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消化异物穿孔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治的19例消化异物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 73±1. 16)岁,范围为10个月至5岁。穿孔部位以食管上段最多见,滞留消化时间为(2. 6±1. 69) d。对食管穿孔直径<5 mm的患儿放置鼻胃管保守治疗;对食管穿孔直径>5 mm或穿孔部位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降部者,予金属夹夹闭和(或)放置鼻胃管/鼻空肠管;胃镜取出失败者行外科手术。结果19例患儿经消化内镜下治疗,有17例患儿成功取出异物,取出失败2例;有12例患儿消化穿孔处给予金属夹夹闭后愈合,其中1例患儿合并空肠穿孔,空肠处穿孔经禁食、抗感染、静脉营养等治疗后愈合,3例通过放置鼻胃管/鼻空肠管后自然愈合,3例行外科手术,其中有1例术后3个月出现食管狭窄,余患儿愈后良好。另有1例纽扣电池致食管-气管瘘患儿,在异物取出后第5天突发急性肺出血死亡。结论磁性异物和纽扣电池是常见的引起儿童消化穿孔的异物,消化内镜检查及镜下治疗是处理上消化异物穿孔的首选,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儿童需要更多的预防措施。

  • 标签: 食管穿孔 异物 胃镜 儿童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消化毛霉菌感染导致消化穿孔一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消化毛霉菌感染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和相关治疗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肾移植 毛霉菌 感染 消化道
  • 简介:摘要医源性消化穿孔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消化不同部位穿孔的影响因素与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一旦发生医源性消化穿孔,内镜下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金属夹闭合、支架封堵、黏合剂封堵及缝合器缝合等。本文就消化不同部位医源性穿孔治疗策略与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消化系统 内窥镜 外科手术 医源性穿孔
  • 作者: 范俊平 朱恬缘 孙蒙清 师杰 刘安雷 秦岭 宋兰 刘雅萍 田欣伦 刘继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遗传学系,北京100005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消化穿孔起病,伴肺部巨大空洞,最终确诊为多部位结核感染的病例。患者男,23岁,主因“腹泻伴间断咳嗽、咳痰3个月,腹痛1个月,加重1 d”入急诊,CT见腹腔大量游离气体,胸部多发巨大空洞伴结节影,考虑消化穿孔,行剖腹探查及穿孔肠段切除术。后续痰涂片回报抗酸染色阳性伴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基因(Xpert)阳性,小肠病理示多量微脓肿形成,抗酸染色阳性。最终确诊为肺结核、肠结核。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海船船员消化疾病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制定可被船员接受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海船船员1 647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到本科进行健康体检的沿海居民1 647例作为对照组,均经胃镜检查诊断是否有消化疾病,然后经由统一培训的护士详细询问,并填写统一制定的海船船员消化疾病调查表。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67.5%)和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71.2%)明显高于对照组(40.0%和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0~49岁、≥50岁年龄段消化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29年海龄段船员消化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10~19年海龄段,≥30年海龄段船员消化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20~29年海龄段(P<0.05)。观察组船员发生消化疾病相关影响因素排序前4位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喝酒、不良饮食习惯,可接受的消化疾病预防措施排序前4位是:饮食习惯改变、保证充足睡眠、限烟、限酒。结论海船船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喝酒、不良饮食习惯、自行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原因导致消化疾病患病率高,通过采取改变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限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船员可以接受的方式,可能减少海船船员消化疾病发生率。

  • 标签: 海船船员 上消化道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 消化性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联合运用多个指标建立老年患者急性消化再出血(AUGIRB)风险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1例老年(年龄≥65岁)急性消化出血(A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消化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31例)和无再出血组(130例)。应用单因素分析筛选AUGIRB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UGIRB独立预测指标,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对AUGIRB的预测能力,确定最佳截断值,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运用Bootstrap重抽样法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格拉斯哥-布拉奇福德出血评分(GBS)、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老年患者是否发生AUGIRB有显著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OR=11.150,95%CI:1.888~65.852,P<0.05)、GBS评分(OR=2.503,95%CI:1.523~4.114,P<0.05)为老年患者合并AUGIRB的独立危险因素,ALB(OR=0.764,95%CI:0.626~0.932,P<0.05)和FIB(OR=0.065,95%CI:0.011~0.370,P<0.05)为老年患者合并AUGIRB的保护因素。上述4个指标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979。模型预测能力的内部验证表明,C指数为0.986。结论研究中拟合的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对老年患者合并AUGIRB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老年患者 再出血 Logistic回归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消化异物是消化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因误吞异物的种类繁多,导致处理方式多样,潜在的风险及并发症不断升级,若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尚无针对儿童的消化异物指南,因而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基础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的儿童消化异物循证指南,对有效指导和促进儿童消化异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按照规范的制订流程,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现有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消化异物管理指南,以期为各级各类接诊儿童消化异物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 标签: 异物 儿童 消化道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消化出血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晋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出血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消化内镜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临床指标(出血控制时间、完全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止血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6.00%,48/50)高于对照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控制时间、完全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止血后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治疗消化出血,可以有效改善出血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消化内镜 上消化道出血 再出血
  • 简介:摘要研究微探头超声内镜在儿童消化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济南市儿童医院消化科胃镜检查发现消化隆起病变并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消化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共行超声内镜扫查患儿29例,其中异位胰腺12例(41.4%),Brunner腺增生4例(13.8%),囊肿3例(10.3%),十二指肠副乳3例(10.3%),胃腔外压迫2例(6.9%),淋巴瘤2例(6.9%),胃重复畸形1例(3.4%),间质瘤1例(3.4%),平滑肌瘤1例(3.4%)。根据超声微探头的检查结果,对其中15例隆起性病变行深挖活检、内镜下治疗并送病理,微探头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3%(14/15)。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对儿童常见的消化隆起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并可指导临床行镜下治疗。该项检查应用于儿童安全可靠。

  • 标签: 儿童 微探头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隆起病变
  • 简介:摘要消化内镜检查(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是发现消化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最主要手段。现阶段EGD对上消化癌的漏诊率仍较高,EGD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内镜检查前准备工作、检查时操作流程、检查后患者随访三个方面归纳EGD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对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EGD质量提高提供一定参考,力求降低消化癌症漏诊率。

  • 标签: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EndoClot多聚糖术中止血装置(EndoClot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system,EndoClot PHS)用于肝素化消化动脉性出血(Forrest Ⅰa)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只巴拿马猪以计算机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建立胃动脉性出血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Endoclot PHS和Hemospray喷洒创面止血,胃镜下持续观察30 min,比较2组达到有效止血的时间、止血颗粒使用量、送粉管堵塞及更换次数等。术后观察实验猪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10 d后,所有实验猪行安乐死并行病理解剖。结果12只实验猪均达到喷射性或搏动性出血。实验组和对照组达到有效止血的时间[(8.75±0.84)min比(9.83±0.62)min,t=-2.53,P=0.030]及达到有效止血的止血颗粒使用量[(6.71±0.39)g 比(14.10±1.62)g,t=-10.86,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送粉管堵塞及更换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4±0.02)次比(0.67±0.04)次,t=-1.64,P=0.131]。实验组气源更稳定,内镜下视野更清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胃损伤、穿孔及气栓形成,血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均未出现主要器官的血栓形成及栓塞。结论EndoClot PHS用于肝素化消化动脉性出血(Forrest Ⅰa)动物模型的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胃肠出血 止血,内窥镜 有效性 安全性 多聚糖术中止血装置
  • 简介:摘要微创技术进入我国已经30年,随着微创手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视觉系统从标清到高清,再到超高清,从二维视觉到三维视觉,再到荧光显影导航。腹腔镜手术从良性病变脏器的切除或功能修复,到恶性肿瘤的根治,再到根治基础更多功能保护,应用范围也已普及到消化外科各专科领域。笔者回顾微创技术过去30年的发展,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以致敬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携手共进之20年。

  • 标签: 普通外科 胃肿瘤 肠肿瘤 微创外科 腹腔镜检查 消化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Ⅰ型糖原贮积病(Ⅰ型GSD)的消化特征,为临床多学科联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6月至12月收集经基因检测确诊为Ⅰ型GSD,年龄为0~18岁临床数据完整的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河北、浙江、江苏、陕西、安徽、黑龙江的儿童患者。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式。结果总计回收52份问卷,符合纳入标准并有完整资料43例,其中Ⅰa型9例,Ⅰb型34例;男30例(69.8%),女13例(30.2%);年龄为1~18岁;家中兄弟姐妹同样确诊为Ⅰ型GSD 7例(16.3%),均为Ⅰb型。消化表现为反复腹泻26例(60.5%),肛周病变(红斑、溃疡、脓肿)25例(58.1%),腹痛/腹胀24例(55.8%),恶心/呕吐22例(51.1%),黏液便/血便14例(32.6%);至少2个以上消化症状者38例(88.0%);反复口腔炎及口腔溃疡者33例(76.7%)。血常规白细胞总数<4.0×109/L者24例(55.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者19例(44.2%),其中<0.5×109/L 10例(23.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者均为Ⅰb型GSD患儿。血小板(PLT)>300×109/L 30例(69.8%)。18例Ⅰb型GSD患儿行胃肠镜检查,诊断GSD相关性肠病16例。饮食添加生玉米淀粉39例(90.7%);麦芽糊精3例(6.9%);特殊医学配方19例(44.2%)。Ⅰb型GSD患儿因粒细胞低下及功能障碍需要反复应用抗生素20例,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例,其中11例诊断为GSD相关性肠病。结论儿童Ⅰ型GSD的消化症状常见,尤以Ⅰb型GSD显著,此型患儿GSD相关性肠病发生率高,应用G-CSF不能避免肠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饮食疗法是Ⅰ型GSD的一线治疗,多学科联合管理,有助于减少患儿的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标签: Ⅰ型糖原贮积病 糖原贮积病相关性肠病 儿童
  • 简介:摘要随着胃上部癌发病率的上升和早期病例的增加,选择合适的胃切除消化重建方式逐渐被大家重视。目前,手术的安全性问题已不再是外科医生们担忧的主要问题,手术关注点逐渐转变为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胃上部癌手术方式包括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切除术(PG)。TG推荐的消化重建方式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经典PG术后的消化重建方式是远端残胃与食管吻合,但为了解决其引起的食管反流,多年来进行了大量探索,出现了食管管状胃吻合、双肌瓣吻合(Kamikawa吻合术)、间置空肠以及双通道吻合等重建方式。而目前何为最佳消化重建方式,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文献和自身临床经验,就PG术后消化重建方式的选择、手术难点与技巧等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胃上部肿瘤 全胃切除术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 简介:摘要消化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近年来帕金森病消化症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有新进展,尤其是肠道菌群参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使帕金森病消化症状日益受到重视。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帕金森病消化症状管理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旨在通过系统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帕金森病消化症状领域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进一步规范我国帕金森病消化症状的诊断治疗和全程管理。

  • 标签: 帕金森病 消化道症状 流涎 吞咽困难 胃轻瘫 便秘
  • 简介:摘要胰腺或邻近部位的肿瘤局部侵犯包绕肠系膜动脉时,联合血管切除与重建的根治性手术仍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然而,直接切除肠系膜动脉并原位重建对技术的要求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近年来,自体小肠移植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技术融合了器官离体保存技术和小肠移植技术,首先将肿瘤及受累器官整块游离、切除、移出体内,并于体外快速灌洗,低温保存后在工作台清除病灶,最后将正常小肠移植回体内进行血管吻合和消化重建修复。这一技术突破了肿瘤包绕肠系膜动脉时不能切除的手术禁区,在实现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小肠结构的完整性和消化吸收功能,但手术的复杂性、高风险性和术后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项技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胰腺肿瘤 肠系膜上动脉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自体小肠移植 动脉切除及重建
  • 简介:摘要衣原体不仅感染生殖黏膜,而且能够在消化中长期存活,对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及致病有重要意义。衣原体质粒编码蛋白可以促进衣原体在消化不同区域中的适应性,参与在上消化黏膜组织的相互作用,使衣原体存活并长期定植于消化。其中质粒编码蛋白pGP3参与衣原体耐受胃酸杀伤作用,对维持衣原体存活、定植于消化有重要意义。探索研究质粒编码蛋白抵御胃液杀伤的耐酸机制,可为进一步研究衣原体通过消化定植对生殖感染及其致病性的影响奠定基础。

  • 标签: 衣原体 消化道 pGP蛋白 胃酸
  • 简介:摘要消化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贯穿疾病全程,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便秘可以是帕金森病前驱期重要症状,胃轻瘫可对药代动力学产生不利作用,进而减弱药物疗效。但目前对帕金森病消化症状的关注及研究较少,对其早期识别、诊断及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推荐,消化症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而针对肠脑轴、胃肠道屏障、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干预有可能在改善消化症状和延缓疾病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消化道症状 疾病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在上消化内镜检查中的操作性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随机、非劣效性对照研究,2019年6月—2020年6月间由3个临床研究中心参与,纳入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便携式内镜完成消化检查(n=44),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应用的奥林巴斯胃镜完成消化检查(n=46)。以后者作为参照,对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操作性能、操作总体满意度、活检成功率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内镜检查成功率为97.73%(43/44),对照组为100.00%(46/46),差值为-2.27%(95%CI:-6.68%~2.13%),大于设定的非劣效界值(-10%);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综合评价优良率均为100%,差值为0,大于设定的非劣效界值(-10%)。对照组操作系统性能优良率为100.00%(46/46),试验组为97.67%(42/4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对照组操作总体满意率为100.00%(46/46),试验组为86.05%(37/4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共9例进行了内镜下活检,试验组5例、对照组4例,2组活检通道均顺畅,均能顺利完成活检。共16例出现不良事件,对照组5例[10.87%(5/46)],试验组11例[25.00%(11/44)],2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P=0.080),所有不良事件均在48 h内消失,无严重不良事件及器械缺陷事件发生。结论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安全性高,操作性能与图像质量良好,与临床常用的日本奥林巴斯内镜系统效果相当,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内窥镜 便携式 上消化道检查 非劣效性研究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010年12月—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常熟市中医院行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确诊为血管或血管瘤压迫的108个消化隆起病灶的内镜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发现隆起主要分布于食管[50.9%(55/108)]和胃[47.2%(51/108)],各部又分别以食管中段[40.0%(22/55)]、上段[36.4%(20/55)]和胃体[66.7%(34/51)]、胃底[31.4%(16/51)]多见;多为脾动脉及动脉瘤压迫[29.6%(32/108)]、主动脉压迫[23.1%(25/108)]、孤立食管静脉瘤压迫[13.9%(15/108)]和胃黏膜下静脉及静脉瘤压迫[12.0%(13/108)],内镜下表现形态多样。以上结果提示,血管及血管瘤引起的消化隆起多由管腔外血管外压所致,但异位黏膜下动脉、孤立静脉瘤也不罕见,其分布广、胃镜下表现各异,EUS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必要时可联合彩色多普勒技术、CT平扫及血管重建以明确诊断。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血管瘤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 内镜超声检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