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理学以成圣(达到理想人格)为内在的价值目标,这一思维路向决定了其关注之点首先指向内在的心性。正如康德通过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以回答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一样,理学将心性的辨析作为解决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的楔入点。也许正是这一逻辑思路,使理学常常被视为心性之学。当然,对心性问题的看法及心性关系的定位,王阳明程朱一系的理学又存在重要分歧。如果说,程朱着力于提升性体,那末,王阳明则更多地以心体为关注之点,而这种差异又蕴含着对主体意识、道德本体、成圣过程等等的不同理解。

  • 标签: 王阳明 主体意识 心体 心与理 道德实践 心即理
  • 简介: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网络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原因基础上,提出借鉴日本网络法治和家庭监管并重的成功经验,以应对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网络使用安全问题。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安全 法治 家庭监管
  • 简介:南宋中期政治家周必大理学的关系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在思想上,他最初理学亲切认同,后来随着张拭讨论、辩论、争论的进行,他逐渐转向北宋儒学注重实务的立场,最后提出“守道不如守官”之论,明确反对理学所崇尚的道;在政治上,他最初理学派相互合作,共同反对近幸势力,但后来他逐渐妥协于近幸,并接近、融入官僚集团。从这一意义上讲,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认定周必大为理学士大夫的观点值得商榷。

  • 标签: 周必大 理学 思想 政治
  • 简介:“用什么思考”的意思不是“思考时心里浮现了什么”,而是心智活动通过什么表达系统获得直接表达。思考以语言为归宿——在言说活动中,多种多样形式的心智活动通过一个单一形式的公共表达系统获得表达;这种表达是未成形东西的成形,而不是一种现成物转换成另一种现成物。立足于以上基本思想,通过对“动物的语言”、“形象思维”、“内部语言”、“普通语言”、“找词儿”、“言不尽意”等多种题目展开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言说活动一端连着言说者的种种经验,另一端连在语言上。

  • 标签: 内部语言 言意 “言不尽意” 心智活动 言说者 公共表达
  • 简介:<正>荀子在历史上是一位对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传统习惯都将其划为儒家学派,尊称为“儒学大师”。战国末期的韩非曾把他列为“儒学八派”之一,传统书目自《汉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将《荀子》一书列入“儒家类”。然而,综观荀子的思想学说,却与正宗儒学(孔孟学说)大相径庭,其历史命运也不能与孔孟相

  • 标签: 荀子 黄老之学 汉书·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黄老道家 孟子
  • 简介:<正>《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子、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以孟子淳于髡等同为稷下先生。钱穆先生撰《孟子不列稷下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并举出三点理由论证孟子不列稷下。近年来许多人对钱穆先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1982年在淄博市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上,孟子为稷下先生

  • 标签: 孟子 司马迁 稷下先生 钱穆 先秦诸子 客卿制
  • 简介:对于受托责任的含义,目前主要有报告观、行为观和综合观三种观点。从受托责任产生的根源——委托代理关系的内涵来说,对委托人负责、履行好委托人所托付的任务,是受托责任的核心要求。从历史发展来说,无论是早期的受托责任关系还是现代公司制下的受托责任关系,行为责任都是更为本质的东西,报告责任只不过是行为责任的必然延伸。而法律上的诚信义务也更为侧重于受托人行为上的责任。因此,综合观更符合受托责任的原意,也就是说,受托责任包括行为和报告两方面的责任,其中,行为责任是里,报告责任为表。

  • 标签: 受托责任 委托代理 诚信义务 行为责任 报告责任
  • 简介:李退溪是朝鲜李朝的著名朱子学者,被称为“朝鲜的朱子”、“东方百世之士”。他是严正而系统地斥阳明学的第一个朱子学者,拉开了朝鲜时代阳明学斥史的序幕。本文首先分析《传习录论辩》中的“至善”论辩和“知行合一”论辩,检讨李退溪斥阳明学的具体内容。然后采用“庄敬本体”和“悦乐本体”的图式,说明李退溪排斥阳明学的原因。退溪认为,根据朱子学,可以实现他所想的为圣之学,故反对阳明违背朱子的格物说而建立“心即理”。尤其是,退溪以庄敬心体反对阳明的悦乐心体以为放荡,“类禅”。这样,阳明学被退溪学激烈批判,在韩国迟迟不振,几乎没有机会给韩国儒学添加悦乐本体的传统。

  • 标签: 李退溪 王阳明 至善 知行合一 庄敬本体 悦乐本体
  • 简介:《周易·师·彖》中的“毒”字被历代注家训作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注释的探究以及对“毒”字本身的历史性考察,认为此处“毒”字当训为“厚”,并与《老子》、《庄子》中的“毒”字加以对照。

  • 标签: 周易
  • 简介:“义利之”是内在于孔子思想中的根本话题之一,它所关涉的乃是人在“依于仁”而行道的过程中如何衡估裁断“利”的问题。具体说来,由孔子所开启的“义利之”是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贫”、“贵”“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一个是对人在“生”“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

  • 标签: 孔子
  • 简介:<正>《论语·为政》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当然作“”解。问题是谁忧谁之疾。王充、高诱等人都以为是孝子忧父母之疾;马融则以为是父母忧儿子之疾。现代学者杨伯峻认为“两说皆可通”,而采用了马融之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 标签: 论语 孝敬父母 问孝 马融 高诱 孔子
  • 简介:学术界公认,"知言养气章"是中最难理解的一章,古往今来争论不断.近年来,台湾学者黄俊杰、李明晖、林启屏等先生对此都有专文论述.这些讨论有很多很好的意见,但似乎也有一些不足.本文将"知言养气章"的难点归纳为十个问题,逐一分疏,并谈了作者个人的理解.

  • 标签: 理解 辨疑 先生 学术界 作者 养气
  • 简介:汉代淄川国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齐地(今山东地区)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汉代的历史政治,特别是对研究汉代诸侯王国的历史地位及中央政府地方的博弈有重要作用。且汉代淄川国也是当时齐地乃至整个汉帝国文化极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传《易》之田生、杨何,《韩诗》“长孙氏之学”创始人长孙顺、《公羊春秋》任氏学创始人任公,及因通《公羊春秋》而荣登相位的公孙弘都是淄川国人。因此,对汉代淄川国的研究不仅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历史意义重大,对研究山东地方史及汉代齐地文化亦会产生重大影响。

  • 标签: 汉代 淄川国 历史 文化
  • 简介:先秦时期,儒、墨同为显学,墨子批判周、孔,后来的孟、荀又批判墨子.20世纪以来,儒学几经波折,然根基从未断过;墨学不温不火,却亦有复兴之迹象.近年来,儒、墨两家在思想形态上又有新的发展:其一,新儒家内部当中,“心性儒学”“政治儒学”之间的论战愈演愈烈;其二,在应对现代性问题上,以新墨家为代表的新子学开始跃跃欲试,正逐步跻身主流学术交锋的行列.基于以上内容,从逻辑、义理两个角度出发,即可得出“兼以易别”乃墨家思想之逻辑起点的结论;而以“兼别之”为切入点,可便于探讨古今儒、墨两家论战当中所涉及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 标签: 兼以易别 仁爱 兼爱 礼力之辨
  • 简介:从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开始,魏晋玄学在本体论上的突破,业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通识。在“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一文中,汤用彤先生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魏晋之玄学则不然。已不复拘拘于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汉代寓天道于物理。

  • 标签: 本体论 《魏晋玄学论稿》 中国哲学史研究 郭象 汤用彤 万物
  • 简介:对于《荀子·成相》的文化渊源,全文试从三个层面加以考,一是乐器名:"拊"是以糠填充的鼓类乐器,因齐人称糠为相,故又名"相"。"相""舂牍"是两类不同的器乐,在礼乐仪式中也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二是祝官文化:《成相》并非单纯的瞽矇文化产物,其中经典的三言句式,出自周代祝官,功能重在训诫和宣教,后该句式为《成相》沿用。由于礼乐仪式中文体形成的复杂性被忽视,从而导致《成相》中的祝官文化隐而不彰;三是地域文化:《成相》的源头是祝官制度,实为周文化的产物,在后来流变的过程中,又受到鲁国礼乐文化和齐国方言的影响,实楚文化无关。

  • 标签: 成相 三言句式 祝官 文化归属
  • 简介:本文认为帛书、之"子曰"即是"孔子曰",并非指"讲师之言".而谬和、昭力等七人,皆当为孔子晚年弟子,而非汉初人物.由此还认为,、乃是儒家研著作,而战国至汉初流传的诸种皆当以孔子为宗主,且多与孔子晚年弟子及其后学相关.

  • 标签: 帛书 《缪和》 《昭力》 “子曰” 孔子 儒家
  • 简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三个重要的争议之。首先是“有文化”“是文化”之。“文化即是人化”是近些年来人们在文化研究中渐成共识的一个命题。然而,这一命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风险,即文化的泛化。广义的文化论将人类的创造物或属人的存在物中的“有文化”转换成“是文化”,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其次是文化有无优劣之。答案是肯定的。这一观点有着逻辑的根据:文化是生成的,任何文化总是在人类的历史实践中发展着的,因此文化是可比较的,有比较就有优劣之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历史现实的理由,比如工业文化优于农耕文化。最后是文化意识形态之

  • 标签: 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历史与现实 历史实践 农耕文化 工业文化
  • 简介:《周易》辩证马列主义辩证法在二元或三元、转化对称或不对称、一条或三条基本规律这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毛泽东的辩证思想马列主义和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辩证法的明显差别也正是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并且这两种差别有着高度的对应性和契合性,这说明毛泽东的辩证思想受到了《周易》辩证法的影响,《周易》辩证法也是毛泽东辩证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也能够从毛泽东成长的文化环境和有关论述中得到证明。正是这些影响使毛泽东的辩证思想禀赋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 标签: 《周易》 毛泽东 辩证法
  • 简介:定州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是目前发现的《论语》最古抄本。在将其《说文解字》中《论语》引文、《论语》郑注本、东汉熹平石经本《论语》对勘的基本上,我们认为:此本不仅许慎所见鲁壁古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郑玄用作校本的《古文论语》也显在.然不同,应该属于今文《鲁论》系统;从熹平平石经比勘的结果看,它和汉代有重大影响的《张侯论》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可能出自不同的师传家法,此本原本残缺,后来曾据别本补抄。

  • 标签: 汉简本论语 鲁论语 郑注本 熹平石经 张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