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由烧伤等因素导致的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触觉功能的重建离不开触觉感受器默克尔细胞的功能再生。默克尔细胞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与神经紧密相连形成默克尔细胞-神经复合体,在生物机体内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默克尔细胞通过机械门控离子通道PIEZO2对机械力刺激进行精确传导,行使触觉感受器的功能。该文通过论述默克尔细胞的特征,分析该类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亚群及其功能,同时调研了触觉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和触觉相关的临床疾病,揭示了默克尔细胞功能研究的重要性。

  • 标签: 皮肤 默克尔细胞 触觉 感受器 PIEZO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恢复期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日配合人体步态增加1 h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每周5 d;对照组每日增加自行步行训练1 h,每周5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ime up and go(TUG)行走测试、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使用美国产Gaitrite步态分析仪获取2组患者的步态参数,选取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侧步长[(60.2±8.2)cm]、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0.92±0.03)]、BBS评分[(42.9±5.5)分]、FMA-LE评分[(31.4±2.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TUG测试时长[(15.3±5.4)s]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觉振动反馈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降低跌倒风险。

  • 标签: 振动 反馈 脑卒中 平衡 步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4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组。A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电刺激治疗,B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酸刺激治疗,C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咽腔电刺激+酸刺激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整体吞咽功能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表面肌电图(sEMG)最大波幅值、吞咽时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sEMG最大波幅值高于B组和A组,吞咽时程短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咽腔电刺激联合酸刺激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促进sEMG最大波幅的升高,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康复。

  • 标签: 低频咽腔电刺激 酸刺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DAS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比较两组吞咽功能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DNF、VEGF分别为(7.98±1.14)μg/L、(168.78±10.28)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1.10)μg/L、(110.34±10.47)ng/L,观察组NSE为(7.57±1.1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66±1.30)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23.90、10.60,均P < 0.001)。观察组Frowen吞咽功能量表(Frowe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HISS)评分分别为(2.47±1.16)分、(7.03±1.1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5±1.10)分、(9.66±1.20)分(t=12.31、9.53,均P < 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35/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28/36),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为(160.40±8.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6.74±8.10)分(χ2=4.57,P=0.03;t=7.25,P < 0.001)。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DAS,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吞咽功能,临床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价值和创新性。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经颅磁刺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和行为改变等全面痴呆表现为特征。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枢和外周听觉功能障碍均发生在疾病前驱阶段,因此听力下降有望成为该病的预警指标之一。本文总结了阿尔茨海默病并发听觉障碍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脑内影像学变化、听觉中枢与外周听觉器官的组织病理改变及其可能细胞分子机制,并对阿尔茨海默病与听觉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剖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MATIS听觉训练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选择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接诊收治的7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TOMATIS听觉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应对情况、焦虑、抑郁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应对方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MATIS听觉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应对方式,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乳腺肿瘤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TOMATIS听觉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丝皮肤阈值测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触觉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入组脑卒中及脊髓损伤患者各30例,对脑卒中患者双侧额部、面部、手掌及足背部以及脊髓损伤患者双侧L4、L5、S1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单丝阈值测验及棉签测试。初评结束后1周,对全部60例患者再进行一次与前一次单丝及棉签测试完全相同的测试,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单丝及棉签的重测信度进行分析;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比较单丝与棉签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单丝触觉阈值与患者年龄、身高、性别、组别、损伤类型以及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单丝的重测信度良好(ICC为0.74~0.95),均高于棉签(ICC为0.60~0.83);②单丝与棉签之间的Kappa值为0.550,表明两种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较差;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是触觉阈值的独立相关因素(R2=0.471,P<0.05),而年龄、身高、性别、组别与触觉阈值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单丝皮肤阈值测验的重测信度较高且优于传统棉签检测方法,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触觉障碍。

  • 标签: 触觉阈值 定量感觉检测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穴位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局部低频电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电针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简化Fugl-Meyer运功功能量表(FMA)及肿胀评分等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P物质(SP)及缓激肽(BK)含量。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SHSS评分、肢体肿胀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肢体FMA评分则明显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GRP、N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ET-1、SP及BK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血清学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穴位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局部低频电刺激 穴位电针刺激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视觉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可表现为视感觉障碍、视运动障碍和视知觉障碍,影响患者的视觉感受和生活质量,并可阻碍全身整体康复进程。视感觉障碍包括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配镜和助视器有助于改善视力,视野缺损的康复手段包括替代性治疗、补偿性训练及恢复性治疗;视运动障碍包括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治疗方法包括眼球运动训练、棱镜、遮盖、药物及斜视矫正手术等;视知觉障碍最常见的是视觉忽略,治疗方法包括针刺及其他康复手段。对视觉障碍的有效治疗和康复,为脑卒中患者的全身康复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条件。(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70-377)

  • 标签: 脑卒中 视觉障碍 视觉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MRI技术观察人类和猕猴颞上回负责听觉信息加工区域的结构连接的相似和差异,探讨两个物种结构连接模式的同源性,为跨物种比较和替代性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公开的脑影像数据集,人类被试22例和猕猴被试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预处理后的人类数据提取6个感兴趣区域与18个目标区域,猕猴数据提取1个感兴趣区域与18个目标区域,计算连接强度并构建连接指纹,利用曼哈顿距离和余弦相似度分析连接模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最后用排列置换测试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人类颞上回(area 38m)和猕猴颞上回前侧的连接指纹的相似度值最高(cosine=0.966),并且area 38m右侧的结构连接模式与猕猴颞上回前侧的连接模式更为相似。两个区域均与情景记忆相关的鼻周皮层,奖赏、情绪和运动相关的腹侧纹状体以及记忆和学习相关的海马区有较强的连接,与认知和运动相关的顶叶岛盖连接较弱。结论人类颞上回(area 38m)具有和猕猴颞上回前侧相似的结构连接模式,可能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这一发现为构建人类和猕猴跨物种比较框架提供了理论支持。

  • 标签: 颞上回 同源 连接模式 磁共振成像 人类 猕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刺激对上皮钠通道α亚基(α-ENaC)蛋白在大鼠内耳不同部位表达分布的影响。方法以12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按照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旋转刺激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ENaC蛋白在其内耳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结果旋转刺激后,实验组α-ENaC蛋白在大鼠耳蜗血管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周围卫星细胞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在前庭部位的椭圆囊斑上皮和基质细胞及前庭神经节的神经元胞体中的表达也有所增加,在半规管壶腹嵴上皮和基质细胞中的分布有所减少,而在耳蜗螺旋韧带和赖斯纳氏膜、前庭部位的球囊斑上皮和基质细胞以及半规管上皮细胞中的分布基本不变。结论α-ENaC蛋白在大鼠内耳中广泛表达,且旋转刺激后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变化存在差异;ENaC可能通过对内耳内淋巴平衡和前庭觉的调控参与运动病的发生。

  • 标签: 上皮钠通道 内耳 旋转刺激 前庭 内淋巴液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的各项功能障碍均会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重要影响之一。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近年来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项技术,目前,将tDCS和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tDCS和rTMS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治疗方案以及局限性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提供借鉴。

  • 标签: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非侵入性脑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多频稳态残余听力对人工耳蜗术后言语和听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拟行人工耳蜗术且术前存在残余低频或高频残余听力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将38例0.5、1.0 kHz作为低频组,将40例2.0、4.0 kHz作为高频组。所有患儿人工耳蜗术后1个月开机后实施系统化言语训练。比较两组患儿干预6个月后言语识别率;干预3、6、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言语可懂度(SIR)评分、听觉行为分级问卷(CAP)评分、听觉整合量表(MAIS)评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高频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短句识别率(70.00%,28/40;67.50%,27/40;75.00%,30/40)均高于低频组(45.00%,18/38;42.50%,17/38;50.00%,20/38),P均<0.05。干预3、6、12个月,高频组SIR、CAP、MAIS评分均高于低频组(P均<0.05)。结论与术前低频残余听力患儿相比,高频残余听力更有利于人工耳蜗术后言语和听觉功能恢复。

  • 标签: 人工耳蜗术 术前多频稳态残余听力 言语恢复
  • 简介:摘要肥胖已成为全世界最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除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人员还致力于寻找健康而行之有效的减肥方法。近年来发现迷走神经刺激在治疗肥胖方面也有着良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内分泌激素及机体代谢、影响不同部位神经功能、调节炎症和免疫通路、调控肠道菌群和调整昼夜节律等多个方面有关。目前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肥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皮刺激(即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经皮下刺激(包括颈部、腹部迷走神经刺激)和经消化道刺激(包括植入迷走神经激活装置及阻滞装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这3类刺激方式均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近来光遗传学刺激迷走神经末梢治疗肥胖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而我国的针灸减肥机制与迷走神经刺激异曲同工。由于迷走神经刺激的方式大多通过物理治疗手段实现,可操作性强,理论上不良反应少,易被人们接受,因此,基于迷走神经刺激的肥胖治疗方法具有广阔前景。

  • 标签: 迷走神经刺激 肥胖治疗 针灸
  • 简介:摘要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治疗效果仍不满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安全无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技术,现有研究提示其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脑瘫患儿临床症状。近年来,国内应用TMS治疗脑瘫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诸如治疗环境和设备要求不达标;治疗参数设置和设备操作不规范;适应证和禁忌证选择不准确等问题。为规范TMS在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并保证其安全合理的使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联合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成立专家组,结合中国国情及新近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讨论并提出儿童脑瘫经颅磁刺激治疗专家共识。

  • 标签: 脑性瘫痪 经颅磁刺激 专家共识 儿童 神经调控
  • 简介:摘要结核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负性共刺激分子是一类表达在多种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对免疫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具有负性调控作用。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很多免疫细胞表面的负性共刺激分子发生了显著改变,与机体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及病程进展具有一定关系。因此,负性共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能够为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负性共刺激分子 PD-1 免疫调控
  • 简介:摘要脑神经刺激已成为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有效疗法,目前多采用开环方式。闭环式脑神经刺激技术实现了监测和治疗同时进行的自动闭环化诊疗,刺激系统主要由信号接收、信号处理、输出干预3部分组成。闭环式脑神经刺激已在癫痫、帕金森病等疾病治疗上取得进展,而对精神疾病的初步探索提示其是一种有价值、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闭环式脑神经刺激技术的组成与发展情况及临床应用,并对该项技术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深部脑刺激法 闭环式脑神经刺激 神经调控 反应性神经刺激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1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健侧M1区低频(1 Hz)rTM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时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rTMS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9.76±2.10)分和(7.75±2.07)分]、BBS评分[分别为(40.22±8.67)分和(29.08±9.92)分]以及MBI评分[分别为(72.12±8.51)分和(65.89±8.7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频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平衡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