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群血清胆酸类胆汁酸(HCAs)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上海肥胖研究中的受试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检测受试者的血清胆汁酸谱[包括猪胆酸(HCA)、猪脱氧胆酸(HDCA)、氨猪胆酸(GHCA)和氨猪脱氧胆酸(GHDCA)等]并计算血清总猪胆酸类胆汁酸(总HCAs)。根据公式计算受试者的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Gutt-胰岛素敏感性指数(Gutt-ISI)等。根据研究对象的BMI以及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T2DM)将其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单纯超重/肥胖组及超重/肥胖T2DM组。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对组间相应指标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和多重线性回归探讨HCAs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04例研究对象。其中,健康对照组127例,单纯超重/肥胖组107例,超重/肥胖T2DM组70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超重/肥胖T2DM组的总HCAs、HCA、GHCA、GHDCA均更低(P<0.05)。在校正性别、年龄和BMI后,HCA与LDL-C呈负相关(β=-0.006,P=0.011),而与Gutt-ISI呈正相关(β=0.496,P=0.003);HDCA与Gutt-ISI呈正相关(β=0.240,P=0.028);GHCA与FINS(β=0.048,P=0.011)、HOMA-β(β=0.582,P=0.032)均呈正相关。结论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多个血清HCAs水平显著降低;HCAs水平的降低与超重/肥胖T2DM患者血脂异常、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以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超重 肥胖症 猪胆酸类胆汁酸 糖脂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柴胡四黄汤与西药联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P)、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中西药组及西药组,每组41例。西药组给予甲硝唑联合熊去氧胆酸片治疗,中西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柴胡四黄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D、β-EP水平。结果中西药组总有效率(97.56%,40/41)高于西药组(75.61%,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β-EP、MAD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β-EP、MAD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中西药组β-EP、MAD水平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2/41),西药组为9.76%(4/41),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四黄汤联合甲硝唑、熊去氧胆酸片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理想的疗效,能有效抑制患者细胞损伤,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柴胡四黄汤 慢性胆囊炎 β-内啡肽 丙二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并探讨二者与熊去氧胆酸(UDCA)短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PB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80例。收集PBC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样本中Nrf2及HO-1的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检测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进一步分析UDCA治疗前后PBC患者血清中Nrf2、HO-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治疗前PBC患者血清Nrf2、HO-1含量分别为(626.07±103.95)U/L、(16.62±5.06)U/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分别为164.45±35.12)U/L、(11.74±2.0)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UDCA治疗后1个月PBC患者血清中Nrf2[(754.30±104.36)U/L]、HO-1[(22.60±5.51)U/L]含量显著增加(P均<0.001),肝功能各项指标也得到改善(P均<0.001)。患者治疗前血清中Nrf2水平(r=0.751,P=0.012)、HO-1水平(r=0.621,P=0.038)与治疗效果均呈正相关。以治疗前Nrf2=586.17 U/L作为阈值,预测的UDCA短期疗效的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77.5%,曲线下面积为0.824(P<0.05);以治疗前HO-1=14.92 U/L作为阈值,预测的UDCA短期疗效的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75.0%,曲线下面积为0.861(P<0.05)。结论Nrf2、HO-1在PBC患者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在血清中的基线水平及动态变化同UDCA疗效相关,可以提示PBC患者对UDCA短期治疗的应答情况。

  • 标签: 核因子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熊去氧胆酸 氧化应激
  • 作者: 史晨辰 刘玉兰 张媛媛 崔立红 程艳丽 王瑞玲 朱元民 丁惠国 徐有青 张川 吴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4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048,北京华信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16,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088,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0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内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华信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9家北京市内医疗中心消化内科门诊,应用UDCA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患者的病史资料。入组标准为结石最大径≤10 mm且结石在X线下不显影。治疗方案为连续6个月口服UDCA,剂量为10 mg·kg-1·d-1。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以及胆源性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DCA溶石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共纳入215例患者,胆囊结石完全溶解率为19.5%(42/215),部分溶解率为50.7%(109/215),治疗总有效率为70.2%(151/215)。泥沙样结石的完全溶解率高于成块结石[37.0%(17/46)比14.8%(25/169);OR=3.377, 95%置信区间(95%CI) 1.621~7.035, P=0.001];成块结石中,直径≤5 mm的结石完全溶解率高于直径>5 mm的结石[37.5%(9/24)比11.0%(16/145);OR=4.837, 95%CI 1.823~12.839, P=0.002]。高体重指数(OR= 0.872, 95%CI 0.764~0.995,P=0.043)和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42, 95%CI 0.912~0.973,P<0.001)的患者完全溶解率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UDCA溶石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40, 95%CI 0.908~0.974,P=0.001)、胆囊壁粗糙(OR=0.438, 95%CI 0.200~0.962,P=0.040)和成块结石(对比泥沙样结石,OR=0.236, 95%CI 0.101~0.550,P=0.001);对于成块结石的患者,影响溶石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26, 95%CI 0.877~0.978,P=0.006)和结石直径>5 mm(OR=0.142, 95%CI 0.043~0.470,P=0.001)。经UDCA治疗6个月后,患者胆源性腹痛评分由0分(0分,6分)降低至0分(0分,0分),消化不良症状评分自1分(0分,2分)降低至0分(0分,0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0、-9.13,均P<0.001)。结论UDCA对于胆囊胆固醇结石有一定的溶石效果,并且可以减轻患者胆源性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胆囊结石病程长、胆囊壁粗糙和结石直径>5 mm是UDCA溶石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胆囊结石 胆固醇性结石 溶石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脱氧胆酸(DCA)对人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PBDM)极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巨噬细胞(PBDM)。采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25、50、100、150、200 μmol/L DCA对PBDM细胞活性的影响。将PBDM细胞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组分别加入50、100、150 μmol/L的DC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抑炎细胞因子IL-10、CD206的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的表达。多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实验组IL-6在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组(2.67±0.32、4.56±0.21比1.00±0.03,F=243.291,P<0.01),TNF-α在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组(1.86±0.23、2.70±0.12比1.05±0.23,F=193.384,P<0.01),IL-1β在50、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组(12.02±0.13、13.85±1.01、15.30±1.03比1.03±0.11,F=1 192.321,P<0.01)。实验组IL-10在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0.76±0.13、0.64±0.26比1.03±0.13,F=287.184,P<0.01),实验组CD206在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0.61±0.11比1.02±0.04,F=107.312,P<0.05);PBDM中CD86表达比例在50、100、150 μmol/L DCA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组(16.50±0.25、20.31±1.04、22.25±0.89比3.37±0.15,F=312.545,P<0.01)。结论DCA可诱导人PBDM向M1型极化。

  • 标签: 脱氧胆酸 外周血 巨噬细胞 极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早期肝胆生化应答。方法Child-Pugh(C-P)分级将PBC分为A、B和C组,每日13~15 mg/kg的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3~4周。出现一个或多个肝胆生化指标改善定义为早期生化应答。对各组治疗前后的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AST、血清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指标采用秩和检验计量比较,基线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C-P分级A和B级组的ALP、GGT、AST和TBil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C级组无显著变化(P>0.05);TBA水平在A、B和C级组均较前显著性升高(P<0.05)。治疗后下降不足20%基线指标的ROC曲线分析显示C-P分级A级组,ALP、GGT和AST水平Cut-Off值分别为211.00 U/L、285.85 U/L、86.68 U/L。C-P分级B级组,ALP、GGT和AST水平Cut-Off值分别为505.00 U/L、353.10 U/L、179.15 U/L。C-P分级C级中,各指标ROC曲线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LP、GGT和AST同步下降≥20%的TBil指标中,ROC曲线分析显示A、B和C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LP、GGT和AST同步下降≥20%的TBA指标,C-P分级A级组和B级组,TBA水平Cut-Off值分别为38.75 μmol/L、35.95 μmol/L。C-P分级C级TBA水平值ROC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GGT和AST下降不足40%的基线值的ROC曲线分析中,C-P分级A、B和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初诊PBC经UDCA治疗3~4周后,C-P分级A或B级ALP、GGT和AST满足Cut-off值,生化应答可以实现下降20%或以上,其中ALP准确性较高。C-P分级A或B级PBC患者UDCA治疗后TBA水平提升,满足Cut-off值时,提示ALP、GGT和AST指标有下降20%或以上可能。总胆红素无应答。

  • 标签: 熊脱氧胆酸 生化过程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诊断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六味安消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单一组在基础用药的同时予以熊去氧胆酸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六味安消胶囊。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消失时间、症状评分、胆汁反流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单一组(79.07%,34/43),P<0.05;联合组腹胀腹痛消失时间、反酸苦水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均短于单一组(P均<0.05);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腹痛、腹胀评分均低于单一组(P均<0.05);联合组最长反流时间短于单一组,反流次数、反流时间>5 min次数少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5%,2/43)小于单一组(18.60%,8/43),P<0.05。结论六味安消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加快患者症状恢复,改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高。

  • 标签: 胃炎,胆汁反流 六味安消胶囊 熊去氧胆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妊娠结局及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诊治的ICP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妊娠结局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血清TPOAb、IL-12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14,P<0.05)。观察组治疗后黄疸、瘙痒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ST、ALT、TBA与TPOAb、IL-1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57.49 ± 11.45)U/L比(83.70 ± 13.57)U/L、(87.61 ± 29.03)U/L比(126.24 ± 33.28)U/L、(13.24 ± 5.48)μmol/L比(21.39 ± 7.20)μmol/L、(9.18 ± 2.41)kU/L比(12.97 ± 2.73)kU/L、(11.37 ± 2.05)ng/L比(18.26 ± 2.54)ng/L];两组治疗后血清IgM、IgA、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1.40 ± 0.09)g/L比(1.28 ± 0.11)g/L、(1.96 ± 0.14)g/L比(1.82 ± 0.12)g/L、(11.53 ± 2.80)g/L比(9.37 ± 2.5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ICP患者可提高肝功能与免疫功能,降低血清TPOAb、IL-12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 胆汁淤积,肝内 妊娠结局 地塞米松 白细胞介素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妊娠结局及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诊治的ICP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妊娠结局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血清TPOAb、IL-12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14,P<0.05)。观察组治疗后黄疸、瘙痒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ST、ALT、TBA与TPOAb、IL-1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57.49 ± 11.45)U/L比(83.70 ± 13.57)U/L、(87.61 ± 29.03)U/L比(126.24 ± 33.28)U/L、(13.24 ± 5.48)μmol/L比(21.39 ± 7.20)μmol/L、(9.18 ± 2.41)kU/L比(12.97 ± 2.73)kU/L、(11.37 ± 2.05)ng/L比(18.26 ± 2.54)ng/L];两组治疗后血清IgM、IgA、IgG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1.40 ± 0.09)g/L比(1.28 ± 0.11)g/L、(1.96 ± 0.14)g/L比(1.82 ± 0.12)g/L、(11.53 ± 2.80)g/L比(9.37 ± 2.59)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地塞米松辅助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ICP患者可提高肝功能与免疫功能,降低血清TPOAb、IL-12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 胆汁淤积,肝内 妊娠结局 地塞米松 白细胞介素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糖尿病创伤男性血清(osteocalcin,OC)水平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创伤男性患者,记录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等指标,纳入年龄≥18岁,受伤至次日抽血时间间隔<24 h,排除急诊手术,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6%,急性脑外伤等病例,收集清晨空腹状态静脉血样送检,根据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stress hyperglycemia, SH)(FPG>7.8 mmol/L)和非应激性高血糖组(no-stress hyperglycemia, NO-SH)(FPG≤7.8 mmol/L),采用LSD-t检验、秩和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人群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总人群血清OC水平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395例创伤男性入选,SH组(n=182)和NO-SH组(n=213)在ISS、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C-肽(C-peptid,C-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组的年龄,HbA1c和FPG较NO-SH组高(P=0.041, P=0.037, P<0.01),而OC浓度较NO-SH组低(P=0.023)。偏相关分析显示OC与HbA1c、FPG、FINS无明显的相关性,与C-P存在负相关(r=-0.262, P=0.0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P是影响创伤后血清OC水平的独立因素(β= -0.655,P=0.043)。结论非糖尿病创伤患者血清OC水平与创伤后的糖代谢存在相关性。

  • 标签: C-肽 骨钙素 应激性高血糖 创伤
  • 简介:摘要基于肺胃相关理论,分析麻杏石汤主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方药组成,探讨其在治疗发热咳嗽中的临床应用,认为肺胃功能失常是导致营卫失和而汗出的直接原因;发热方面,从伤寒六经辨证来看,寒邪由表入里过程中,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证;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来看,温邪初袭,侵及肺卫,从而引起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卫气温分肉、充皮肤功能失常,进而出现发热;从三焦辨证来看,胃喜润恶燥,表邪误汗伤津,入中焦而从燥化,可出现胃与大肠的燥热证候,且表无大热而肺热较甚。咳喘则因胃的功能失常影响肺之宣降,而致咳嗽、咳喘等呼吸功能异常表现。附验案探讨该方的运用。

  • 标签: 麻杏石甘汤 肺胃相关 《伤寒论》 发热 咳嗽(中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脱氧胆酸在诱导小鼠肠炎过程中对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只C57BL/6J小鼠随机均分为脱氧胆酸组和对照组,脱氧胆酸组小鼠给予含0.2%脱氧胆酸饲料,对照组给予常规饲料,连续喂养24周。采用HE染色观察肠道组织炎症程度并作评分,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变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定量分析小鼠粪便中各级胆汁酸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胆汁酸相关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脱氧胆酸组回肠末端和结肠病理组织学炎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脱氧胆酸组粪便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厚壁菌门比例下降,梭菌属ⅩⅠⅤa比例显著下降(均P<0.05)。脱氧胆酸组小鼠粪便中总胆汁酸、次级胆汁酸、非结合胆汁酸、牛磺-α-鼠胆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脱氧胆酸组胆汁酸转运基因有机溶质转运蛋白β(Ost-β)、胆汁酸信号分子法尼醇受体(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表达均明显减少(均P<0.05),而肝脏胆汁酸合成限速酶基因Cyp7a1、Cyp7b1和Cyp27a1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脱氧胆酸能诱导小鼠肠炎发生发展,可能与其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以及通过FXR-FGF15信号通路促进肝脏胆汁酸合成有关。

  • 标签: 肠道炎症 脱氧胆酸 肠道菌群 胆汁酸 焦磷酸测序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 法尼醇受体 小鼠 炎症性肠病
  • 简介:摘要本文对1例门诊患者多次接触农药草膦后反复发生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草膦引起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患者多次接触草膦后均引起皮肤血管炎性改变,停止接触及治疗后痊愈。草膦可引起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在喷洒农药时应引起重视并进行积极防治。

  • 标签: 农药 草甘膦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草膦除草剂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中毒严重程度的差异。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草膦除草剂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接触时间、中毒剂量、中毒原因、中毒途径、临床表现、住院期间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式、住院时间、预后等信息,并根据2016年《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中毒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病情分级,以住院期间最高病情分级为最终病情分级,根据病情分级结果,无症状和轻度纳入轻症组,中度、重度和死亡纳入严重组。对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确定83例急性草膦除草剂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存活,主要为轻度中毒(56.6%),男女比例为33∶50,平均年龄为39岁。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最高),且多发于春夏季节。主要中毒原因和中毒途径分别为自杀(71.1%)和直接口服(83.1%),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71.1%)。实验室检查多见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 NEUT%)、D-二聚体升高和血红蛋白、血钾降低。与轻症组相比,严重组平均年龄更大[(51±17)岁vs.(35±19)岁]、自杀和直接口服占比更高、住院时间更长[8.0(4.8,12.0) d vs. 3.0(2.0,5.5) d]、中毒剂量更大[200.0(50.0,200.0) mL vs. 30.0(11.3,57.5) mL]、入院24 h内NEUT%更高[(83.4±10.4) vs.(73.2±12.8)]。严重组较轻症组更易发生WBC、NEUT%、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等指标升高和血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草膦除草剂中毒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中老年人、直接口服、中毒剂量高和入院24 h内NEUT%高的患者病情更重,严重中毒更易引起实验室指标变化。

  • 标签: 草甘膦 除草剂 急性中毒 临床特点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高胆红素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期住院最为常见的疾病。高水平血清游离胆红素有着明显的神经毒性,最终可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游离胆红素研究的不断深入,检测游离胆红素的方法亦进一步丰富。本文拟在简述胆红素生理及毒性机制、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表现的基础上,对现有检测血清游离胆红素的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早产儿 胆红素脑损伤 游离胆红素 检测
  • 简介:摘要矽肺是我国的主要职业病之一。早期诊断和预测矽肺发生是控制矽肺的有效手段,但依据放射学和呼吸功能异常做出的矽肺诊断往往限于较晚期的患者。寻找由于矽尘沉积及肺纤维化而出现变化的血清标志物是矽肺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复习了近年来矽肺血清标志物研究的进展情况,内容包括炎症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7、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含有IL-12p40的细胞因子等)、miRNAs(miR-21、miR-200c等)、血清酶类(脯氨酸肽酶、血红素加氧酶1、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免疫球蛋白及肾连接蛋白、克拉拉细胞蛋白16等。有关矽肺血清标志物的研究很多,有些标志物显示了其在矽肺早期检出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矽肺血清标志物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多中心大规模验证仍是矽肺血清标志物在临床实际应用必需的工作。

  • 标签: 矽肺 微RNAs 血清标志物 炎症性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79例COVID-19患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了解这两种抗体在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临床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79例,收集不同时期(发病后≤10 d、10<~20 d、20<~30 d、>30 d)血清样本共167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M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21.77 (10.18~128.65)和13.13 (6.08~35.14) vs 3.01 (1.69~8.69);χ2=27.442,P<0.01]。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G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124.22±36.79)和(120.04±63.25)vs(52.31±53.68),F/χ2=27.295,P<0.01)。康复出院后,重型和普通型患者的IgM、IgG抗体阳性率均高于轻型患者(P<0.01)。IgM和IgG抗体水平受检测时间影响,发病后10<~20 d的IgM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5),发病后>10 d的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1)。结论重型COVID-19患者体内能检测到更高水平的IgM和IgG抗体,且IgM和IgG抗体水平与患者发病后的检测时期密切相关。

  • 标签: COVID-19 特异性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华东某城市儿童的血清中多环芳烃加合物与血清补体C3、C4水平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于2016年9月,以华东地区某市大气污染暴露区和对照区(在大气污染暴露区的上风向30 km以外的区域)的2所寄宿制学校为研究现场,招募符合标准的学龄儿童。共纳入273名学生,暴露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63、110名。收集研究期间两个地区的全年空气污染物数据(PM2.5、PM10和NO2),利用尿中可替宁评估烟草暴露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补体C3、C4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a]芘(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探讨BPDE-白蛋白加合物和血清补体C3、C4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273名儿童的年龄为(13.67±0.37)岁,其中男生165名(60.4%)。暴露组儿童的PM2.5、PM10和NO2年均暴露水平以及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 z-评分和尿可替宁水平后,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儿童血清补体C4水平下降1.20%(P=0.017);调整年龄、BMI z-评分和尿可替宁水平后,男生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血清补体C4水平降低1.68%(P = 0.024);调整年龄、性别和BMI z-评分后,尿可替宁检出组的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血清补体C3、C4水平分别降低1.31%和3.57%(P<0.05)。结论儿童血清多环芳烃加合物与补体C4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 标签: 颗粒物 补体C4 加合物 多环芳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评估肝功能衰竭患者人工肝预后的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接受人工肝治疗;根据住院3个月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21例)和预后较差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MELD评分、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分析患者肝功能衰竭分期与MELD评分、PT、血清乳酸/肌酐比的相关性;分析MELD评分联合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评估肝功能衰竭患者人工肝的预后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较差组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更高(P<0.05);与早期和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比较,晚期患者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更高;与早期肝功能衰竭患者比较,中期肝功能衰竭患者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较高(P<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与肝功能衰竭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经分析发现,MELD评分联合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均高于各项单独检测。结论MELD评分、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与患者肝功能衰竭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MELD评分联合血清PT、血清乳酸/肌酐比值能够准确评估肝功能衰竭患者人工肝的预后。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乳酸/肌酐比值 肝功能衰竭 人工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