,主要症状为烧心、食欲不振、胸内闷胀和嗳气。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总体ERATG性质以弱酸性物质反流为主,多数反流物4.0<pH<7.0。ERATG的方向自下而上,主要累及范围为食管空肠吻合口及其以上7 cm食管。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直立位反流物pH最低值低于无典型症状患者[(4.76±0.71)比(5.68±0.37),t=2.866,P<0.05];有典型反流症状患者的液体和液气混合反流物反流频次高于无典型症状患者[液体为(31.25±29.76)比(4.50±9.14),t=0.011,P<0.05;液气混合为(19.50±12.99)比(2.00±2.61),t=0.004,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ERATG多为自下而上的弱酸性气体反流,主要症状为烧心、食欲不振、胸内闷胀和嗳气,有典型症状患者的直立位pH值较无典型症状患者更低。

  • 标签: 胃肿瘤 胃食管反流 胃切除术 质子泵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方案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胃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证实为胃腺癌;(2)接受D2根治手术,且术后接受SOX方案辅助化疗。排除标准:(1)术后病理分期为TNM分期Ⅰ期或Ⅳ期;(2)有急性并发症且接受急诊手术;(3)接受过新辅助治疗;(4)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及有严重的、影响患者治疗及生存的合并症。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D2根治手术的Ⅱ~Ⅲ期胃癌患者94例,分析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情况,并应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2或临床有意义的指标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4例接受D2手术和术后辅助SOX方案化疗的Ⅱ~Ⅲ期胃癌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9例,年龄(58.2±12.1)岁。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患者33例,消化道肿瘤家族史11例;肿瘤位于胃窦或幽门部59例,胃体16例,胃底或贲门19例;行全胃切除患者2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患者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患者60例。73例(77.7%)患者术后完成至少5周期的SOX辅助化疗方案。3~4级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降低(23.4%, 22/94)、恶心呕吐(18.1%, 17/94)和外周神经毒性(6.4%, 6/94)。本组中位随访时间32(3~78)个月,89例(94.7%)完成随访,3年和5年OS分别为89.8%和83.7%,3年和5年PFS分别为81.4%和78.1%。术后化疗<5周期的患者3年OS为72.2%,3年PFS为53.9%,≥5周期患者的3年OS为93.7%,3年PFS为8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6)。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5周期(P=0.029)与本组患者3年OS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5周期(HR=9.419,95% CI:2.330~38.007,P=0.002)为接受D2根治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3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样地,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5周期(P=0.006)、术前癌胚抗原>4.70 μg/L(P=0.035)和进行联合脏器切除(P=0.024)与本组患者3年PFS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化疗<5周期(HR=10.493,95% CI:2.466~44.655,P=0.001)和联合脏器切除(HR=127.518,95% CI:8.885~1 830.136,P<0.001)为接受D2根治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3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作为辅助化疗方案,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完成至少5周期的SOX方案辅助化疗可以改善Ⅱ~Ⅲ期胃癌患者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辅助化疗 奥沙利铂 替吉奥 D2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肿瘤标记物对肿瘤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取开腹后即刻腹腔灌洗液300 ml进行传统细胞学(PLC)检测,其中134例患者进行了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物(pTM)检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pTM ROC曲线确定最佳cutoff值;采用配对资料χ2检验比较PLC和pTM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本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阳性率为12.3%(28/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5岁,肿瘤T分期为T3+、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为黏液腺癌以及血清CA125、血清CA19-9升高均与肿瘤腹膜转移有关(均P<0.05)。结直肠癌患者腹膜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EA 17.095 ng/dl,灵敏度58.3%,特异度93.9%;pCA19-9 4.515 U/ml,灵敏度83.3%,特异度80.0%;pCA125 303.2 U/ml,灵敏度58.3%,特异度95.7%;pCA-724 3.01U/ml,灵敏度66.7%,特异度95.7%。结直肠癌患者腹膜微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A19-9 3.43 U/ml,灵敏度100%,特异度72.2%。pCA19-9阳性率为29.85%,高于P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 P<0.05)。结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血清CA125、CA19-9升高均有关;pTM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具有诊断价值,其中pCA19-9诊断价值最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膜 肿瘤转移 腹腔冲洗 肿瘤标记,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7例应用ICG评估吻合口血供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组7例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185 min,中位手术出血量为50 ml,注射ICG到吻合口肠管显像的中位时间为45 s。1例患者因ICG荧光显像提示肠管血运欠佳而行近端肠管扩大切除。中位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6枚。术后中位进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8 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无ICG相关不良事件。结论ICG荧光显像判断肠管血供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的应用有望降低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吲哚花青绿 吻合口瘘 荧光显像 肠管血供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为代表的测序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普及,该技术极大促进了我们对生物体内细胞异质性的理解。单细胞测序则是指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其携带的遗传信息进行测序,旨在深层次了解同类细胞的不同亚群的分布及状态、相互作用等。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涉及肿瘤分型、靶向用药、免疫治疗,动植物胚胎发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等众多研究领域。同时,单细胞测序在微量检测技术方面的优势,包括新物种鉴定、病原筛查、病原进化、耐药监测和临床诊断等;还包括宿主层面的免疫应答,靶点评估及抗体筛查等。本文从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肠道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单细胞测序技术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胃癌细胞中环状RNA(circRNA)0047905可能调控的下游分子蛋白。方法AGS胃癌细胞株(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库)干扰circRNA0047905的表达,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蛋白质谱分析技术对AGS胃癌细胞株在干扰circRNA0047905表达前后,分为对照组和si-circRNA0047905干扰组,进行蛋白质谱分析检测,分析鉴定AGS胃癌细胞株在干扰circRNA0047905表达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借助生物信息学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功能聚类分析。结果实验研究共鉴定到3 664个蛋白,其中存在显著差异的蛋白数为173[circRNA0047905干扰组/对照组;差异倍数(FC)≥1.50或≤0.67进行相应的筛选];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功能通路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了细胞能量代谢、核酸代谢、细胞周期、细胞骨架等众多细胞生物学功能调控。结论干扰circRNA0047905表达后,AGS胃癌细胞可能通过p53信号通路发生了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

  • 标签: 胃癌 蛋白质谱分析 环状RNA0047905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人体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将有助于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抵抗病原体入侵和调节肠道黏膜细胞的增殖;但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内部微环境和肠道细胞功能,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本综述通过介绍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从宏观层面总结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模式,并从细胞因子依赖性慢性炎性反应、肠道上皮细胞DNA损伤、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细胞酶致癌,以及肠道内免疫系统的改变等几个方面总结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最后,从肠道菌群治疗的角度,分析益生菌和菌群移植对于结直肠癌治疗的作用,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 标签: 肠道菌群 结直肠肿瘤 代谢 益生菌 菌群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肠癌骶前复发的有效性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为:(1)原发直肠癌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根治手术;(2)诊断为直肠癌骶前复发后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3)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以上标准,选取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47例直肠癌骶前复发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1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低分化或印戒细胞癌比例为9例(19.1%),中-高分化38例(80.9%);有40.4%(19/47)的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根据行根治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22例)、单纯骶骨切除组(15例)及腹骶联合切除组(10例)。总结并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总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时间(4.7±2.1)h,术中中位出血量60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7 d,共15例(31.9%)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Ⅲ~Ⅳ级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3组比较,腹骶联合切除组手术时间最长[(7.4±1.6)h],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次之[(4.9±1.6)h],单纯骶骨切除组最短[(3.0±1.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071,P<0.001);3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24个月,共12例(25.5%)出现术后功能障碍。腹骶联合切除组的术后功能障碍发生比例(5/10)高于单纯骶骨切除组(4/15)和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13.6%,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07,P=0.010)。全组患者1年总体生存率为86.1%,3年总体生存率为40.2%。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单纯骶骨切除组和腹骶联合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0%、86.7%和83.3%,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3.2%、40.0%以及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895)。结论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单纯骶骨切除术及腹骶联合切除手术均为治疗直肠癌骶前复发的有效手术方式,腹骶联合切除手术需关注术中功能保护。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骶骨切除 腹骶联合切除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骶前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直肠癌骶前复发的诊断为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前软组织和(或)侵犯骶尾骨或骶神经根;根据临床症状(盆腔、背部或下肢疼痛;便血、排粪次数增多和异常分泌物)、体检会阴或盆腔肿块,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和结肠镜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评估证实。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癌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者;(2)诊断为直肠癌骶前复发;(3)住院及门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直肠癌骶前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直肠癌骶前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男女比1.7∶1.0,中位复发年龄58(34~83)岁,中位复发间隔时间为2.0(0.2~17.0)年。48.6%(35/72)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5.0%(18/72)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骶前复发部位为骶前软组织36例(50.0%),低位骶骨(S3~S5)或尾骨25例(34.7%),高位骶骨(S1~S2)11例(15.3%)。采用根治性手术(经腹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单纯骶骨切除及腹骶联合切除等)47例(65.3%),非根治性手术(结肠造口、减瘤手术)12例(16.7%),未接受手术治疗(姑息放化疗、营养支持治疗)13例(18.1%);33例(45.8%)接受放疗和(或)化疗(药物包括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全组患者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9(2~72)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4(1~65)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1%和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年龄(P=0.031)和手术治疗情况(P<0.001)与患者骶前复发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RR=0.140,95%CI:0.061~0.322,P<0.001)。结论直肠癌骶前复发较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与常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功能学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49例行taTME和478例行常规TME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行1∶1匹配,成功匹配36对患者。匹配后taTME组、常规TME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5(16.0)、60.5(13.0)岁[M(QR)],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66.7%(24/36)、55.6%(20/36)。采用EORTC QLQ-C30量表评估生活质量,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联合Wexner便秘评分评估排便功能,国际前列腺功能评分(IPSS)评估排尿功能,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分别评估男性和女性的性功能,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7(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9(PHQ-9)评估心理状态。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或McNemar检验进行配对资料的组间比较。结果taTME组和常规TME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淋巴结清扫数目均无差异(P均>0.05)。taTME组出血量更多[100(100)ml比80(50)ml,U=424.5,P=0.010],预防性造口率更高[96.9%(31/36)比63.6%(21/36),χ2=11.218,P<0.01],住院总费用更低[74 297.7(16 746.4)元比91 781.3(26 228.4)元,U=413.0,P=0.008]。两组患者排便及排尿功能无明显差异(LARS量表评分:Z=-0.513,P=0.608;Wexner便秘评分:Z=-0.992,P=0.321;IPSS:Z=-1.807,P=0.071)。taTME组和常规TME组患者心理状态GAD-7评分有差异(Z=-2.311,P=0.021),具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分别占26.7%(8/30)和46.9%(15/32)。结论taTME较常规TME手术出血量及预防性造口率明显增加,但术后排便、排尿功能,以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taTME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广泛性焦虑障碍。

  • 标签: 直肠肿瘤 排尿 性功能障碍,生理性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