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GN)的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肺腺癌的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CT和高分辨CT检查,并于1个月内接受手术切除及EGFR检测,依据有无EGFR突变分为EGFR突变组和EGFR野生组。在CT图像上分析患者的GGN数量、类型、位置、形状、分叶征、毛刺征、异常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结节直径(DGGN)、实性成分直径(Dsolid)、结节磨玻璃成分CT均值(CTGGO),在PET-CT融合图像上测量结节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CT表现及SUVmax值的差异。使用分层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不同亚组SUVmax和EGFR突变状态的关系,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解决非线性问题,应用分段二元逻辑回归模型解释非线性。结果103例患者共106个GGN,EGFR突变组75例(78个结节)和EGFR野生组28例(28个结节)。EGFR突变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浸润性腺癌的比例显著高于EGFR野生组(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和空腹血糖后,性别和结节数显著影响了SUVmax和EGFR突变的关系(P<0.05),即存在交互作用。调整混杂因素后,SUVmax与女性EGFR突变状态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自由度为1.817,P=0.026),当SUVmax<2.4时,随SUVmax升高,EGFR突变风险显著增加(OR=43.621,95%CI 4.686~406.042,P<0.001);当SUVmax>2.4时,EGFR突变风险增加不显著(P=0.392)。结论表现为GGN的肺腺癌具有较高的EGFR突变风险;女性患者EGFR突变风险随着SUVmax的升高而增大,但存在饱和效应。

  • 标签: 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磨玻璃结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相位分析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左心室舒张不同步(LVDD)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16头巴马小型猪建立AMI模型,分别于建模前及AMI后1 d行GMPI,经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缺损范围占左心室的百分比(Extent,%)、左心室收缩不同步(LVSD)及LVDD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PBW)和相位标准差(PSD)];同期行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数据。结果16头小型猪均建模成功。AMI后Extent、LVEDV、LVESV均较建模前明显增大(t值:-11.14、-4.55、-6.12,均P<0.001),LVEF、E/A明显减小(t值:10.16、2.18,P<0.001,P=0.046)。AMI后LVDD参数PBW、PSD[(142.25±72.06)°、(56.15±26.71)°]均较建模前增大[(33.06±8.98)°、(12.51±5.13)°;t值:-6.11、-6.60,均P<0.001],且与AMI后LVSD参数PBW、PSD[(109.06±62.40)°、(44.40±25.61)°]间存在明显差异(t值:-2.73、-2.20,P值:0.016、0.044)。AMI后LVDD参数PBW、PSD与E/A呈中度负相关(r值:-0.569、-0.566,P值:0.021、0.022),与Extent呈正相关(r值:0.717、0.634,P值:0.002、0.008)。GMPI相位分析评价LVDD具有很好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CC): 0.953~0.984,均P<0.001]。结论AMI后1 d即发生LVDD,LVDD可反映舒张功能障碍,左心室灌注缺损范围与LVDD相关。GMPI相位分析是评价LVDD及舒张功能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中SUV指数(病灶SUVmax/肝脏SUVmean)与表现为磨玻璃结节(GGN)的早期肺腺癌浸润性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ET/CT检查,术后证实为早期肺腺癌的167例GGN患者[男49例,女118例;年龄(61.5±9.0)岁]的影像资料。影像参数包括结节数量、位置、类型、边缘、形状,异常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GGN直径(DGGN)、实性成分直径(Dsolid)、实性成分比例(CTR,即Dsolid/DGGN)、CT值[磨玻璃影(GGO) CT值(CTGGO)、肺实质CT值(CTLP)、ΔCTGGO-LP(CTGGO-CTLP)]及SUV指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UV指数与浸润性之间的关联性,应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曲线拟合,采用分段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非线性。结果189个GGN中,浸润性肺腺癌占85.2%(161/18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GGN数量、类型、形状、边缘,异常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DGGN、Dsolid、CTR、CTGGO、ΔCTGGO-LP及SUV指数均为浸润性肺腺癌可能的相关因素[比值比(OR):0.396~224.083, P<0.001或P<0.05]。在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SUV指数与浸润风险增加显著相关[OR=2.162(95% CI:1.191~3.923),P=0.011]。曲线拟合示SUV指数与浸润风险呈非线性相关,且仅在SUV指数>0.43时浸润风险显著增加[OR=3.509(95% CI:1.429~8.620),P=0.006]。SUV指数与浸润风险的关联性在年龄、是否伴有空泡征、是否胸膜凹陷征及CTR亚组间均无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SUV指数是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独立相关因素,SUV指数越高浸润风险越大,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肿瘤侵润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18F-FDG PET/CT构建并验证以磨玻璃结节(GGNs)为影像特征的早期肺腺癌病理浸润性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因GGNs行PET/CT显像并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浸润前病变及微浸润腺癌(MIA)、浸润性腺癌(IAC)的患者149例,男44例、女105例,年龄(61.1±8.9)岁。将检出的GGNs按1∶1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浸润前病变/MIA与IAC形态学定性特征(如形状、边缘特征等)、定量参数[如GGNs实性成分比例、磨玻璃成分CT值(CTGGO)等)]、功能学定量参数[如SUVmax、SUV指数(SUVindex;即GGNs SUVmax/肝SUVmean)]的差异,基于有意义的参数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ROC曲线验证模型的稳健性。采用Delong法比较AUC。结果170枚GGNs获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建模组(n=89)中,IAC患者混合性GGNs、不规则形状、边缘特征、支气管扩张/扭曲/截断征比例、GGNs最大径和实性成分最大径、实性成分比例、CTGGO、SUVmax、SUVindex均高于浸润前病变/MIA患者(χ2值:5.00~23.40,z值:-6.53~-2.70,均P<0.05)。基于PET/CT定性参数(GGNs类型、边缘特征)、定量参数(CTGGO、SUVindex)、联合定性和定量参数(GGNs类型、边缘特征、SUVindex)分别成功构建模型1~3,三者在建模组中ROC AUC分别为0.896、0.880和0.931,其中模型2在验证组(n=81)中的AUC无明显下降(0.802;z=0.81,P=0.417)。结论联合18F-FDG PET/CT形态学和功能学定量参数构建的早期肺腺癌病理浸润性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效能且模型稳健。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肿瘤侵润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预测
  • 简介:摘要肺癌是全球第2大常见癌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主要类型。在NSCLC的发展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起重要作用,并成为NSCLC治疗中的重要靶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广泛用于NSCLC的靶向治疗中,并被证明可以有效延长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生存期,其疗效和预后与EGFR基因突变状态密切相关,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可以非侵入性地对NSCLC进行评估,在预测NSCLC的EGFR基因突变状态方面有重要意义。笔者就近期与EGFR基因突变状态相关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影像组学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基因,erbB-1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肥胖类型对男性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可疑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男性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一日法静息和负荷13N-氨水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肌灌注显像。以体重指数(BMI)≥28 kg/m2为判定全身肥胖的标准,以腰围≥90 cm为判定腹型肥胖的标准,以负荷心肌血流量(MBF)<2.3 ml·min-1·g-1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2.5为判定CMD的标准。依据BMI及腰围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的MBF、CFR、CMD患病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功能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36例研究对象。依据BMI和腰围被分为对照组(n=45),单纯腹型肥胖组(n=53)和复合型肥胖组(n=38)。3组间的静息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994)。单纯腹型肥胖组[(2.44±0.85)ml·min-1·g-1]及复合型肥胖组[(2.49±0.71)ml·min-1·g-1]负荷MBF较对照组[(2.82±0.64)ml·min-1·g-1]低(P均<0.05),但前两组间的负荷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单纯腹型肥胖组的CFR低于对照组(2.87±0.99比3.32±0.62,P=0.012),复合型肥胖组的CFR(3.02±0.91)虽然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单纯腹型肥胖组(62.3%)及复合型肥胖组(52.6%)的CMD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22.2%)(P均<0.01)。腰围(OR=1.057,95%CI:1.013~1.103,P=0.011)是男性C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非阻塞性冠心病的男性患者中,腹型肥胖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下降有关,单纯腹型肥胖的男性患CMD的风险最大。

  • 标签: 肥胖 男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心肌血流量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测量的左心房心外膜脂肪(LA-EAT)炎症活性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因肿瘤指标异常升高或恶性肿瘤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检查的78例房颤患者。按照PET/CT检查日期、年龄、性别等基本特征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设立非房颤对照组(78例)。采用18F-FDG PET/CT测量左心房心外膜脂肪最大标准摄取值(LA-EAT FDG SUVmax)和总EAT体积(V-EAT),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房内径(LAD),并收集血脂和血炎症指标。比较房颤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EAT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价值;采用ROC曲线寻找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最佳界值并据其定义LA-EAT FDG SUVmax增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A-EAT FDG SUVmax增高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年龄(66.9±10.2)岁,男性55例(70.5%),对照组年龄(66.9±8.0)岁,男性52例(66.7%),两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房颤组的LAD[(44.2±5.8)mm比(35.4±4.4)mm]、V-EAT[(122.1±42.0)cm3比(91.6±34.5)cm3]、LA-EAT FDG SUVmax[(1.6±0.3)比(1.4±0.2)]均高于对照组,LVEF[(60.1±4.7)%比(63.9±2.9)%]低于对照组(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OR=1.340,95%CI 1.195~1.502)、V-EAT(OR=1.016,95%CI 1.001~1.031)、LA-EAT FDG SUVmax(OR=1.375,95%CI 1.095~1.723)与房颤正相关,LVEF(OR=0.781,95%CI 0.659~0.926)与房颤负相关(P均<0.05)。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0(95%CI 0.597~0.764,P<0.001),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最佳界值为1.415(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1.5%)。在校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EF、LAD、V-EAT后,LA-EAT FDG SUVmax≥1.415与房颤独立相关(OR=2.982,95%CI 1.122~7.926,P=0.010)。结论18F-FDG PET/CT测量的LA-EAT炎症活性是房颤的影响因素,LA-EAT炎症活性增高与房颤正相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18F-FDG PET/CT 心外膜脂肪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所测肿瘤内代谢异质性参数是否具有预测临床(c)N0期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70例[男46例,女24例,年龄(65±11)岁]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1个月以内行18F-FDG PET/CT检查,且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通过手术病理明确是否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利用PMOD软件以标准摄取值(SUV)=2.5为阈值勾画肿瘤原发灶,计算肿瘤的累积SUV体积直方图曲线下面积(AUC-CSH),同时测量传统的肿瘤原发灶的传统参数[最大SUV(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原发灶AUC-CSH及传统参数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UC-CSH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70例患者中共16例(22.9%)经手术证实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组AUC-CSH低于非转移组(0.372±0.089与0.464±0.121;t=2.831,P=0.006);而SUVmax(21.0±9.6与23.9±10.9)、MTV[33.0(20.8, 50.2)与28.3(16.0, 47.1) cm3]、TLG[203.3(117.2, 467.5)与184.5(105.6, 434.3) 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80,U值:0.517、0.02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AUC-CSH是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5.04,95% CI:1.37~18.60,P=0.015]。AUC-CSH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95% CI:0.59~0.86,P=0.006),以最佳截取值0.409进行预测时,灵敏度为12/16,特异性为66.7%(36/54)。结论结直肠癌术前18F-FDG PET/CT所示肿瘤内代谢异质性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AUC-CSH具有预测cN0期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肿瘤原发灶代谢参数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于术前诊断为临床N0期(cN0)的183例患者[男72例,女111例,年龄(61.5±8.4)岁],所有患者于检查后3周内于本院行原发灶切除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依据术后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OLM阳性(OLM+)组及OLM阴性(OLM-)组。分析获得18F-FDG PET/CT原发灶相关参数:原发灶最大径(Dmax)、原发灶位置、形态学特征、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原发灶SUVmax-肝SUVmean比值(TLRmax)、原发灶TLG-肝SUVmean比值(TLRTLG)。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对各参数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OL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不同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83例患者中,25例(13.7%,25/183)存在OLM,共46枚淋巴结转移(N1淋巴结15枚,N2淋巴结31枚)。OLM+组原发灶Dmax[2.9(2.3,3.7)与2.3(1.7,2.8) cm]、分叶征[76.0%(19/25)与37.3%(59/158)]、原发灶SUVmax[11.1(7.9,17.7)与4.7(2.3,9.2)]、TLG[41.5(10.2,91.1)与15.6(6.5,23.8) ml]、TLRmax[4.7(3.5,7.6)与2.1(0.9,4.0)]、TLRTLG[18.1(5.0,44.3)与6.1(3.0,11.4) ml]均高于OLM-组(z值:-4.709~-3.247, χ2=13.19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LRmax[比值比(OR)=15.145,95% CI:3.381~67.830,P<0.001]和Dmax(OR=3.220,95% CI:1.192~8.701,P=0.021)是OLM的独立危险因素。TLRmax预测OLM 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794),其阈值为3.12时诊断OLM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23/25)、63.3%(100/158)、67.2%(123/183)、28.4%(23/81)和98.0%(100/102)。结论18F-FDG PET/CT原发灶代谢参数TLRmax是NSCLC患者OLM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灵敏预测NSCLC患者的OLM。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肿瘤转移 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联合高分辨率CT(HRCT)的预测模型在实性成分比例(CTR)≤0.5早期肺腺癌浸润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术前行PET-CT及HRCT检查的CTR≤0.5的早期肺腺癌患者91例,包括110个磨玻璃结节(GGN),据病理亚型分为浸润前-微浸润腺癌(MIA)组(22个)和浸润性腺癌(IAC)组(88个)。比较两组GGN的影像特征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构建HRCT模型及PET-HRCT联合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Bootstrap重采样(采样次数=500)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进行交互和分层分析。结果IAC组混合性GGN、不规则形状、分叶征、支气管扩张/扭曲/截断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浸润前-M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AC组的结节直径、实性成分直径、实性成分比例、磨玻璃成分CT值(CTGGO)、SUV指数均大于浸润前-M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RCT定量参数中CTGGO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AUC)为0.775,灵敏度0.580,特异度0.909。HRCT模型及PET-HRCT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907和0.931)均优于CTGGO(AUC为0.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7和0.002),但前两者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当特异度同为0.909时,HRCT模型及PET-HRCT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0.784和0.875)均较CTGGO(0.580)明显提高,PET-HRCT联合模型对灵敏度的提升更显著。PET-HRCT联合模型在不同结节类型、是否伴有胸膜凹陷、结节直径亚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均>0.05)。结论PET-HRCT联合模型对CTR≤0.5的早期肺腺癌浸润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用于GGN危险分层可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决策。

  • 标签: 肺肿瘤 预测模型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前后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左心室标准摄取值(SUVLV)能否用于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后心肌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22例确诊为NHL并接受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58±13)岁]资料。患者化疗前后均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及全身18F-FDG PET/CT显像。利用化疗前后GMPI舒张功能减退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化疗后心肌损伤,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心肌损伤与未损伤患者化疗前后SUVLV的变化情况,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UVLV能否用于诊断化疗后心肌损伤。结果相比于心肌未损伤患者(16例),心肌损伤患者(6例)化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程度较大[ΔLVEF:(-5.8±7.5)%与(2.7±3.8)%;t=2.657,P<0.05]。心肌损伤患者化疗后SUVLV较化疗前有增高趋势[最大SUVLV(SUVLVmax ):7.5±4.4与2.6±1.0,t=2.585,P<0.05;平均SUVLV(SUVLVmean): 3.7±2.2与1.6±0.8;t=2.119, P>0.05],而心肌未损伤患者化疗前后SUVLV无明显差异(SUVLVmax :5.7±4.9与5.6±4.8,SUVLVmean :2.8±2.3与2.8±2.2;t值:0.130、0.069,均P>0.05)。相比于心肌未损伤患者,心肌损伤患者具有更高的ΔSUVLV(t值:2.494、2.163,均P<0.05)和更低的化疗前SUVLVmax(t=2.436,P<0.05)。ROC曲线分析示ΔSUVLVmax及ΔSUVLVmean具有诊断化疗后心肌损伤的价值,ΔSUVLVmax的曲线下面积(AUC)更高,为0.844(95% CI:0.673~1.000);当界值为1.1时,ΔSUVLVmax诊断心肌损伤的灵敏度为5/9,特异性为13/16。结论NHL患者化疗后心肌损伤与更高的ΔSUVLVmax、ΔSUVLVmean和更低的化疗前SUVLVmax相关,ΔSUVLVmax可作为诊断化疗后心肌损伤的指标。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心脏毒性 药物疗法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阻塞及阻塞性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的冠脉微血管疾病(CMVD)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完成13N-氨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心肌血流绝对定量检查并在PET检查90 d内完成冠脉造影或CTA的97例疑诊CMVD患者,根据造影及CTA结果将患者分为非阻塞组(72例,3支冠脉均不存在狭窄≥50%的病变)和阻塞组(25例,至少存在1支冠脉狭窄≥50%,且至少存在1支冠脉狭窄<50%),以冠脉血流储备(CFR)<2.90且负荷心肌血流量(SMBF)<2.17 ml·min-1·g-1为CMVD的判定标准,从血管及患者层面分析两组患者非阻塞性冠脉的CMVD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间发生CMVD的冠脉支配区的静息心肌血流量(RMBF)、SMBF及CFR。结果在血管层面,阻塞组非阻塞性冠脉存在CMVD的比例高于非阻塞组[47.1%(16/34)比25.5%(55/216),χ2=6.738,P=0.009]。在患者层面,两组发生CMVD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1/25)比33.3%(24/72),χ2=0.915,P=0.339]。两组间发生CMVD的冠脉支配区的RMBF[(0.83±0.14)ml·min-1·g-1比(0.82±0.17)ml·min-1·g-1]、SMBF[(2.13±0.60)ml·min-1·g-1比(1.91±0.50)ml·min-1·g-1]及CFR(2.59±0.66比2.36±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阻塞与阻塞性冠脉疾病患者的非阻塞性冠脉均可存在CMVD,后者的CMVD检出率更高,两者CMVD的严重程度基本一致。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