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的切取新方法——"逆行解剖切取法",报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共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5例,应用"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术中于髂结节、髂骨内侧附近寻找合适的皮肤穿支或肌支,应用显微剪和显微蚊氏钳逆血管分支由表至里分离解剖至旋髂深血管起始部,然后骨刀凿取髂骨瓣,髂骨瓣嵌入股骨头内,吻合旋髂深血管与旋股外侧血管横支。术后通过门诊随访患者并总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术前、术后Harris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髂骨瓣切取长度为3.0~5.0(4.0±0.5)cm,血管蒂长度为4.0~7.0(5.3±1.0)cm;髂骨瓣切取时间35~55(45.0±6.1) min;术中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切取成功率为100%,所有髂骨瓣断蒂前骨面渗血活跃;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100~400(226.7±78.2)ml。术中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伤,术后第1天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术后4个月麻木症状得到缓解,其余1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等症状。术后髂骨瓣供区引流量为50~70(62.7±7.5) ml,髂骨瓣供区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年,髂骨瓣供区均未出现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9、12、18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个月后基本达到较好的水平。结论"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能快速确定髂骨瓣的营养血管,操作相对简单,解剖安全可靠,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供区的损伤及术后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旋髂深动脉 髂骨瓣 逆行解剖切取法 供区损害 移植
  • 简介:摘要报道2020年7月收治的1例因外伤致右足跟骨、距骨缺损及舟骨开放性骨折合并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儿,术前运用3D打印技术明确骨缺损情况及一期手术置入的骨水泥的位置和形态,术中"V"形截断腓骨设计三节段腓骨瓣,固定后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骨瓣静脉与胫前静脉、皮下静脉吻合。患者术后三节段腓骨瓣成活良好,随访结果示患者行走功能良好,下蹲站立动作完成良好,未诉酸胀、疼痛等不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腓骨瓣 移植 跟骨缺损 距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分叶穿支皮瓣重建足跟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术前采用Mimics软件三维可视化构建d-LCFA及穿支血管,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虚拟模拟d-LCFA分叶穿支皮瓣的设计、分离及切取的过程,运用该方法指导临床设计、切取d-LCFA分叶穿支皮瓣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1例患者系d-LCFA分叶穿支皮瓣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组合移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I期重建足跟外形和功能,皮瓣供区直接缝合。通过门诊随访其恢复效果。结果5例均成功建立d-LCFA体区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成功地指导了分叶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5例患者10叶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DIEPF远端出现跨体区回流障碍,部分坏死,II期植皮。术后随访6~12(平均8.7)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足跟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线形瘢痕。结论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辅助d-LCFA分叶穿支皮瓣的设计,利用d-LCFA分叶穿支皮瓣在修复足跟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可I期重建足跟外形,最大限度地恢复足跟的功能。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分叶穿支皮瓣 足跟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瓣移植是治疗体表皮肤软组织与器官缺损的主要技术手段,但传统皮瓣移植的目标大多局限于皮瓣成活和创面愈合,少有考虑受区功能与外形的恢复和如何减少供区损害。穿支皮瓣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特别是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系列术式的衍生与发展,使得显微重建步入新阶段,皮瓣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显微重建外科医生的关注与重视,穿支皮瓣不仅要重视"点、线、面"的基础设计,更要重视其平面、层次与嵌合组织内容的优化设计,旨在实现"移植皮瓣高质量成活、受区恢复良好外形与功能、供区损害最小化"三者完美统一的显微重建新目标。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皮瓣设计 显微外科 重建 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骨的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19例,其中Lichtman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4例。摘除坏死月骨后将头状骨斜形截骨,髂骨植骨修复头状骨继发骨缺损,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重建月骨缺损。随访记录患侧握力、腕关节疼痛VAS评分、Quick-DASH评分、PRWE评分、腕骨高度指数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6~86个月,平均4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腕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前为(5.53±1.46)分,术后为(2.12±1.41)分,术后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10.05±2.83)kg,术后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28.45±4.58)kg;Quick-DASH评分术前为25.45±4.56,术后为8.12±1.81;PRWE术前评分为26.97±7.52,术后为4.41±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腕关节高度指数术前为0.49±0.03,术后为0.48±0.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截骨的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是一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截骨术 月骨 头状骨移位 Kienböck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患者均有膝关节开放并不同程度的关节囊缺损。术前通过"皮肤提捏法"判断供区所能切取的皮瓣宽度并通过HHD探测并标记股前外侧区域各穿支位置。术中按照创面大小及形状设计布样,以供区能直接闭合为原则设计单叶或者分叶穿支皮瓣,裁剪布样,选择合适的穿支设计并切取皮瓣。皮瓣切取面积最小14.0 cm×5.0 cm,有1例双叶皮瓣面积最大,分别为17.0 cm×9.0 cm和18.0 cm×8.5 cm,并依据关节开放的位置和程度切取嵌合组织瓣(肌瓣或阔筋膜瓣)。嵌合组织瓣封闭关节腔,皮瓣修复膝关节创面,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皮瓣血运,关节腔置管冲洗引流,供区均直接闭合。通过门诊随访其恢复效果。结果术后9例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患者皮瓣受区因冲洗引流不彻底渗出较多,经换药引流后延期愈合,其余皮瓣受区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随访3~36(平均12)个月,受区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结论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是修复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膝关节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殊形式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复杂创面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4月至2020年3月,采用桡侧副动脉分叶、嵌合或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分别修复手指的多个创面20例,均合并骨质缺损,切取分叶穿支皮瓣7例,嵌合穿支皮瓣12例,分叶-嵌合穿支皮瓣1例,共28个皮瓣和13个骨瓣,皮瓣面积为9.5 cm×4.0 cm~4.0 cm×2.0 cm,骨瓣大小为1.5 cm×0.6 cm×0.6 cm~2.5 cm×1.0 cm×0.6 cm,供区均直接闭合。术后定期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修复手指的功能及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术后27个皮瓣完全成活,无感染;1个皮瓣出现静脉危象,部分坏死。随访3个月~3.5年(平均17.5个月),皮瓣无臃肿,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患者对手指外形满意,移植骨瓣与指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感觉恢复至S4有8个皮瓣、S3有16个皮瓣、S2有4个皮瓣;手部功能评定优12例、良8例。结论特殊形式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设计形式多样,血供可靠,可同时进行多个创面和骨组织的修复,是一种修复手指复杂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桡侧副动脉 手指 重建
  • 简介:摘要特殊形式穿支皮瓣是在传统穿支皮瓣的基础上衍生而来,进一步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分为基本类型与衍生类型,前者包括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穿支皮瓣、分叶穿支皮瓣、嵌合穿支皮瓣和联体穿支皮瓣5种术式,后者为5种基本术式中2种或2种以上技术的组合而产生,如血流桥接-分叶穿支皮瓣、血流桥接-显微削薄-分叶穿支皮瓣、血流桥接-显微削薄-嵌合-联体穿支皮瓣等18种术式类型。为更好推广与普及特殊形式穿支皮瓣技术,有必要规范其命名与分型,本文提出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的分型命名原则,以便于交流与推广应用,供同道们讨论。

  • 标签: 穿支皮瓣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分型 命名 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2017年1月,收治1例双下肢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儿,采用显微削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修复右小腿创面,左侧显微削薄Flow-through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右侧显微削薄ALTPF和左侧改良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左小腿和足部创面。术后2年随访,双下肢皮瓣无明显臃肿,左足底皮瓣感觉恢复至S3,行走、跑步无障碍,双侧大腿、腹部和背部皮瓣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

  • 标签: 小儿 下肢 软组织缺损 特殊形式穿支皮瓣 重建
  • 简介:摘要病例报告已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学术会议和竞赛活动中,报告者面临着经验不足和可参考的文章较少的困难。笔者从最常见的困惑和问题入手,从报告的目的和听众、准备的内容以及幻灯制作和口头演讲等方面,多角度分享经验。

  • 标签: 病例报告 学术交流 演讲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穿支皮瓣血管切取的新方法——逆行四面解剖法,报道该方法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切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94例,应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切取ALTPF(携带单一肌皮穿支)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受区外形、功能恢复和对供区外形与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切取皮瓣面积7 cm×5 cm~32 cm×10 cm,共解剖穿支94条,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89例,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4例,来源于旋股内侧动脉1例。皮瓣切取时间35~95(54.39±16.39)min;术中出现穿支血管损伤1例,穿支切取成功率为98.9%,出现穿支血管痉挛1例;皮瓣供区直接闭合88例,植皮4例,局部皮瓣转移修复2例。术后皮瓣发生血管危象3例,其中静脉危象2例,动脉危象1例;除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出现部分坏死外,其它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91±9.17)个月,皮瓣供区肌力无减弱,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在切取ALTPF时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处理穿支血管,操作相对传统方法较为简单、快速,并能减少供区损害,是一种可靠的处理穿支血管的方式。

  • 标签: 逆行四面解剖法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供区损害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一期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创面涉及小腿部17例、足踝部12例、小腿及足踝部6例;缺损面积17.0 cm×12.0 cm~33.0 cm×18.0 cm。创面经彻底清创后,设计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供区创面一期直接闭合。19例合并有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则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创面采用VSD治疗5~7 d,伤情稳定后行皮瓣修复。皮瓣血液循环重建采用远端皮瓣的降支血管蒂串联于近端皮瓣的降支远端或降支的粗大分支血管。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缝接于创面周缘、创面内的感觉神经。术后随访皮瓣的颜色、质地、感觉、继发溃疡及患肢功能。结果本组34例组合皮瓣完全成活,1例小腿和足部损伤严重,术后皮瓣坏死,最后截肢。皮瓣供区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8个月,平均17.6个月,皮瓣的颜色、质地均正常,感觉恢复S3~S4级,恢复正常行走功能。结论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组织缺损面积大,手术安全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下肢 修复 组合移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现状,为规范显微外科医护人员在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2017年9月第七届中国穿支皮瓣高峰论坛现场,对来自全国的266名显微外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术后微循环监测现状、监测指标、方法和记录方式,共计20个条目。结果251名(94.36%)所在科室开展了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其中有专门术后微循环监测的记录单占66.92%,使用颜色评估工具的占9.56%,使用红外线皮温计的占17.13%,使用皮瓣微循环分区监测的占15.94%;169名(67.21%)所在科室对术后微循环监测7~10 d。皮瓣监测的颜色3种及以下为主,时段及频次也不一致。结论我国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方法、时段、频次、记录及监测辅助工具的使用均不统一,不同等级医院存在差异,有必要建立规范的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标准。

  • 标签: 皮瓣移植 微循环监测 皮瓣颜色评估工具 血管危象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皮瓣,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支皮瓣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术前Doppler探测确认并标记股前外侧穿支。根据创面形状及大小设计布样,根据"提捏实验"判断供区所能切取的皮瓣宽度,裁剪布样,以供区能直接闭合为原则,选择合适的穿支设计皮瓣,皮瓣切取面积最小15 cm×7 cm~8 cm×7 cm,最大33 cm×10 cm~32 cm×10 cm。携带"T"形血管蒂,组合移植修复上肢创面,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皮瓣血运。供区均直接闭合。结果术后14例患者皮瓣均顺利存活。1例患者一侧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其中一叶于术后第二天出现静脉危象,及时探查,重新吻合皮下静脉,实施内减压术,术后皮瓣完全存活。所有皮瓣受区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2个月,受区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合移植是修复上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股前外侧穿支 软组织缺损 组合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在四肢复杂创伤修复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以d-LCFA为蒂的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车祸伤4例,机器绞伤2例,摔伤2例,犁田机绞压伤1例,重物砸伤1例,轮辐伤1例。所有创面均宽大(缺损大小为10.0 cm×9.0 cm~20.0 cm×18.0 cm)且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清创后留有不同程度的死腔。设计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股外侧肌瓣填充深部死腔,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宽大创面。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伸膝功能和感染复发情况。结果受区术后均未出现血肿和继发感染。术后8例皮瓣顺利成活,供区一期愈合;1例因术中穿支蒂机械牵拉损伤,术后皮瓣发生部分坏死,予以患肢同侧d-LCFA嵌合穿支皮瓣修复;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修复手部创面术后皮瓣出现部分坏死,予以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随访2~32个月,平均10.2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形瘢痕,伸膝功能无影响。结论股前外侧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减少了对供区的损害,简化了血运重建操作,提升了受区修复质量,是修复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行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嵌合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四肢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压伤致小儿手指离断再植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对热压伤所致4例9指小儿手指离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植。清创后采用克氏针行指骨纵行固定,修复指屈、伸肌腱,吻合两侧指动脉及伴随神经,并吻合指掌侧静脉或取静脉移植重建指背静脉,指背热压伤皮肤予暂时保留或一期皮瓣覆盖指背创面。结果术后1例小指发生静脉危象,拆除部分伤口缝线,侧切放血成功存活,余指体均完全存活。术后随访0.5~1.0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综合评定手功能:优2例,良1例,可1例。结论热压伤所致小儿手指离断,只要指体完整,术中综合判断皮肤、血管、骨损伤的程度,通过吻合指动脉及指掌侧静脉,或取静脉行指背静脉移植,局部带蒂皮瓣覆盖创面再植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儿童 再植术 热压伤 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