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人口健康不仅是指一代人的生育全周期的健康,还包括通过维护健康生育来保障跨代际的健康,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石。本文围绕“健康生育”的内涵与范畴,针对我国正面临的育龄人群生育力下降、高龄妊娠及危重妊娠期并发症增多、出生缺陷防控难以取得进一步突破、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的需求上升、新发重大传染病威胁加重等严重影响健康生育的问题和挑战,从生育政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学科布局及协同创新等方面探讨健康生育领域的中长期发展布局与战略规划,旨在从生命起源守护健康,保障人口健康高质量发展。

  • 标签: 生殖健康 孕产妇健康 婴儿健康 社会规划 健康生育 母婴健康 中长期发展规划
  • 简介: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各类疾病具有发育源性,尤其是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发育源性疾病主要由于配子和生命早期发育阶段暴露于不良环境,导致表观遗传发生异常修饰并稳定遗传至成人阶段,使得个体各类远期疾病的风险高发。发育源性理论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重视妇幼保健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助于预防发育源性疾病,对人口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发育源性疾病 人口质量 疾病预防 表观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角膜曲率分布特点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行Pentacam检查的门诊患者138例(254眼),其中20~39岁51例(102眼)作为A组;40~59岁41例(73眼)作为B组;60岁及以上46例(79眼)作为C组。分别收集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Simk)和全角膜屈光力(TCRP)数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Simk和TCRP差异,并使用Bland-Altman散点图描述Simk与TCRP之间的一致性。角膜曲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回归分析,不同直径区域的Simk与TCRP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瞳孔为中心2、4 mm区域Simk与对应区域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02;t=4.44,P=0.001);而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的Simk和T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2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10;F=3.87,P=0.022),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4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5,P=0.001;F=6.07,P=0.003),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下,3组间的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1,P<0.001;F=10.15,P<0.001),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瞳孔为中心不同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与全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应在人工晶状体计算及屈光手术中引起重视。Simk与TCRP数值均随年龄增加逐渐变陡峭,40岁之后趋于稳定。

  • 标签: 区域 年龄 模拟角膜曲率 全角膜屈光力
  • 作者: 肖俊彦 曲艺 赵潺 宋航 梁安怡 张美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眼底疾病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730 肖俊彦现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科医院眼科, 上海 20003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北京 10019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单侧儿童葡萄膜炎(PU)患眼及对侧健康眼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侧炎症安静期PU患者21例21只眼(PU组)纳入研究。将PU患者未受累对侧眼作为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采用设备自带软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0、1.5、3.0 mm环形区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CCD),分别记录为CCD-1.0、CCD-1.5、CCD-3.0。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若三组数据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CCD的潜在相关因素。结果与对侧眼组、NC组比较,PU组SCP(H=-13.857、-25.500,P=0.043、P<0.001)、DCP(H=-15.333、-31.595、P=0.007、P<0.001)血管密度和CCD-1.0(H=-14.000、-16.214,P=0.040、0.012)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组、NC组CRT、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5,P=1.000、0.661)。与NC组比较,对侧眼组SCP、DCP血管密度均降低,其中DCP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262,P=0.004);两组受检眼C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与NC组比较,PU组SFCT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2,P=0.004);与对侧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552,P=0.27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D-1.0、CCD-1.5、CCD-3.0与FAZ面积(β=-0.494、-0.527、-0.566,P=0.015、0.009、0.010)、CRT(β=-0.322、-0.466、-0.342,P=0.026、0.002、0.028)呈线性相关;CCD-1.0、CCD-1.5与DCP血管密度(β=0.277、0.275,P=0.047、0.045)呈线性相关。结论安静期PU患眼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结构均存在异常;未受累对侧眼可能存在黄斑循环障碍。

  • 标签: 儿童 葡萄膜炎 黄斑 微血管结构 血管密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城镇化新增城镇人口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济宁市1 978例城镇化新增城镇人口,使用自制问卷《居民卫生调查表》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及医疗卫生照顾情况。采用χ²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增城镇人口健康管理服务利用的因素。结果城镇化新增城镇人口总体利用情况为47.22%,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等新增城镇人口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1.354,95%CI:1.094~1.676)、>60岁(OR=1.873,95%CI:1.413~2.483)、月平均收入>3 000元(OR=1.498,95%CI:1.123~1.997)、轻体力劳动(OR=1.596,95%CI:1.003~2.53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2.400,95%CI:2.028~2.841)、有社会基本医疗保险(OR=2.633,95%CI:2.042~3.394)的群体健康管理项目利用程度更高;静坐时间>3 h(OR=0.630,95%CI:0.532~0.745)群体项目利用程度低。结论城镇化新增城镇人口的健康管理项目利用程度较低,性别、年龄、月均收入、体育锻炼、静坐时间、日常劳动强度、有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情况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城镇人口 城镇化 人口健康管理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视患者双眼暗视至明视状态下Kappa角水平偏移量及垂直偏移量的变化规律。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近视中心明确诊断为近视的患者,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0例(240眼),采用博士伦Orbscan II角膜地形图仪分别于暗视及明视条件下进行检查,记录明暗视下瞳孔直径大小、Kappa角的大小及水平偏移量和垂直偏移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左右眼在暗视和明视下的瞳孔直径和Kappa角大小;采用散点分布图分析双眼在明暗视下Kappa角的象限分布。结果:左右眼在暗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均明显大于明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7,P<0.001;t=13.48,P<0.001)。暗视与明视状态下左眼的Kappa角均大于右眼的Kappa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P=0.021;t=5.27,P=0.008)。由暗视转向明视状态时,双眼Kappa角的分布呈现镜像对称,水平方向主要向鼻侧位移,垂直方向主要向上方位移。右眼矢量位移(0.168±0.100)mm,左眼矢量位移(0.171±0.069)mm;87.5%右眼矢量位移小于0.3 mm,92.5%左眼矢量位移小于0.3 mm,绝大多数近视患者的矢量位移在0.3 mm以内。结论:从暗视至明视状态下,随着瞳孔缩小,近视患者的Kappa角分布主要向鼻上方位移。

  • 标签: 近视 明视 暗视 Kappa角 瞳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正畸过程中牙周组织糖酵解途径变化。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正畸7 d组、正畸14 d组,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模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大鼠正畸治疗后牙齿移动距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牙槽骨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表达水平;采用微量法检测大鼠牙槽骨组织中糖酵解途径关键酶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磷酸果糖激酶(PFK)的活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糖酵解上游调控因子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正畸7 d组[(0.476±0.017) mm]、正畸14 d组[(0.715±0.027) mm]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63、20.730,P<0.05)。正畸7 d组[(139.411±5.985) ng/ml]、正畸14 d组[(196.068±8.972) ng/ml]大鼠牙槽骨组织中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3.556±2.75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61、13.426,P<0.05)。正畸7 d组[(297.829±10.309) ng/ml]、正畸14 d组[(372.771±14.675) ng/ml] IL-1β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7.656±4.27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2、10.446,P<0.05)。正畸7 d组[(251.620±10.925) ng/ml]、正畸14 d组[(320.611±14.981) ng/ml] IL-6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4.633±4.39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6、12.749,P<0.05)。正畸7 d组[(109.654±5.093) U/mgprot]、正畸14 d组[(163.626±5.282) U/mg蛋白]大鼠牙槽骨组织中PK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57.083±2.852) U/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3、9.532,P<0.05)。正畸7 d组[(120.173±7.187) U/mg蛋白]、正畸14 d组[(171.069±6.230) U/mg蛋白] LDH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8.421±4.030) U/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0、7.644,P<0.05)。正畸7 d组[(38.503±1.895) U/mg蛋白]、正畸14 d组[(51.411±3.095) U/mg蛋白] PFK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4.236±1.200) U/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1、7.447,P<0.05)。正畸7 d组(1.099±0.050)、正畸14 d组(1.494±0.053)大鼠牙槽骨组织中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604±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66、9.332,P<0.05)。正畸7 d组(1.317±0.049)、正畸14 d组(1.664±0.058) 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748±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8、8.693,P<0.05)。结论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糖酵解水平明显增强,并可能进一步加剧正畸过程中牙周组织的炎性反应。

  • 标签: 正畸 糖酵解 炎性因子 缺氧诱导因子-1α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
  • 作者: 李婷 郭雨军 杨鑫 武曼莉 何梦雪 戴心仪 田玥 张墅靖 麦秀滢 何立儒 黄思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放射治疗科,广州 510060 广州新华学院,广州 51052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放射治疗科,广州 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放射治疗科,广州 510060 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蚌埠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道膀胱准备下,前列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临床可接受且具有良好可重复性的膀胱、直肠体积,为放疗前后肠道膀胱的准备提供定量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肠道膀胱准备且完成全程根治性放疗的275例前列腺癌患者。患者每次治疗前进行锥形线束CT(CBCT)扫描,记录临床可接受情况下的摆位误差。简单随机抽样选取66例患者,使用MIM软件勾画患者CBCT上膀胱、直肠,分析每日膀胱或直肠体积与计划膀胱或直肠体积的比值(体积相对值)及其与摆位误差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配对t检验,否则使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结果275例患者计划CT膀胱、直肠体积分别为(370.87±110.04)、(59.94±25.07)ml。66例患者共获得1611套CBCT影像,计划CT膀胱、直肠体积分别为(357.51±107.38)、(65.28±35.37)ml,治疗过程中患者每日CBCT膀胱、直肠体积分别为(258.96±120.23)、(59.95±30.40)ml。治疗过程中,膀胱体积平均每天减少3.59 ml,直肠体积平均每天减少0.37 ml。根据计划膀胱体积将患者分为<250 ml、250~450 ml、>450 ml三组,其中250~450 ml组在放疗过程中膀胱体积相对值范围最小,头脚、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8±0.24)、(0.19±0.17)cm,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值均≤0.027)。根据计划直肠体积将患者分为<50 ml、50~<80 ml、80~120 ml、>120 ml四组,其中<50 ml组在放疗过程中直肠体积相对值范围最小,头脚、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6±0.22)、(0.24±0.22)cm,均明显小于其他三组(P值均≤0.003)。入组66例患者头脚、左右、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30±0.25)、(0.20±0.18)、(0.28±0.27)cm。其中,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在<0.3 cm组的膀胱体积相对值(0.73±0.37)与0.3~0.5 cm、>0.5 c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肠道膀胱准备下扫描计划CT前,膀胱、直肠体积分别控制在250~450 ml和<50 ml范围内,能获得较好的可重复性和较小的摆位误差。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肠道膀胱准备 膀胱 直肠 摆位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鼻咽癌螺旋断层放疗中患者颈部轮廓横径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螺旋断层放疗的15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每周记录患者颈部轮廓横径及体重。分析放疗期间患者颈部横径的变化规律,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体重变化与颈部轮廓横径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放疗期间颈部轮廓横径均与放疗前明显不同,在放疗第4周出现了明显的缩小。颈部轮廓横径缩小的程度与体重下降的程度高度相关(r=0.803,P<0.05),与性别呈中度相关(r=0.523,P<0.05),此外,颈部轮廓横径缩小的程度与患者年龄、TNM分期、GTVnd-L平均剂量、GTVnd-R平均剂量、PTVnd-L平均剂量、PTVnd-R平均剂量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鼻咽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期间,患者颈部轮廓横径会发生一定规律的缩小,且在放疗第4周缩小最为明显,应该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 标签: 鼻咽肿瘤 螺旋断层放射疗法 颈部
  • 简介:摘要面部的衰老发生在所有的面部解剖结构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骨骼、韧带、肌肉、筋膜、脂肪和皮肤都会发生改变。自2007年面部脂肪室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关于面部脂肪室衰老的研究不断涌现。该文作者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面部脂肪室解剖的认识过程及衰老进程中脂肪室形态学的变化,并总结了基于脂肪室的面部年轻化策略,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脂肪室与面部衰老的关系。

  • 标签: 衰老 面部脂肪室 解剖学 整形美容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本土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关键指标,掌握轻、重症患者的临床指标特征,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包括病毒基因亚型、人口学信息、临床分型、主要临床症状、临床检验的关键指标,评价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结果共收治150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2020、2021、2022年分别为78、52、20例,其中重症患者分别为10、1、1例,主要感染病毒株分别为L型、Delta型、Omicron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复阳率高达15.0%(3/20),腹泻发生率降至10.0%(2/20),重症发生率降至5.0%(1/20),轻症患者住院天数较2020年增加(d:20.43±1.78比15.84±1.12);呼吸道症状减少,肺部病变比例下降至10.5%;重症患者Omicron变异株感染急性期(第3天)病毒滴度较L型毒株高(Ct值:23.92±1.16比28.19±1.54);Omicron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急性期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低于轻症患者〔IL-6(ng/L):3.92±0.24比6.02±0.41,IL-10(ng/L):0.58±0.01比4.43±0.32,TNF-α(ng/L):1.73±0.02比6.91±1.25,均P<0.05〕,而γ-干扰素(IFN-γ)和IL-17A显著高于轻症患者〔IFN-γ(ng/L):23.07±0.17比13.52±2.34,IL-17A(ng/L):35.58±0.08比26.39±1.37,均P<0.05〕。与既往疫情(2020、2021年)相比,2022年Omicron感染轻症患者中CD4/CD8比值、淋巴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及血肌酐下降的患者比例大(36.8%比22.1%、9.8%,36.8%比23.5%、7.8%,42.1%比41.2%、15.7%,42.1%比19.1%、9.8%),单核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升高的患者比例大(42.1%比50.0%、23.5%,21.1%比5.9%、0)。结论Omicron变异株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重症发生率较既往明显降低,重症的发生仍与基础疾病有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奥密克戎 重症患者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百分比振幅(percent amplitude of fluctuation, perAF)指标探讨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过程中大脑自发功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36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22时、24时、2时、4时及6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图像,同时利用斯坦福嗜睡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 SSS)收集个体睡眠状态数据。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多时间全脑perAF值动态变化存在差异的脑区(P<0.05,FDR校正)。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差异脑区的perAF值动态变化与SSS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双侧丘脑、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顶上小叶、左内侧前额叶及右侧颞上回的perAF值存在显著的时间主效应(FDR校正,P<0.05,团块大小≥20体素),即上述脑区的perAF值在五个时间点中至少有两个时间点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发现22时与6时的右侧颞上回(r=0.36,P=0.03;r=0.37,P=0.02)及左内侧前额叶(r=0.33,P=0.05;r=0.41,P=0.01)perAF值与SSS分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默认模式网络、额顶注意力网络及丘脑的异常活动可能是SD过程中个体嗜睡程度增加及注意力下降的重要神经机制。

  • 标签: 睡眠剥夺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百分比振幅 斯坦福嗜睡量表 动态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2±3.1)岁(19~28岁),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拍摄锥形束CT,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槽骨形态的差异,对矫治前后(T1-T2)牙槽骨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槽骨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20±0.27)和(3.14±0.35)mm;T1-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0.33±0.11)和(1.82±0.39)mm。上、下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的3个时间点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侧切牙根颈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减少(0.63±0.10)和(0.67±0.09)mm。T2-T3期,下前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增加(0.09±0.03)mm。T1-T3期上下切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根中部分别减少(0.38±0.16)和(0.63±0.13)mm,其他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上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为极强负相关(r≤-0.8,P<0.001),T2-T3上前牙唇侧、下前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及切牙根颈部厚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呈中强负相关(-0.8<r≤-0.4,P<0.05)。结论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均明显减少。在保持阶段,会发生相应的骨增生,但牙槽骨较治疗前还是有所减少。保持阶段的牙槽骨变化量与矫治阶段牙槽骨变化量相关。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矫正 双颌前突 牙槽骨改建 保持阶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各病因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1990—2019年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及评价研究院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国人群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他因素共5种病因导致的肝癌负担相关数据,包括新发病例、粗发病率、年龄标化发病率、死亡例数、粗死亡率以及年龄标化死亡率。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2019年全世界标准化人口结构计算年龄标化率。观察指标:(1)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各病因发病情况。(2)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各病因死亡情况。(3)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各病因年龄标化发病率变化趋势。(4)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各病因年龄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计数资料以绝对数、百分率和比值表示。依托联结点回归模型,采用Joinpoint(V.4.9.1.0)软件计算不同时段各病因导致的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变化率、年平均变化率(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1)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各病因发病情况。中国人群肝癌新发病例、粗发病率从1990年的236 825例、20.01/10万变化为2019年的210 462例、14.80/10万。HBV感染、HCV感染和其他因素导致的肝癌新发病例呈下降趋势,绝对数变化率分别为-14.76%、-3.98%和-26.67%。而酒精和NASH导致的肝癌新发病例呈增加趋势,绝对数变化率分别为9.31%和13.91%。(2)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各病因死亡情况。中国人群肝癌死亡例数、粗死亡率从1990年的232 449例、19.64/10万变化为2019年的187 700例、13.20/10万。HBV感染、HCV感染和其他因素导致的肝癌死亡例数呈下降趋势,绝对数变化率分别为-23.34%、-10.99%和-33.75%。酒精导致的肝癌死亡例数呈缓慢下降趋势,绝对数变化率为-0.51%。而NASH导致的肝癌死亡例数呈增加趋势,绝对数变化率为6.03%。(3)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各病因年龄标化发病率变化趋势。1990—2019年,HBV感染、HCV感染、酒精、NASH、其他因素导致的中国人群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的AAPC分别为-3.61%(95%CI为-4.10%~-3.11%)、-3.57%(95%CI为-3.99%~-3.14%)、-2.79%(95%CI为-3.24%~-2.33%)、-2.65%(95%CI为-3.09%~-2.21%)、-3.62%(95%CI为-4.05%~-3.19%)。(4)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各病因年龄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1990—2019年,HBV感染、HCV感染、酒精、NASH、其他因素导致的中国人群肝癌年龄标化死亡率的AAPC分别为-3.92%(95%CI为-4.42%~-3.41%)、-3.90%(95%CI为-4.45%~-3.35%)、-3.15%(95%CI为-3.71%~-2.58%)、-2.86%(95%CI为-3.34%~-2.38%)、-4.09%(95%CI为-4.64%~-3.55%)。结论1990—2019年中国人群肝癌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趋势,HBV和HCV感染导致的肝癌负担下降明显,但其仍然是导致肝癌负担严重的主要原因。酒精和NASH导致的肝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新发病例仍显著增长。其他因素导致的肝癌负担呈下降趋势。

  • 标签: 肝肿瘤 疾病负担 危险因素 变化趋势 死亡 发病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RI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大鼠模型信号强度,探讨示踪剂在感染大鼠脑细胞外间隙扩散变化。材料与方法30只成年SD大鼠颅内原位接种A型新型隐球菌悬液建立感染模型,20只设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分别于造模后2、3、4周行MRI T2WI扫描,监测模型建立情况,建模成功大鼠纳入病例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大鼠颅内微穿刺注入10 mmol/L浓度的钆喷酸葡胺,于注射前(T0)及注射后15、45、90、120、180、240 min分别采集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T1 weighted imaging three dimensional 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acquisition gradient echo , T1WI 3D MP-RAGE)序列图像,动态观察示踪剂在两组大鼠脑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 ECS)扩散特点。使用ITK-SNAP软件获取扫描图像最大层面信号强度统计量,以x¯±s表示,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标准差之间差异,取均数及标准差平均值与时间线性关系绘制时间-信号曲线,观察两组曲线形态及走行趋势,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样本均数差异,推测ECS扩散参数λ改变及其病理生理机制。结果至造模后4周,隐球菌颅内感染模型建立成功率为73.3%。两组大鼠示踪剂注射完成后15 min图像信号强度分布均数及标准差最大,且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示踪扫描各时间段信号强度均数及标准差服从正态分布,T0、T15、T45、T90、T120、T180、T240时刻两组间均值差异P值分别为:0.019、0.048、0.150、0.878、0.845、0.603、0.819,标准差差异P值分别为:0.285、0.017、0.327、0.308、0.891、0.298、0.486。结论MRI T1WI 3D MP-RAGE信号强度参数可以揭示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ECS引流变化,T15时刻信号强度均值及标准差可辨别隐球菌颅内感染ECS改变。

  • 标签: 大鼠 新型隐球菌 中枢神经系统 脑细胞外间隙 示踪剂 信号强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1990-2019年中国早产患病率及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采用早产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分性别评估早产的患病和疾病负担分布情况,并将中国、全球及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早产患病率和DALYs率进行对比。采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我国早产患病率为6.34%[95%不确定区间(UI):6.23%~6.4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1.24%,95%UI:11.16%~11.32%)及低收入(13.15%,95%UI:12.97%~13.33%)、中低收入(12.53%,95%UI:12.39%~12.68%)、中高收入(8.22%,95%UI:8.15%~8.29%)、高收入(8.75%,95%UI:8.67%~8.84%)国家平均水平;早产DALYs率(人年/10万)为217.12(95%UI:191.30~246.69),低于全球(886.81,95%UI:762.12~1 034.49)、低收入(1 905.24,95%UI:1 542.35~2 377.54)、中低收入(1 349.98,95%UI:1 154.04~1 583.81)和中高收入(366.56,95%UI:321.51~416.88)国家平均水平,但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6.21,95%UI:179.96~234.90)。1990-2019年,我国早产患病率及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分别下降0.56%(95%CI:0.54%~0.58%)和5.87%(95%CI:5.54%~6.19%)。男性早产儿患病率总体下降速度均高于女性(男性:0.64%,95%CI:0.62%~0.66%;女性:0.46%,95%CI:0.44%~0.48%),男性早产儿DALYs率下降速度均高于女性(男性:5.90%,95%CI:5.56%~6.24%;女性:5.81%,95%CI:5.50%~6.13%)。结论1990-2019年我国早产患病率及DALYs率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男性早产儿患病率及DALYs率下降速度高于女性。应继续加强对早产,尤其是自发性早产危险因素的病因研究,制定全面、完善的早产监测、预防和保健制度。

  • 标签: 早产 患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观察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TIRADS)4C类甲状腺微小结节随诊期间的大小变化。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体检中心的甲状腺超声检查资料,根据C-TIRADS分级标准对结节进行分类,应用超声观察4C类甲状腺微小结节随诊期间最大直径与体积的变化。结果共有102例体检者103个甲状腺微小结节纳入本研究。甲状腺微小结节初次检查最大直径与体积分别为5.0(4.0,7.0)mm、52.5(25.2,113.4)mm3,末次检查最大直径与体积分别为6.0(4.0,7.0)mm、65.6(25.2,147.0)mm3。随诊期间79(76.7%)个甲状腺微小结节保持稳定,14(13.6%)个结节增大,10(9.7%)个结节减小,所有体检者未发现颈部淋巴结异常。结节增大组和缩小组中甲状腺微小结节末次检查的最大直径、体积与初次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观察期间大部分C-TIRADS 4C类甲状腺微小结节的大小保持稳定甚至减小,对该类结节进行随诊观察暂缓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甲状腺 超声 中国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4C类微小结节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膀胱癌组织中微小RNA-361-5p(miR-361-5p)、通用转录因子3(BTF3)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4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收集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61-5p、BTF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TF3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细胞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比例进行定量分析,将患者分为miR-361-5p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BTF3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miR-361-5p、BTF3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患者的3年生存情况。结果膀胱癌组织中miR-361-5p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BTF3 m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膀胱癌组织中BTF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2.16%(46/74),癌旁组织中BTF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7.57%(1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94,P<0.001);miR-361-5p、BTF3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miR-361-5p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16个月,高表达组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 χ2=7.516,P=0.006);BTF3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23.5个月,BTF3高表达组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 χ2=5.217,P=0.022)。结论膀胱癌组织中miR-361-5p表达降低,BTF3表达升高,其水平变化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参与肿瘤增殖分化、转移侵袭过程,并可作为反映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指标。

  • 标签: 膀胱肿瘤 miR-361-5p 通用转录因子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髌骨相对高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接受机器人辅助初次TKA治疗9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男15例、女82例;年龄(70.0±5.4)岁(范围58~80岁)。术中记录机器人系统的截骨参数,包括股骨远端内外侧、股骨后髁内外侧及胫骨平台内外侧的截骨量。应用Blackburne-Peel指数(Blackburne-Peel index,BPI)和Caton-Deschamps指数(Caton-Deschamps index,CDI)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髌骨相对高度,同时测量手术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髌韧带长度。利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髌骨相对高度的变化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CDI(0.79±0.15)低于术前(0.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P<0.001),且术后CDI<0.6的患者比例(9.3%)高于术前(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P<0.001)。术后BPI(0.69±0.13)及术后BPI<0.45的患者比例(11.3%)与术前(0.71±0.17,17.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5,P=0.182;χ2=1.50,P=0.220)。术后第1天髌韧带长度平均为(40.22±6.13) mm,较术前的(42.51±5.70) mm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髌韧带长度变化量与BPI变化量、CDI变化量呈正相关(r=0.84,P<0.001;r=0.70,P<0.001),PTS变化量、股骨远端截骨量与BPI变化量(r=-0.41,P<0.001;r=-0.32,P=0.002)和CDI变化量(r=-0.23,P=0.029;r=-0.25,P=0.017)呈负相关。而股骨后髁、胫骨平台截骨量与BPI变化量、CDI变化量均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髌韧带长度变化量、PTS变化量和股骨远端截骨量是影响BPI变化量(β=0.03,P<0.001;β=-0.01,P<0.001;β=-0.02,P=0.021)和CDI变化量(β=0.02,P<0.001;β=-0.01,P=0.001;β=-0.02,P=0.008)的因素。结论股骨远端截骨量、PTS及髌韧带长度的变化可影响机器人辅助初次TKA术后髌骨的相对高度;为获得更好的髌骨相对高度,应关注股骨远端截骨量及PTS调整,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术后髌韧带长度改变。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髌韧带 截骨术 机器人手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