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殖民国家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掠夺了大量文物,当代也有文物外流,但当前的国际公约体系对文物返还问题几近束手无策,而各国国内法更无法提供救济。本文反思了文物追索中的困难及其思想与制度根源,阐明了:前殖民国家对文物的非正当的占有,被近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私权神圣理念和私法保护所正当化,这一法律强权,截断了基于历史的权利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历史的占有。

  • 标签: 文物返还 国际法 私有产权 法律殖民 历史主义
  • 简介:伯克—萨维尼强调社会生活有机结构的重要性及它们部分的是"非意图形成",特别是关于法起源于民族"共同意识"的理论,对德国和欧美的法学界影响深远。辨识伯克—萨维尼"有机体"说以及"历史主义"研究法学的思路和方法,讨论历史法学与古典自然法学的尖锐对立,有助于理解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内核——大量社会现象有机地、非意图形成的理论,对立法活动的可能影响。即使利弊共存,与那些关注如何抵制经济领域创新狂热的经济学家一样,法学家尤其应当关注如何抵制立法领域的创新狂热。

  • 标签: 自然法学 历史法学 有机体 非意图形成
  • 简介:我国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可是,为什么合同可以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这种法律约束力的基础是什么?这就是合同效力正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合同法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法系中有不同的解答。

  • 标签: 合同效力 原因理论 历史主义 性问题 法律约束力 脉络
  • 简介:法实证主义作为现当代西方重要的法哲学学群,同时具备繁复而共同的理论推演及冗长却连贯的问题历史。多个共同命题之联合构成稳定的“命题群”,由此可以瞥见其社会事实、(社会)规则、分离、权威等命题的步步推进及精心论证。加之由边沁、奥斯丁到哈特、拉兹及其后世经典著作家的贡献,此一“命题群”具备由观念史、前史、现代以至“粗糙”“精致”、分裂与深化的捍卫素材与历史纵深。通过对法实证主义问题意识、历史逻辑、理论贡献等进路整体上的论述,以及对学圈内重大争论与挑战的分析复现,大致可以呈现其历史演变之一般规律。而这完全可能有益于我们对于法实证主义理论及其现当代走向的认识与判断。

  • 标签: 法实证主义 命题群 问题史 英美法哲学
  • 简介: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国传统的“人治”观念、“左倾”思想,以及西方的“三权分立”法治理念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需加以批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司法公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培育发达的法律文化。

  • 标签: 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 发展历程 分析批判 实现路径
  • 简介:<正>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开始重视反垄断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反垄断问题更加引起了法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在许多问题上,学者间的观点已基本趋于一致。但分歧仍不在少。尤其是以下三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理论界的观点还远未一致。这三个问题是:(一)制定反垄断法的条件是否成熟?(二)行政垄断是否应纳入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三)在反经济垄断中,是

  • 标签: 反垄断法 结构主义 行为主义 行政垄断 经济全球化 垄断结构
  • 简介:2014年10月24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在最高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大会上强调,最高硷和地方各级检察机关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全面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工作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四中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上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 历史使命感 国家建设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党组书记 检察机关
  • 简介:从研究现状看,责任主义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刊载该类论文的被引数反应了这些论文构成了关于责任主义的中国话语知识体系,研究过于侧重其应用,少有基础问题之界说。责任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团体责任到个人责任的转变。责任主义的内容主要包括归责责任和量刑责任,时至今日,在消极的意义上理解归责责任和量刑责任成为人权保障的需求。在风险社会下,传统的以结果为归责的责任主义无法适应刑法应提前规制的要求,责任主义应一定程度上向负责主义的意义上发生转变。

  • 标签: 责任主义 主观责任 归责责任 量刑责任
  • 简介:<正>过去,人类在严肃对待其他族群的文明方面从未受到妨碍,但(西方文化)这种世界性的……传播却妨碍了我们。这种传播赋予了我们的文化以极大的普适性,以至于我们长久以来已经停止对其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说明,取而代之的,我们堂而皇之将其视为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 标签: 东方主义 主体性 文化本质 功能主义 国家认同 美国法
  • 简介:段文波教授与韩波教授关于当事人主义和辩论主义的两篇论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地梳理了这两个重要理论概念的内涵与操作边界,从中我们既可以读到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历程,也能够发现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基础理论问题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共识。因此,对于两文的主要观点,我深表赞同。然而,与理论界的共识一致不同,实务界对于辩论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依然存在

  • 标签: 主义技术 主义辩论 当事人主义
  • 简介:绝对主义模式主张,宪法秩序是统一和完整的,在紧急状态下,除了宪法明确规定的特别权力外,行政机关没有其他处理危机的紧急权力。批评者指出该模式过于理想,将损害公众对法治的信仰。相对主义模式则主张,在紧急状态下,国家既存的法律体系可能无法应对,行政机关必须拥有强大的处理紧急情况的权力,但不能对现存法律体系进行大规模的修改。批评者认为该模式缺乏原则,是在为行政机关行使紧急权力辩护。自由主义模式公开宣称需要没有法律,通过事后向公众说明理由的方式,由公众来决定公共官员的超法律行为的合法性。批评者认为该模式将会导致专制和全权主义

  • 标签: 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 自由主义 行政紧急权力 宪政 行政机关
  • 简介:国家主义者主张有力的平等主义分配规范(egalitariandistributivenorms)应只适用于共有国家的公民。鉴于民族主义为该主张辩护的努力通常诉诸公民因共同的民族认同感(nationalidentity)而应承担的'关联义务'(associativeduties),文中我认为通过同族关联义务不能成功论证国家主义论题。首先,本文介绍了一套可信的关联义务理论。接着,本文论证了关联理论虽然能解释民族共同体(nationalcommunity)成员应该遵守平等主义规范的原因,但并不能说明公民为何首先有义务成为民族共同体成员或继续维持这一身份。公民行使拒绝成为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权利的可能性会削弱国家强制公民遵守平等主义分配规范的正当性权力,并最终削弱国家主义主张。

  • 标签: 关联主义 平等主义 全球正义 米勒 民族主义 国家主义
  • 简介:主客观统一是刑法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却颇为混乱。本文从理论层面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及矛盾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笔者认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是近代刑法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同时也是当代刑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刑法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分歧,作为不同的思维方式.表露出犯罪与刑罚关系的内在矛盾.而作为两种互为补充的基本理论,则共同揭示了刑罚的社会功能。文章指出.刑法中的主客观统一,聚焦于刑事责任的基础如何确定。而刑罚预防与惩罚的功能.则服务于刑法的社会价值。

  • 标签: 刑法学 客观主义 主观主义 法学研究 社会功能 犯罪
  • 简介:翻开旧画册,走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皇姑屯事件、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曾经远去的历史,被时光激活,跃然纸上:一场场搏斗、一幕幕厮杀闪现,数不清的勇士迎着炮火倒下,又迎着炮火冲锋;耻辱、愤怒、血性……军人的心在呐喊、在流血。画册合上,心犹燃烧。和平的阳光下,早已不闻枪炮声。放眼望去,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历史的屈辱已远,而心头的苦味愈浓——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须望着远路、看向前方!

  • 标签: 历史 回声 皇姑屯事件 中东路事件 九一八事变 画册
  • 简介:司法消极主义是法院在宪法诉讼中对立法或行政实施宪法审查时采取的一种传统价值立场。消极主义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体现出来,即程序方法和实体方法。程序方法包含拒发调卷令等多种方法,实体方法则主要有司法节俭和政治问题两种。

  • 标签: 司法消极主义 宪法审查 程序方法 实体方法
  • 简介:基于法社会学的角度,法院的权力取决于其所作出的裁判能在多大程度上赢得认同。从理论上讲,法院的裁判宜从总体上权衡多个阶层之间的利害得失,实现多边认同,真正建立起司法积极主义的立场。同时,这一立场还可以获得历时性的经验证成,也具有恰当地推动纠纷解决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多边认同 司法积极主义 纠纷解决
  • 简介:<正>目次一、外观主义的法律理念二、外观主义的法律构造三、外观主义的类型结语:兼论外观主义的前景外观主义,亦称表见责任,指以交易当事人行为的外观为准认定其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比较法上,法国学者克洛德.商波在其所著的《商法》中

  • 标签: 外观主义 外观事实 信赖保护原则 交易当事人 表意人 善意取得制度
  • 简介: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都是极端的解释立场,应采用以主观解释为主、客观解释为辅的折衷说。客观解释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其蕴含了突破刑法规范的内在冲动,从解释主体、解释对象及解释效果等层面探讨客观解释论的适用界域很有必要。既然客观解释论蕴含了突破刑法规范的风险,就需要为客观解释设计规制措施,具体可从刑法文本疑难、判决书说理及公众认同等角度展开。

  • 标签: 主观解释 客观解释 法律意识形态 法律价值
  • 简介:在法官的司法过程中,法条主义与实用主义是主要的两种司法风格。在一国范围内,这种差异的产生往往来自于司法的制度结构与更广泛的法律文化。英国与美国虽同属英美法系,但在法官职业的准入、来源与制度结构上呈现出广泛的差异,导致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不同倾向。而对于法条主义、实用主义及其各自所依赖的制度结构的讨论,也将有助于理解中国的选择与问题,尽管中国的制度环境远比英美更为复杂。

  • 标签: 法条主义 实用主义 制度结构 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