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如果我们将截止1930年底的中国影片划人中国早期电影的范围,根据《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05—1930)》影片目录加以计算,到1930年底,国产影片的数量已达590部。它们绝大部分今天已经不能看到。目前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出版了光盘的六部影片:《劳工之爱情》(1922)、《一串珍珠》(1925)、《西厢记》(1927)、《情海重吻》(1928)、《雪中孤雏》(1929)和《儿子英雄》(1929)。这六部影片并非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作,通过它们考察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形态,其结论只能是初步的。

  • 标签: 中国早期电影 叙事形态 《劳工之爱情》 国产影片 《西厢记》 故事片
  • 简介:袁牧之是中国话剧史和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发展.他在剧坛奠定表演艺术家的地位始于辛酉剧社时期,但每一个天才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袁牧之对于戏剧艺术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的早年,他童年时代的家庭演剧和学生时代的学校演剧给了他最初的艺术训练,同时,学校演讲也为他打下了良好的表演基础。

  • 标签: 袁牧之 家庭演剧 学校演剧 演讲 生活艺术化
  • 简介:戏校的文化课,比较起专业课来,当然不是重头。但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却也不曾有丝毫的忽视。古老而灿烂的中国文化,派生出戏曲这枝美丽而优雅的花朵,要继承和发扬这朵艺术之花,文化课是基础,学生学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继承戏曲的精髓。戏校一开办,就设置了文化课:我是1959年到戏校任教,那时称为艺术学校,已经初具规模,各种工作都是按照规定的目标。而实际在我之前已有好几位文化老师,如胡月怀,等老师。他们都是具备教学实力的教师,离开戏校后,去往普通中小学都担当起重要的教学任务,如胡月怀老师就在一中任语文老师:之后有陶兰英老师、张起志、许登岐、宣长根、程绍颐等等这些老师。他们也都具备坚实的学识基础和教书育人的情操。

  • 标签: 文化课 语文老师 早期 艺术学校 教学任务 普通中小学
  • 简介:<正>一、几种起源说1907年6月1日,在日本东京“本乡座”戏馆里,一批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继《茶花女》片断之后,第一次演出了他们自编的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这件事的影响是那样出人意外,以致于当这些二十来岁的青年大都还沉浸在初上舞台的兴奋喜悦之中的时候,日本戏剧界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东京报纸纷纷刊登著名演员和剧评家的文章,盛赞这次演剧“象征着邻国艺坛将来无限之进步”,足以“担当改良清国戏剧界的先导”……。春柳的这次演剧确实掀开了中国话剧史上很有光彩的一页,它以饱满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思想内容和严谨整齐的艺术特色,对国内的话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历来被看作是中国早期话剧(文明戏)的开端。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许多论者虽然承认早期话剧与“五四”以后形成的现代话剧在性质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但在起源问题上,却异口同声地说:两者都是外来形式。

  • 标签: 早期话剧 文明戏 中国话剧 春柳社 日本新派剧 戏曲形式
  • 简介:中国最早的影片创作,经历了它特有的发展过程,即戏曲片开其斌,纪录片、故事片及其后的道路。1905年。中国电影在北京任庆泰的“丰泰照相馆”迈出了它的第一步,戏曲纪录片《定军山》成为中国电影的开荒之作,以及随后的《青石山》《艳阳楼》、《收关胜》、《金钱豹》等戏曲片的拍制,把电影真正引入到中国。

  • 标签: 中国 电影化 《定军山》 《收关胜》 影片创作 纪录片
  • 简介:本文结合古典文献,对“台”这一中华文明早期供帝王观看演出的建筑形式做了介绍和分析。作者认为,“台”在春秋时代之后日渐兴盛,实际上已经成为宫廷娱乐演出的主要场所,而到了隋唐之后,不再以“台”来命名宫苑,“台”在其中的标志性作用也日渐衰落。

  • 标签: 早期帝王 宫廷演出
  • 简介:5月28日~6月2日,在以“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钢琴音乐节上,主办方邀请了“早期钢琴”(Fortepiano,通常特指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制造生产和流行使用的钢琴,或是以此为蓝本的现代仿古钢琴)制作大师保罗·麦克诺提(PaulMcNulty)和早期钢琴演奏家薇薇安娜·索夫罗尼茨基(VivianaSofronitsky),举办“贝多芬和他时代的钢琴”专题讲座和早期钢琴音乐会。

  • 标签: 中央音乐学院 音色变化 师保 著名钢琴家 调律师 羽管键琴
  • 简介:对于已经形成了高度程式化体系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来说,话剧是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话剧在中国产生的背景是晚清中国改革现实的时代要求和西方文化的启发与刺激;从戏剧艺术本体发展的角度看,是中国戏剧文化在新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的结果,也就是中国戏剧开始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虽然由于缺乏自觉的表演观念和系统的表演技巧,早期话剧有定型刻板、造作过火的演技倾向,但毕竟取得了一定成绩,而且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这些不同风格的演技,既有对西方写实演技的追求,也有对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传统的吸收,虽未形成真正的现代演剧体系,更不是自觉的民族化,但其自发的对适合现代中国社会及观众的新表演艺术的探索,却对中国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 标签: 早期话剧 表演 观念 实践
  • 简介:编者按:今年是田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逝世30周年纪念。本刊特发田汉戏剧创作研究专辑以期表达我们对田汉先生的尊崇与缅怀。二十世纪中国新开创的戏剧传统并非一个,其中,田汉先生的戏剧创作独树一帜。田汉先生不仅仅属于20世纪,他属于整个历史;田汉不仅仅属于中...

  • 标签: “唯美主义” 艺术观 辛亥革命 早期创作 现实主义 爱情
  • 简介:中国早期现代派话剧在接受西方影响时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很难从流派上加以划分,而从情感表现内容上即文学母题上,则易于划分。本文以母题选择为标准,把现代派戏剧划分为美的梦幻、生的迷途、死的诱惑和爱的绝望四种类型,并以作品试加分析。

  • 标签: 话剧史 现代派 母题选择
  • 简介:非营利职业戏剧是美国戏剧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这一戏剧艺术管理模式的确立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这之前,美国戏剧艺术家们早就开始了非营利戏剧艺术管理模式的探索,本文重点介绍普罗汶斯顿剧团、华盛顿广场剧团、戏剧协会剧团、同仁剧团在二三十年代对戏剧艺术管理模式的探索,期望能为我国的戏剧艺术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 标签: 非营利戏剧 艺术管理 美国
  • 简介:格里菲斯的电影《赖婚》于1922年在中国公映,此后数年间复演不断,中国观众对剧中故事情节和人物表演均赞赏有加。本文立足中国早期报刊资料,试图还原电影《赖婚》在中国公映之后的历史现场,以共时性的视角研究电影《赖婚》与同时代国产电影之间的关系,论述中国早期电影在市场宣传中的《赖婚》元素,以及在叙事模式、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模仿痕迹。

  • 标签: 《赖婚》 中国早期电影 商业启蒙 叙事改编
  • 简介:袁国兴教授提起的“新潮演剧”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概念。在中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对清末民初这段时期戏剧的研究是很少的,80年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出现了许多专论和专著。起初,他们使用的术语(概念)是“早期话剧”。例如,陈骏涛“中国早期话剧的历史评价”(《文艺论丛》1980年10月)、丁罗男“论我国早期话剧的形成”(《戏剧艺术》1981年第3期)、王卫民“我国早期话剧的来源、

  • 标签: 早期话剧 日本学者 演剧 文明戏 《戏剧艺术》 80年代
  • 简介:歌曲是作曲家根据一定的思想素材而创作的,它具有时代性和情感性,歌唱是对歌曲内涵的外化表现。要想在歌唱中完美表现歌曲作品的内涵,就要在演唱中注重对歌曲的正确处理。要熟悉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根据所反映的内容做好演唱中的艺术处理,明确歌曲的曲式结构并能做到忘我地歌唱,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在声乐演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 标签: 歌曲 处理 表现
  • 简介:大型民族歌剧《江姐》是新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文结合笔者饰演江姐的舞台实践,对这一角色唱段的艺术处理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了"江姐"唱段的声音处理,其中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是声音处理的艺术要素;接着从咬字吐词、唱腔、装饰音的处理论述了演唱要有韵味;最后从情感体验与表现,"哭戏"中情感表现的度进一步论述情感的准确把握。

  • 标签: 歌剧“江姐” 唱段 艺术处理
  • 作者: 王志军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3期
  • 机构:无论是影视剧还是舞台剧,也无论是导演还是表演,我们都要对剧本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必要的分析,这是戏剧创作成功的前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语言是歌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和依据。作为一个民族的歌唱者,必须学习和掌握好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和特点,以其达到用歌唱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目的。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对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和特点颇不熟悉,歌唱起来吐字、归韵、收声不清楚,不能对语言作正确处理,他就不可能成为本民族所欢迎的好歌唱家。因此,正确的吐字和语言的形象化的处理,是歌唱完美表现的极重要的手段.下面就歌唱的咬字、吐字和语言处理,约略地谈点自己在教学和演唱过程中的体会.

  • 标签: 语言处理 咬字吐字 歌唱艺术 民族语言 正确处理 字尾