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肌营养不良(MD)患儿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的表现及特征,为适时的呼吸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肌肉病多学科联合门诊就诊,经临床、肌电图、基因或病理确诊的MD且进行了整夜PSG监测患儿的资料。分析其PSG监测特征。结果总计入组10例MD患儿,其中男7例,女3例,行PSG监测时年龄(9.40±3.13)岁,均经临床、病理和基因检测确诊为MD。MD患儿在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较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睡眠期呈增高趋势。在呼吸事件方面,MD患儿可表现阻塞性呼吸暂停、中枢型呼吸暂停、混合型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其中低通气指数(HI)最高,混合型呼吸暂停指数(MSAI)最低,HI显著高于MSAI(P<0.05)。REM睡眠期的中枢型呼吸暂停不排除膈肌性呼吸事件的可能。在睡眠结构方面,PSG显示MD患儿REM睡眠时间减少。结论MD患儿的早期睡眠呼吸紊乱,表现为以低通气事件为主,呼吸紊乱最早出现于REM睡眠期,REM期的呼吸紊乱指数可作为MD患儿呼吸肌受累的早期参考指标。

  • 标签: 肌营养不良 睡眠呼吸暂停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进行脑卒中治疗的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辩证组,各34例。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辩证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均较差,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辩证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为(8.21±1.02)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的(11.71±1.27)分,且与干预前相比,其评分显著改善。同时,辩证组患者不良情绪水平与常规组相比,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显著改善其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进而有助于其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中医辨证施护 脑卒中 失眠症 睡眠质量 不良情绪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应用分级心理护理改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门诊就诊的FD患者2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个小组,其中对照组128例,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常规的心理护理,试验组132例,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分级心理护理。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的SDS、SAS评分分别为(50.52±6.61)分、(51.72±7.27)分,试验组分别为(44.47±7.17)分、(45.05±7.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PSQI总分和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各个维度的评分相对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FD患者应用分级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提升其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分级心理护理 焦虑 抑郁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婴儿睡眠模式对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319对母婴作为研究对象。婴儿睡眠模式采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BISQ)评估;产妇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婴儿睡眠模式对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产妇睡眠质量指数得分(7.08 ± 2.60)分。单因素分析提示,产妇年龄、婴儿性别、产妇疼痛评分、婴儿主要照顾者与产妇睡眠质量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哄婴儿入睡方式、婴儿夜醒次数、婴儿夜间睡眠总量、产妇年龄、婴儿性别、婴儿主要照顾者是产妇睡眠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婴儿睡眠模式是产妇睡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及家属掌握婴儿睡眠模式及规律,改善婴儿睡眠习惯,以提高产妇睡眠质量。

  • 标签: 睡眠 产妇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婴儿睡眠模式对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319对母婴作为研究对象。婴儿睡眠模式采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BISQ)评估;产妇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婴儿睡眠模式对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产妇睡眠质量指数得分(7.08 ± 2.60)分。单因素分析提示,产妇年龄、婴儿性别、产妇疼痛评分、婴儿主要照顾者与产妇睡眠质量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哄婴儿入睡方式、婴儿夜醒次数、婴儿夜间睡眠总量、产妇年龄、婴儿性别、婴儿主要照顾者是产妇睡眠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婴儿睡眠模式是产妇睡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及家属掌握婴儿睡眠模式及规律,改善婴儿睡眠习惯,以提高产妇睡眠质量。

  • 标签: 睡眠 产妇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伴失眠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66例、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伴失眠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给予冠心病伴失眠患者睡眠认知行为干预。随访6个月,采用简式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分别评估患者睡眠信念和态度、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冠心病伴失眠患者对失眠后果的估计、对睡眠的担忧、对药物的认知、DBAS-16总分高于对照组〔(15.24±2.12 vs 13.24±1.75)、(18.75±3.24 vs 16.54±3.16)、(10.45±1.35 vs 9.34±1.21)、(48.98±6.15 vs 43.48±6.23)〕(t=5.682、3.834、4.794、4.939,P<0.05);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总分低于对照组〔(1.24±0.35 vs 1.56±0.40)、(1.42±0.32 vs 1.78±0.41)、(0.75±0.12 vs 0.94±0.15)、(1.43±0.32 vs 1.68±0.41)、(1.34±0.34 vs 1.68±0.36)、(7.87±1.12 vs 9.41±1.23)〕(t=4.751、5.483、7.829、3.807、5.405、7.297,P<0.05,P<0.01);躯体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性、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SAQ总分高于对照组〔(73.45±9.32 vs 65.32±8.65)、(80.32±8.33 vs 5.45±9.24)、(91.32±6.30 vs 85.45±7.24)、(76.36±8.45 vs 70.35±9.20)、(80.98±7.20 vs 75.64±8.36)〕(t=5.012、3.086、4.821、3.791、3.822,P<0.05)。结论睡眠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矫正冠心病伴失眠患者睡眠错误认知与态度,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冠心病 失眠 认知行为干预 睡眠信念和态度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RevMan5.0软件评价运动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探讨不同运动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为今后有关运动干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8月28日,收集有关运动干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应用ReMan5.0软件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9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运动能够改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总体睡眠质量,合并效应量分析为:睡眠总分[均数差(MD)=-2.41,95%CI(-3.05,-1.76),P<0.001];主观睡眠质量[MD=-0.13,95%CI(-0.45,-0.16),P<0.001];睡眠潜伏期[MD=-0.50,95%CI(-0.66,-0.43),P<0.01];睡眠时间[MD=-0.4,95%CI(-0.58,-0.21),P<0.01];睡眠效率[MD=-0.40,95%CI(-0.62,-0.18),P<0.01];睡眠干扰[MD=-0.18,95%CI(-0.28,-0.08),P<0.01];睡眠药物使用[MD=-0.29,95%CI(-0.48,-0.10),P<0.01];日间功能[MD=-0.29,95%CI(-0.44,-0.13),P<0.01]。结论运动能够提高睡眠障碍患者的总体睡眠质量、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减少睡眠药物的使用、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能改善老年人的日间功能,但对其主观睡眠质量及睡眠干扰的影响效果较小。

  • 标签: 运动 睡眠障碍 睡眠质量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景观疗养为核心的人文疗养护理对疗养员不良情绪、社会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2019年1月1日至7月30日接收的316例疗养员为对象,分14批接待,其中以每月1~15 d接待的为对照组,16~30 d接待的为试验组,每组1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疗养护理,试验组实施以景观疗养为核心的人文疗养护理,运用正负情绪量表(PANAS)评估疗养干预情绪,运用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估其社会功能,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问卷(PSQI)比较两组疗养员睡眠质量。结果两组疗养员入院时正性情绪(PA)、负性情绪(NA)评分、PSP评分和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养员干预后1 w和2 w的P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养员出院前3d测得的PSP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SQI各成分评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景观疗养为核心对疗养员进行人文疗养护理,可有效减轻其负性情绪,激发其积极情绪,还能够有效促进疗养员社会功能和睡眠质量的改善。

  • 标签: 景观疗养 人文疗养护理 不良情绪 社会功能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胸外科术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不良情绪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胸外科手术且术后出现OSA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4)和观察组(n=10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呼吸睡眠状况、自我管理情况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不良情绪评分和呼吸睡眠状况(呼吸暂停指数、微觉醒指数、氧减指数、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中生活管理、治疗管理、知识技能管理、心理管理分数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胸外科术后OSA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呼吸睡眠状况,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焦虑 抑郁 行为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GQOL-74量表规范化癌痛护理对晚期肝癌患者不良情绪、疼痛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晚期肝癌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56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患者基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量表规范化癌痛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对晚期肝癌患者给予基于GQOL-74量表规范化癌痛护理后,干预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显著低于常规组,干预组的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干预组的PSQI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干预组的GQOLI-74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晚期肝癌患者实施基于GQOL-74量表规范化癌痛护理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GQOL-74量表 规范化癌痛护理 晚期肝癌 不良情绪 疼痛程度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睡眠障碍在PICU患儿中普遍存在,多种因素可使重症患儿出现睡眠障碍,对疾病恢复、远期预后均可能产生影响。目前对危重患儿睡眠障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PICU中可用的睡眠评估工具有限,多元化促进睡眠管理方案可能对改善睡眠有效。

  • 标签: 睡眠障碍 儿童 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对睡眠障碍艇员睡眠本能重塑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某基地因睡眠障碍就诊潜艇艇员38人,应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干预。干预前、后10 d内,采用睡眠日记评估睡眠规律指数(SR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采用脑电生理仪记录干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失匹配负波(MMN)和P300值。结果干预前后比较,SRI<25患者由12人减少为7人,26≤SRI≤36患者由17人减少为10人,37≤SRI≤46患者由5人增加到8人,SRI>46患者由4人增加到13人。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紊乱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潜伏期MMN明显延迟(P<0.01),波幅MMN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潜伏期P300明显延迟(P<0.01),波幅P300明显提高(P<0.01)。结论采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潜艇艇员睡眠,显著提高其大脑自动信息加工能力。

  • 标签: 潜艇艇员 心理内在控制技术 睡眠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比较脑瘫儿童与健康儿童、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临床分型脑瘫儿童睡眠结构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15岁脑瘫儿童56例并纳入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儿童30例纳入对照组。对上述2组儿童进行整夜PSG监测,比较其睡眠结构差异并分析原因。结果入选脑瘫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55.4%)明显高于健康儿童(2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儿童睡眠潜伏期[(39.63±26.35)min]较健康儿童[7.25(2.50,19.75)min]明显增加,快眼动睡眠(REM)时间[(97.58±38.52)min]及百分比[(18.48±6.35)%]较健康儿童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脑瘫患儿总睡眠时间[(458.47±95.62)min]、睡眠效率[(74.26±13.63)%]、快眼动睡眠(REM)时间[(68.90±42.70)min]及百分比[(13.87±7.12)%]均不及轻、中度脑瘫患儿,入睡后清醒时间[51.00(38.50,174.50)min]较轻、中度脑瘫患儿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快眼动睡眠(REM)时间[(76.75±41.37)min]及百分比[(14.46±6.95)%]均不及痉挛型脑瘫患儿,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REM期睡眠缩短为主,并以重度脑瘫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睡眠问题较严重。

  • 标签: 脑性瘫痪 儿童 多导睡眠监测 睡眠结构
  • 简介:摘要睡眠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生命过程,对人类的生存和身心健康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加大,睡眠问题日益严峻。睡眠医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国际和国内的研究学者就睡眠问题的发生率、睡眠的生理功能、常见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干预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睡眠与认知、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等相关,长期睡眠紊乱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认知功能受损、内分泌紊乱等,从而显著增加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甚至是死亡的发生风险。未来睡眠医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开展全面睡眠基础研究、推进多学科联合的诊断治疗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标准化睡眠中心的建立,共同促进睡眠医学的全面发展。

  • 标签: 睡眠 睡眠觉醒障碍 入睡和睡眠障碍
  • 简介:摘要近几年睡眠医学发展迅速,呼吸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等学科都纷纷开展睡眠障碍诊疗工作,随着专业发展,成立独立的睡眠中心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但我国目前对于睡眠中心尚无统一的认证标准,从业人员也缺少规范化培训以及相应的资格认证,普遍对学科认识和理解仍存在较多不足。睡眠中心的模式和管理可从睡眠监测的环境设置,人员配置以及监测设备要求等多方面进行规范,以有序地开展睡眠医学的诊疗工作。

  • 标签: 睡眠中心 模式 管理
  • 简介:摘要睡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生理活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障碍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可以通过作用于睡眠-觉醒环路引起意识消失,从而在短时间内对人体的睡眠产生一定的影响。丙泊酚是全身麻醉药的一种,进一步观察和研讨丙泊酚对睡眠障碍患者产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丙泊酚对患者预后和康复产生的影响,但是丙泊酚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文章通过介绍睡眠产生的机制和调节因素、睡眠障碍产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总结丙泊酚对睡眠的影响及导致意识消失的分子靶点,综述丙泊酚对睡眠障碍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机制。

  • 标签: 丙泊酚 麻醉药,全身 意识消失 睡眠 睡眠障碍
  • 简介:摘要近几年睡眠医学发展迅速,呼吸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等学科都纷纷开展睡眠障碍诊疗工作,随着专业发展,成立独立的睡眠中心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但我国目前对于睡眠中心尚无统一的认证标准,从业人员也缺少规范化培训以及相应的资格认证,普遍对学科认识和理解仍存在较多不足。睡眠中心的模式和管理可从睡眠监测的环境设置,人员配置以及监测设备要求等多方面进行规范,以有序地开展睡眠医学的诊疗工作。

  • 标签: 睡眠中心 模式 管理
  • 简介:摘要夜班工作可引起糖代谢异常。模拟夜班工作大鼠不同补充睡眠方式对代谢影响的研究是国际上首个探讨夜班工作后不同睡眠补充方式对代谢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夜班工作大鼠皮质酮浓度增加、摄食量增加、体重增量下降,并出现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炎。通过对早期睡眠补充、晚期睡眠补充、间断睡眠补充后,与正常作息大鼠进行比较发现,夜班工作后采用间断睡眠补充方式对代谢的影响最小。

  • 标签: 代谢 夜班工作 睡眠剥夺 睡眠补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原发性睡眠障碍患者夜间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原发性睡眠障碍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体重40~7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组)。S组于睡前1 h在超声引导下右侧颈长肌表面星状神经节所在位置注射0.2%罗哌卡因5 ml,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7 d。于治疗前1 d(T0)和治疗1-7 d(T1-7)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量表评价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多导睡眠监测仪评价患者客观睡眠质量,BIS监测仪及脑部与区域血氧监测系统监测睡眠期间BIS值及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每30 min记录1次,计算7 d平均值。于治疗结束后连续3 d(T8-10)评估患者日间高级认知功能,包括持续性注意力测验(CPT)和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测验(BADS),计算3 d平均值。分别于T0和T8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和5-羟色胺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S组治疗期PSQI各单项评分及总分均降低,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和快波睡眠潜伏期缩短,觉醒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和快波睡眠比例升高,慢波睡眠S1-S2比例降低,S3-S4比例升高,BIS值降低,rSO2升高,治疗后CPT各指标降低,BADS各指标升高,T8时血浆NE浓度降低(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显著改善原发性睡眠障碍患者夜间睡眠质量。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神经传导阻滞 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